方劑組成解釋
歸黃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行氣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行氣止痛之功效。歸黃膏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和血潤燥,滋陰養血:當歸亦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以和血潤燥,改善因血虛引起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歸黃膏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還能改善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皮膚暗沉、色素沉着等問題,使膏藥更具美容功效。
歸黃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歸黃膏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而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作用可以輔助清熱解毒,並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
2. 潤燥生津: 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歸黃膏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起到潤燥生津,緩解熱毒損傷津液的作用。
總而言之,生地黃的滋陰涼血、潤燥生津功效,與歸黃膏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黃膏之傳統功效主治
歸黃膏主治「大瘡,已破未破」,意指無論瘡瘍是否潰爛,皆可外敷此膏。此方載於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屬外科常用方,專攻瘡瘍氣血瘀滯、肌膚失養之證,功能活血生肌、斂瘡止痛,促進瘡面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
- 當歸(2兩):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補血活血、消腫止痛之效,為外科瘡瘍要藥。《本草綱目》言其「排膿止痛,和血補血」,可改善局部血行,促進新肌生長。
- 生地黃(2兩):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長於涼血滋陰、清熱解毒,《本草備要》稱其「消瘀血,通血脈」,能減瘡瘍熱毒,兼防瘀熱互結。
- 白蠟(4兩):性味甘淡微溫,外用能收澀生肌、保護創面,《本草拾遺》載其「止血生肌」,可形成藥膜,防止邪毒入侵。
- 小磨香油(6兩):甘涼潤滑,具解毒消腫、潤膚透藥之性,《日華子本草》謂其「生肌長肉」,助藥物滲透並緩和刺激。
2. 製劑原理
- 熬膏去滓:以香油為基質,先煎當歸、生地至「滓黑」,取其藥性入油,去滓後保留脂溶性有效成分。
- 加蠟成膏:白蠟收膏,既能固化劑型方便貼敷,又可形成保護層,兼具「煨膿長肉」之效,符合中醫外科「腐去肌生」的治療思路。
3. 治療機轉
- 活血涼血並行:當歸溫通活血,生地寒涼清熱,一溫一寒,共調局部氣血,解決瘡瘍「熱毒瘀滯」核心病機。
- 滋養與收斂兼施:生地滋陰潤燥防傷正,當歸補血生新,白蠟斂瘡固表,標本兼顧,促使瘡口癒合。
- 劑型設計:膏劑直接作用患處,香油潤膚引藥深入,配合蠟質物理性隔離,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理論。
4. 適應證延伸推論
雖原方針對「大瘡」,然從其組成推測,亦可用於:
- 久潰不斂:當歸促進肉芽生長,白蠟保護瘡面。
- 熱毒初起:生地清解,當歸散結,或可緩解紅腫熱痛。
總結
歸黃膏以活血涼血為本,生肌斂瘡為標,結構簡練而切中外科瘡瘍病機。其製法體現中醫外治「滓取氣、膏取味」的用藥智慧,為傳統外科膏劑之典型代表。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生地2兩。
用小磨香油6兩,以小銅鍋熬滾,將藥切片放入,滓黑去滓,再入白蠟4兩成膏。
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歸黃膏, 出處:《易簡方便》卷四。 組成:當歸2兩,生地2兩。 主治:大瘡,已破未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