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白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但發汗作用較弱,故主要用於感冒輕症,或配合其它解表藥作為輔助藥,以助發汗。
臨床上常和豆豉、生薑配伍同用。蔥白辛溫,能通陽氣而散陰寒,配合乾薑、附子等同用,適用於陰寒里盛、陽氣不振的下利、脈微等症。
蔥白又可治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可炒熟外熨臍腹。
蔥白發汗解表,通陽,利尿。 用於感冒頭痛,鼻塞;外用治小便不利,癰癤腫毒。
治療感冒,一般取蔥白、生薑各半兩,食鹽1錢,搗成糊狀,用紗布包裹,塗擦五心(前胸、後背、腳心、手心、窩、肘窩)一遍後讓患者安臥。 部分病例半小時後出汗退熱,自覺症狀減輕,次日可完全恢復。
治療蛔蟲性急腹痛:鮮蔥白1兩搗爛取汁,用麻油1兩調和,空腹1次服下(小兒酌減),每日2次。 一般服1-7次後緩解。
治療蟯病,取食用大蔥及大蒜,去葉、皮、根鬚,洗淨。 蔥白每兩加水100ml,大蒜每兩加水200ml,分別用微火煮爛,紗布過濾,裝瓶備用。 在傍晚或臨睡前,任選一種煎液灌腸。
《本草經疏》提到:「蔥,辛能發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陽氣,故外來怫鬱諸證,悉皆主之。傷寒寒熱,邪氣並也;中風面目腫,風熱鬱也;傷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於肺也,辛涼發散,得汗則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開竅於目,散肝中邪熱,故雲歸目。除肝邪氣,邪氣散則正氣通,血自和調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臟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殺百藥毒者,則是辛潤利竅而兼解散通氣之力也。」
張元素:「蔥莖白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故《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用連須蔥白湯主之;張仲景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主之,內用蔥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湯加蔥白,腹中痛者,去蔥白。成無己解之雲,腎惡燥,即食辛以潤之,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
《醫林纂要》:蔥,陶氏謂白冷青熱,此卻不然。但全用則行通身,根與白行肌膚,青與尖專行達肌表,上頭目。又生用則外行,泡湯則表散,熟之則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