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肌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潤肌散旨在滋潤肌膚,改善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為肌膚提供充足的營養,改善血虛狀態。
- 潤澤肌膚,改善膚色:當歸具有養血潤燥之效,能滋養血脈,使肌膚得到充分滋潤,改善因血虛而引起的膚色暗淡、無光澤等問題。其活血化瘀之效,還能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使膚色紅潤有光澤。
潤肌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涼血滋陰: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滋陰、養血生津之效。潤肌散針對皮膚乾燥、粗糙、瘙癢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滋養陰津,改善皮膚乾燥問題。
- 活血化瘀: 生地黃兼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膚代謝,恢復皮膚彈性,改善暗沉膚色。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潤肌散方劑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問題,使肌膚光滑細膩。
潤肌散方劑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潤皮膚:麻油富含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能深層滋潤皮膚,改善乾燥、粗糙等症狀。同時,麻油的親膚性佳,易於吸收,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皮膚,發揮更好的療效。
- 促進藥效:麻油具有溫和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此外,麻油也能保護皮膚,避免藥物刺激皮膚,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肌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與主治
皮膚瘡疖結痂後乾痛:
中醫認為瘡疖癒合後,痂皮緊繃易致氣血不通,局部乾燥疼痛。此方以滋潤為法,緩解痂下燥熱,促進癒合。冬月手足凍裂:
冬寒傷陽,血脈凝滯,肌膚失潤則皸裂。方中油脂與滋陰藥合用,可溫通潤燥,修復裂傷。湯火傷(燒燙傷):
熱毒灼傷肌膚,初期需清熱解毒,後期則重滋陰生肌。此方適於輕度燙傷後期或小範圍創面,避免乾燥疼痛。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當歸(五錢):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養血活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痂下瘀滯;「血活則肌潤」,配合油脂增強濡養之效。
- 潤燥止痛:當歸脂溶性成分(如藁本内酯)能滲透皮膚,緩解乾裂疼痛。
生地黃(五錢):
- 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
- 滋陰涼血:清解瘡疖餘熱,防止痂下鬱火;其多糖成分可保濕,促進傷口癒合。
- 生津潤膚:與當歸協同,從「血分」與「津液」層面改善皮膚乾燥。
真麻油(四兩):
- 性味甘涼,歸大腸、肝經。
- 潤燥解毒:直接覆蓋皮膚形成保護層,減少水分流失;其不飽和脂肪酸(如亞麻酸)可抗炎修復。
- 載藥透皮:作為溶劑萃取當歸、生地有效成分,增強滲透力。
黃蠟(一兩):
- 性味甘微溫,歸脾經。
- 賦形固護:增加膏劑黏稠度,延長藥效停留時間;密封創面,防外邪侵襲。
- 溫和收斂:輕度止血生肌,適用於凍裂或燙傷滲液少者。
三、全方配伍特點
血津同調:
當歸養血、生地滋陰,從內改善皮膚失養;麻油與黃蠟從外潤燥,形成「內外濡潤」之勢。動靜結合:
當歸活血防油脂滋膩滯澀;麻油涼潤佐制當歸溫性,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燥證。簡效兼備:
四藥皆為潤劑,但層次分明:當歸走血分,生地走陰分,麻油走皮表,黃蠟固護,共奏「潤肌」之效。
四、現代應用與作用機制推論
可能機轉:
- 保濕屏障:麻油與黃蠟模擬皮脂膜,減少經皮水分流失(TEWL)。
- 抗炎修復:當歸、生地中的阿魏酸、梓醇等成分可抑制發炎因子,促進膠原合成。
適用延伸:
現代臨床可試用於慢性濕疹脫屑期、雷諾氏症肢端乾裂等,屬「血虛風燥」或「陰傷皸揭」者。
綜觀此方,以「潤」為核心,針對皮膚燥證的病理環節(血虛、津虧、外燥),體現中醫「燥者濡之」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當歸5錢,生地5錢,真麻油4兩。
將藥入油內熬十數沸,去滓,加黃蠟一兩,瓷瓶收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燥生肌、止痛消腫的功效,但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潤肌散,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當歸5錢,生地5錢,真麻油4兩。 主治:一切瘡癤,結蓋後乾痛,及冬月手足凍裂,並湯火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