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蒜膏

蔥蒜膏

CONG SU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王氏醫存·附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肺經 33%
胃經 33%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蔥蒜膏方劑中包含蔥白,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效。可溫陽散寒,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蔥白可通暢氣血,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搭配蒜泥,更能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

因此,蔥白作為蔥蒜膏的組成部分,不僅能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也能輔助止痛,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症狀。

蔥蒜膏中加入麻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增進藥性穿透力:麻油性溫熱,能幫助蔥蒜的藥性更好地滲透肌膚,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風寒濕邪所引起的疼痛或瘀傷,麻油的溫熱性質能驅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二、促進藥物吸收:麻油能潤滑肌膚,形成一層保護膜,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並防止藥效流失。同時,麻油能促進毛孔張開,使藥物更易滲透至患處,達到更深層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蔥蒜膏主治「一切瘡」,此描述見於古代文獻,泛指各類皮膚瘡瘍腫毒,包括癰疽、疔瘡、潰瘍等化膿性感染或無名腫毒。其功效推測為「解毒消腫、拔膿生肌」,屬外用膏藥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通過外敷可促使瘡毒外透,改善局部氣血瘀滯,輔助瘡口癒合。

【組成與藥性邏輯分析】

  1. 生蔥(1斤)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外用取其辛散透表之性,能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助破瘡排膿。《本草綱目》載蔥可「散血消腫」,其揮發成分(如蔥素)可能具抗菌作用,針對瘡瘍初期紅腫熱痛有緩解之效。
  2. 獨蒜(1斤,即大蒜)

    • 性味辛熱,歸脾胃肺經。
    • 大蒜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古代視為「瘡家聖藥」,具強烈抗菌、殺蟲功效。外敷可溫通化瘀,攻毒散結,對深部膿瘍或潰瘍腐肉未脫者尤宜。
  3. 麻油(2斤)

    • 性味甘涼,潤燥解毒。
    • 作為基礎溶劑,能緩解蔥蒜的刺激性,兼能滋潤瘡面、防止乾裂。熬製後黏稠度高,可附著皮膚形成保護層,促進藥物滲透。
  4. 桃丹(即鉛丹,炒製後8兩)

    • 性味辛微寒,有毒,外用拔毒生肌。
    • 為傳統黑膏藥關鍵成分,與油脂高溫反應生成鉛硬膏,具收斂殺菌、加速瘡面乾燥結痂之效。古代廣泛用於瘡瘍久不收口。

【治療原理推論】

  1. 協同抗菌與拔毒:蔥蒜辛熱走竄,合麻油潤透,共促藥力深入瘡竅;大蒜素與蔥揮發油可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瘡瘍病原體。
  2. 物理性拔膿:鉛丹與油脂生成的膏藥基質,貼敷後形成密封環境,藉溫熱效應軟化膿栓,吸引膿液外排(類似傳統「透膿」療法)。
  3. 改善局部微循環:辛溫藥性刺激患處充血,加速代謝廢物清除,利於炎症消退。

【劑型工藝特點】
「熬至滴水不散」為傳統製膏關鍵步驟,確保油丹充分化合,膏體老嫩適中。高溫煉製可能使蔥蒜部分成分分解,但留存脂溶性有效物,緩釋藥效。此方體現「峻藥緩攻」的外治思維,既解毒又不致過度刺激瘡面。

傳統服藥法


生蔥1斤,獨蒜1斤,麻油2斤。
上共熬數沸,去滓,再熬至滴水不散,取淨油稱之,若得油1斤,入新炒桃丹8兩,不住手攪熬成膏。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蔥蒜膏, 出處:《王氏醫存·附編》。 組成:生蔥1斤,獨蒜1斤,麻油2斤。 主治:一切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