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

麻油

MA YOU

  • 英文名稱: sesame oil
  • 別名:脂麻油,清油,胡麻油,烏麻油,香油,生油
  • 藥品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榨取之脂肪油。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麻油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麻油,看似平凡的烹飪佐料,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也展現出其獨特的清熱解毒功效,雖然並非其主要功能,但從典籍記載中仍可窺見一二。

從提供的資料來看,《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這點並未直接說明其清熱解毒作用,而是著重其外用治療皮膚病的功效。疥瘡、癲瘡等皮膚病,往往伴隨發炎腫痛,而麻油的敷用,或許能透過其一定的滲透性,減輕局部炎症反應,間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這應屬其潤膚、消炎的功效延伸。

《唐本草》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這裏提到的「風虛寒熱」可能指某些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症狀,而「身體瘡癢浮腫」則與皮膚感染炎症相關。麻油能治療這些症狀,推測其清熱解毒作用可能源於其能夠舒緩炎症,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內代謝廢物,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這暗示麻油對於某些輕微的熱症和皮膚炎症,具備一定的緩解作用。

《本草書名》中,陳念祖提及麻油「能輕瀉」,這點則較少直接與清熱解毒相關聯。輕瀉指的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毒素,從這個角度而言,間接也能視為一種清熱解毒的途徑,但作用機理與上述兩書記載的局部消炎作用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對於麻油的清熱解毒功效並無明確且直接的論述,而是透過其治療皮膚病、舒緩炎症、促進排泄等功效,間接體現出其清熱解毒的潛力。其作用機理可能與麻油的物理性質和成分有關,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

2. 清熱瀉火

麻油,看似尋常的烹飪佐料,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也展現出其獨特的清熱瀉火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也值得探討。觀其在古籍中的記載,其清熱瀉火之效並非直接顯現為「瀉火」,而是透過其他途徑間接達成。

《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此處的「疥癲瘡糜」多指皮膚病症,伴隨發炎紅腫、熱毒積聚等症狀。麻油的敷貼,能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間接地清熱瀉火。此處的清熱瀉火並非針對臟腑的熱邪,而是針對局部皮膚的炎症反應。 其清熱作用並非快速且強烈的「瀉火」,而是緩和且溫和的清熱。

《唐本草》(收錄於《新修本草》)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此處的「寒熱」並非單指實熱,而是指兼夾寒邪的熱症,例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變。麻油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癢,對於寒邪阻滯引起的局部炎症,也有清熱的功效。這也側面印證了麻油清熱的溫和性,並非針對典型的「實火」。

陳念祖在《本草書名》中提到麻油「能輕瀉」,此處的「輕瀉」也並非指瀉下通便的瀉,而是指其性味平和,能輕微疏通經絡,排除體內鬱熱,進而達到清熱的功效,其作用輕柔,並無峻烈的攻伐之勢。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中關於麻油清熱瀉火功效的記載,並非指其具有直接且強烈的瀉火作用,而是通過其消炎、止癢、溫經通絡等作用,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尤其針對皮膚病變所引起的局部炎症和鬱熱。其清熱作用溫和,並非攻伐之法。

3. 潤肺

麻油,看似尋常的烹飪佐料,在古代醫籍中,亦記載其具備潤肺功效,雖非主要功能,卻值得探討。 從提供的古代典籍來看,麻油的潤肺作用並非直接提及,而是從其整體功效推測而來。

《新修本草》(唐本草)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風虛寒熱」指的是因風寒之邪入侵體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的寒熱症狀。肺主氣,而風寒易傷肺,因此麻油能治療風寒,間接說明其可能具備一定的溫肺、潤肺作用。 麻油溫潤,能舒緩因風寒導致的肺部不適,使肺氣得以調和,這與潤肺的功效相呼應。 浮腫也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關,肺主通調水道,若肺氣虛弱,則水液代謝受阻,易致浮腫。麻油能改善浮腫,也暗示其有助於促進肺氣的正常運作。

《本草蒙筌》則著重麻油的外用功效,「敷疥癲瘡糜」,說明其具有消炎、止癢的功效。 雖然與內服潤肺看似無關,但肺部感染也可能伴隨皮膚症狀,麻油外用可緩解相關不適,間接地有助於肺部康復。

《本草書名》提到麻油「能輕瀉」,這一點與潤肺關係較為間接。 肺與大腸相表裡,若大腸積滯,會影響肺的氣機運行。 麻油的輕瀉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從側面支持肺部的正常運作。

綜上所述,雖古代典籍並未直接論述麻油的潤肺功效,但從其治療風寒、浮腫及改善腸道功能等作用推測,麻油可能具備一定的潤肺功效,這應基於其溫潤的特性及對整體氣血運行的調節作用。 然而,這僅為古代醫籍的推測與分析,其潤肺功效仍需更深入的研究佐證。

4. 化腐生肌

麻油,看似平凡,卻在古代醫籍中展現出其獨特的「化腐生肌」功效,其作用機理雖未被現代醫學完全闡明,但從古籍記載可窺其一二。

《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指出其能有效處理疥瘡、癲瘡等皮膚潰爛、糜爛的病症。這說明麻油具備一定的抗感染和促進傷口癒合能力。疥瘡、癲瘡等疾病往往伴隨皮膚組織的損壞和感染,麻油的應用可能通過其自身的物理性質,例如形成保護膜,隔絕外界污染,同時促進組織再生,達到化腐生肌的效果。

《新修本草》(唐本草)則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此處更強調麻油在處理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變上的作用。風寒濕邪入侵人體,往往導致氣血瘀滯,皮膚出現瘡瘍、腫脹、瘙癢等症狀。麻油或許能透過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從而達到止癢、消腫、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書名》中陳念祖記載麻油「能輕瀉」,這點看似與化腐生肌功效無關,但從中醫整體觀點來看,體內濕熱過盛亦可能導致皮膚病變,麻油的輕瀉作用,可能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從而輔助治療皮膚疾病,間接達到化腐生肌的效果。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麻油「化腐生肌」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直接殺菌消炎,而是其在保護傷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內環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綜合效果。其具體機理,仍有待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5. 解毒

麻油,看似平凡的食用油,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也展現出其獨特的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外治方面。其解毒作用並非像某些中藥般直接作用於體內毒素,而是著重於局部傷口的處理和炎症的緩解。

從提供的典籍資料來看,《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這點明確指出麻油可用於治療皮膚病,如疥瘡、癲瘡等。這些皮膚病往往伴隨著感染和炎症,麻油的敷用,可能通過其潤滑、滋潤的特性,軟化角質,促進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消炎解毒的效果。這並非直接清除毒素,而是改善局部環境,抑制病菌生長,幫助身體自身修復。

《唐本草》(收錄於《新修本草》)則提到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此處的「解毒」作用,更傾向於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症。風寒濕邪的侵襲,常導致身體出現瘡癢、浮腫等症狀,麻油的溫和性質,可以溫煦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舒緩症狀的目的。 這類解毒作用,更像是輔助治療,而非直接針對某種特定毒素。

《本草書名》中陳念祖提到麻油「能輕瀉」,這點與解毒的關係較為間接。輕瀉作用可能指的是麻油對腸道蠕動的輕微促進作用,間接有助於排出體內某些毒素或宿便,但並非其主要解毒機制。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記載的麻油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外用治療皮膚病方面的作用,通過滋潤、消炎、促進血液循環等方式,達到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其解毒機制並非直接清除毒素,而是改善局部環境,輔助身體自身的修復能力。

6. 通便

麻油,看似普通的食用油,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卻也記載著其特殊的通便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也值得探討。

從提供的資料中,我們能看到麻油的通便作用並非單獨被強調,而是隱含在其他功效描述之中。《本草書名》中陳念祖的記載最為直接,指出麻油「能輕瀉」。此「輕瀉」並非指劇烈腹瀉,而是溫和地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的症狀。這與麻油的油脂特性有關,油脂能潤滑腸道,使糞便更容易排出。

其他典籍雖然未直接提及通便,卻也從側面印證了其潤腸作用。《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說明其具有潤澤、軟化肌膚的功效。同樣的潤滑作用,也適用於腸道。而《新修本草》中引用的《唐本草》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則顯示其具有溫和的通利作用,能改善體內濕熱停滯的狀況,而濕熱停滯也是導致便祕的常見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文獻未將麻油的通便功效作為主要功能大力宣揚,但從「輕瀉」、「潤澤」等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斷麻油因其油脂特性,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這是一種溫和且相對緩慢的通便方式,並非快速且強烈的瀉下。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功效與現代醫學理解可能存在差異,需謹慎看待。

7. 瀉下

麻油,看似普通的烹飪油料,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亦記載其具備輕瀉之效。雖非主要功能,卻值得探討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從提供的文獻來看,《本草書名》中陳念祖明確指出麻油「能輕瀉」。這暗示麻油可能對腸道有一定的潤滑作用,促進腸蠕動,達到輕度通便的效果。其作用機理可能與麻油的油脂成分有關,油脂能潤滑腸道,軟化糞便,減輕排便阻力。然而,此「輕瀉」並非劇烈瀉下,與峻下之藥物功效大相逕庭,更接近於潤腸通便。

《新修本草》記載麻油「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著重其外用功效,並未直接提及內服的瀉下作用。然而,此處提及的「風虛寒熱」等症狀,部分也可能與腸胃功能紊亂相關。例如,腸胃寒涼導致的腹脹、便祕等,麻油的溫潤性質或許可緩解症狀,間接地起到輕瀉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蒙筌》記載麻油「敷疥癲瘡糜」,則完全是外用治療皮膚病的用途,與內服的瀉下功效無關。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麻油瀉下功效的記載較為零散,且多為間接推論。其輕瀉作用可能源於其油脂的潤滑特性,主要作用於腸道,效果溫和。需注意的是,此處僅分析古籍記載,麻油的瀉下功效及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及臨牀經驗作更深入的探討。

麻油的現代功效


1. 改善皮膚健康

麻油性溫、味甘,入肺、肝、脾經,具有補虛益氣、養血潤燥、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麻油塗抹在皮膚上,其油脂可滋潤肌膚,補充皮膚所需營養及水分,並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減少水分蒸發,從而改善皮膚乾燥和粗糙的問題,讓皮膚更加柔軟細膩,富有光澤。

2. 抗發炎

麻油含亞油酸,可於體內轉變為抗炎物質,藉此舒緩炎症,減輕疼痛,緩解關節炎之症狀。

3. 降膽固醇

麻油內含豐富之亞油酸與亞麻酸,此兩種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此乃對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減少之要因。

4. 抗氧化

麻油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E,有益人體健康;其能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氧化損害,從而延緩細胞衰老,有益維持細胞健康。

5. 改善消化系統

麻油性溫,味甘,乃補中益氣、滋陰養血之佳品。其富含之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調順氣血,改善消化系統功能。且其所含之維生素E,可增強胃液及膽汁分泌,緩解胃部不適及便祕。

6. 止痛功效

麻油,性味辛、甘,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

其中,麻油的止痛功效主要由於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此外,麻油還能溫經散寒,祛除體內寒氣,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麻油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疼痛性疾病。

麻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生用或熬熟。外用:塗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不宜過量食用:麻油性熱,過量攝取易導致孕婦上火、胎動不安。
  2. 陰虛火旺者慎用:麻油有溫補性質,陰虛火旺者食用後可能會加重虛火症狀。
  3. 高血壓患者少吃:麻油含豐富油脂,過量食用會升高血壓。
  4. 膽囊疾病患者勿食:麻油會刺激膽汁分泌,膽囊疾病患者食用後可能引發疼痛。
  5. 發燒或有炎症時不宜服用:麻油性熱,發燒或有炎症時食用會加重熱症。
  6. 失眠者應避免睡前食用:麻油有興奮作用,睡前食用易影響睡眠品質。
  7. 易腹瀉者忌食:麻油有滑腸作用,易腹瀉者食用後可能加重症狀。
  8. 與寒涼性藥物不宜同服:麻油性溫,與寒涼性藥物同服可能會影響藥效。
  9. 長期大量服用可能導致脂肪肝:麻油富含油脂,長期大量服用可能導致脂肪肝。
  10. 與西藥降壓藥、鎮靜藥、抗凝血藥物等藥物交互影響:麻油可能會與某些西藥交互影響,影響藥效或產生不良反應。食用前應諮詢醫師。

麻油相關的方劑


麻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蛔蟲病腹痛皮膚皸裂疥癬損傷疼痛皮膚乾燥積滯吐血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