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二宜丸以補血養血為目的,故加入當歸以提升整體療效。
- 潤燥滑腸: 當歸同時具備潤腸通便的作用,能緩解因血虛津虧導致的便祕。二宜丸常用於治療血虛便祕,加入當歸可增強其潤燥通便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二宜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二宜丸主要針對肝火旺盛、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可有效清泄肝火,滋陰降火,緩解症狀。
- 養血生津: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潤燥止渴,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二宜丸中加入生地黃,可增強其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宜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原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陰虛」及「血崩後調養」。陰虛多指精血津液不足,虛熱內生;血崩則因衝任不固,氣血驟耗。血崩後氣隨血脫,常兼陽氣虛衰與水濕停滯,此時需溫陽益氣、利水滲濕,兼顧陰血損傷。二宜丸以五苓散合理中丸,既能健脾溫中、固護後天之本,又可通調水道,使補而不滯,契合「血崩後氣陰兩虛夾濕」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
- 利水滲濕為主,兼溫陽化氣。澤瀉、茯苓滲濕利水;桂枝通陽化氣,助膀胱氣化;白朮健脾制水。此方可導水濕下行,解決血崩後常見的水液代謝失常(如浮腫、小便不利),避免濕濁內阻妨礙氣血生成。
理中丸(人參、乾薑、白朮、甘草)
-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人參大補元氣;乾薑溫振脾陽;白朮、甘草健脾益氣。血崩後中焦虛寒、氣血化生無力,理中丸可恢復脾胃運化,助氣血復生,且乾薑能溫攝衝任,間接固崩止漏。
合方推論
二方相合,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 治本:理中丸補益中焦,助氣血生化之源,針對血崩後氣虛陽微。
- 治標:五苓散分利水濕,解決陰虛或血瘀可能併發的水停證,且白朮為兩方共有,強化健脾統濕之效。
- 陰虛調理:雖無滋陰藥,但通過健脾利濕、恢復運化,間接助陰血生成(「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配伍人參益氣生津,緩解陰傷。
總結
此方設計反映「血崩後調養需先理氣陽、調水濕」的治療邏輯,注重氣血津液的動態平衡,可能適用於「氣陽不足為主,兼有水濕內停」的陰虛或崩後狀態,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與「補氣攝血」的結合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五苓散、理中丸。
水煎服。或以五苓散下理中丸亦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宜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引《梁氏總要方》。 組成:五苓散、理中丸。 主治:泄瀉。
二宜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當歸身、生地黃各等分。 主治:補腎,益陰,添髓。主治:陰虛,血崩後調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