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XIANG S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脾經 27%
胃經 23%
心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6%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香蘇散主要功用是「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證」症狀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鬱濕滯現象,津氣升降出入都以少陽三焦為其通道,衛氣能在三焦正常運行,有賴於肺氣宣發肅降,肝氣疏泄條達,脾臟升降轉輸。

若一個人平常氣鬱不舒,一經外感,立即影響肺氣不宣,脾氣不運,肝氣失疏,氣礙其津,津氣交阻,成為外感風寒,內有氣滯機制。

胸脘瘡悶雖為津氣阻滯共有徵象,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於氣鬱,故舌苔薄白是為胸悶脘痞是否偏於濕重的辨證依據。

此方證為風寒外束,內有氣鬱風寒在外,不用發散之品則表證不解,內有氣鬱,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所以,本方以疏散風寒與理氣藥物組合而成,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

;則通鼻塞,清頭且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本方用之,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

香附辛苦甘平,為行氣開鬱之要藥。雖緣於氣鬱,亦與濕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濕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濕濁以行津液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

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解表藥和理氣藥同用,二是行氣結合化濕,用藥兼顧肺、脾、肝三臟。

加減法: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薑、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鬱較甚,胸脅脹痛,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鬱之力。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兼見咳嗽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本方現代多用於胃腸型感冒,辨證屬感受風寒兼氣機鬱滯者。

傳統服藥法


上為粗未。每服三錢(9g),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未,只服三錢(9g)(現代用法:作湯劑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全身酸痛咳嗽發燒及發冷上腹胃脘痛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慢性鼻炎肺炎霍亂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香蘇散,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香附子、陳皮、紫蘇、川芎、甘草、白芷各等分。 主治:小兒出疹作瀉。

香蘇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上。 組成:香附(炒)2錢,紫蘇2錢,陳皮1錢,藿香葉5分,縮砂5分,炙草5分。 主治:妊娠霍亂。

香蘇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陳皮(去白)1兩,防己半兩,木通半兩,紫蘇葉半兩。 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久居卑濕,或爲雨露所襲,致身重腳弱,關節疼,發熱惡寒,小便澀,大便泄,自汗,或腹滿。

香蘇散, 出處:《得效》卷一。 組成:香附子5兩(炒去毛),紫蘇(去根)2兩半,陳皮2兩,甘草2兩,蒼朮2兩(切片,米泔浸,炒黃)。 主治:四時傷寒傷風,傷濕傷食,頭痛,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心疼,泄瀉,自汗,時行暴瀉。

香蘇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紫蘇葉1分(揀擇淨,焙乾),肉豆蔻1分(去殼),天雄1分(銼碎,以鹽1分同炒令黃色住),青皮(去白)1分,蠻薑半分(炮),白朮半兩(銼細,微炒黃色),縮砂仁1分,川芎1分,甘草1分(炙)。 主治:調順中脘,平和胃氣。主治:肝亢風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

香蘇散, 出處:《局方》卷二(紹興續添方)。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4兩,紫蘇葉4兩,甘草(炙)1兩,陳皮2兩(不去白)。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膈滿悶,噯氣惡食,以及妊娠霍亂、子懸、魚蟹積等。四時瘟疫、傷寒。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妊娠霍亂。魚蟹積。子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