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疔瘡呼膿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促進排膿:麻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將膿液引流至表面,加速膿瘡的排膿。同時,麻油的油脂成分也能軟化膿痂,便於清除。
- 保護傷口:麻油具有潤滑、滋養作用,能保護受損的皮膚,防止傷口感染。麻油的抗菌特性也能抑制傷口細菌繁殖,促進傷口癒合。
疔瘡呼膿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解毒消腫: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引起的紅腫熱痛,蔥白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膿液排出。
二、 引導排膿:蔥白含有揮發油、硫化物等成分,具有刺激性,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膿液形成,並將膿液引導至表面,利於排膿。
「疔瘡呼膿膏」中加入「樟腦」,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炎止痛: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疔瘡感染,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二、 促進排膿:樟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代謝,幫助膿液排出,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樟腦」在「疔瘡呼膿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排膿,加速療程。
「疔瘡呼膿膏」中添加豬膽,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清熱解毒: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疔瘡的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
- 活血化瘀:豬膽中含有膽汁酸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豬膽在「疔瘡呼膿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疔瘡。
中藥方劑[疔瘡呼膿膏]的組成中包含[銅綠],主要是因為銅綠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銅綠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毒素,減少由毒素引起的腫脹和炎症。在[疔瘡呼膿膏]中,銅綠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改善由皮膚問題引起的紅腫疼痛,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潛在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疔瘡呼膿膏」,專治「疔瘡」與「蟮拱頭」(即頭部癤腫),屬中醫外科用藥。古代醫家認為疔瘡多因熱毒蘊結、气血壅滯而生,其兇險者易致膿毒內攻,故需外敷拔毒呼膿、消腫散結之劑。此膏以「呼膿」為名,強調其透膿外出之效,符合外科「膿成則泄」的治療原則;而「蟮拱頭」反復發作、纏綿難愈,需以腐蝕死肌、解毒生肌為法,此膏亦能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油為基,潤透拔毒:
麻油性涼潤,能軟堅潤燥、透藥入膚,並以萆麻子(蓖麻子)浸泡後增強其拔毒透膿之性。古代外用方常見以萆麻子搗敷治癰疽,因其「性善收,亦善走」,可引毒外泄,此處取其浸泡之性而去渣,既減刺激,又存藥效。松脂、樟腦——辛香透竅,活血消腫:
- 松脂(松香)經蔥煮後減其燥性,增加透皮力,《本草綱目》載其能「排膿生肌止痛」,與麻油相合,成膏之基質,黏附患處持續釋藥。
- 樟腦辛熱走竄,可透皮通絡、散瘀止痛,助他藥深入病所,同時抑菌防腐,符合古代「香藥避穢」的瘡瘍治療思路。
銅綠、豬膽汁——清熱腐蝕,解毒呼膿:
- 銅綠(銅鏽)酸澀而有毒,外用能「蝕惡肉、殺蟲」,直接腐蝕瘡口敗肉,促膿排出,古人多用以治惡瘡頑癬。
- 豬膽汁苦寒,《本草備要》謂其「瀉熱解毒」,能清熱消炎,與銅綠協同增強殺菌解毒之效,且膽汁之黏性助膏藥附著。
綜合理路
全方以「油膏」為載體,結合「辛香透絡」(樟腦、松脂)、「腐蝕呼膿」(銅綠)、「清熱解毒」(膽汁)三法,共奏拔毒透膿、消腫散結之效。其製法中強調反覆攪拌至「藥色愈綠」,反映銅綠與膽汁的化學作用(可能生成銅膽鹽),增強藥物活性。此方與「綠雲膏」、「千捶膏」同類,皆屬傳統外科硬膏劑,以黏稠之性封閉瘡口,形成藥效持續滲透的環境。
科學視角推論
從現代藥理看,銅綠中的銅離子具抑菌作用,樟腦、松脂揮發成分可擴張局部微血管,促進膿腫液化;膽汁中的膽酸鹽能降低表面張力,助藥物滲透。古人雖無菌毒概念,但通過經驗組合,達到類似「抗菌消炎、促進組織修復」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麻油3兩(以萆麻子49粒置麻油內,拈楝,去萆麻子),松脂8錢(即蔥煮松),樟腦5錢,豬膽汁(大)3個,銅綠1兩。
將松脂先置銅勺內,放火爐上熔化,乃下麻油、膽汁、銅綠熬勻,搗1000余下,2錢烘烊,傾入各藥,用板攪之,愈攪藥色愈綠。
綠雲膏、千捶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疔瘡呼膿膏不能內服,只能外用。如果疔瘡的症狀嚴重,請去醫院就診。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疔瘡呼膿膏,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麻油3兩(以萆麻子49粒置麻油內,拈楝,去萆麻子),松脂8錢(即蔥煮松),樟腦5錢,豬膽汁(大)3個,銅綠1兩。 主治:疔瘡,蟮拱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