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香蘇散

Xiang Su San(jia Wei)

出處典籍: 醫學心悟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4%
胃經 23%
脾經 21%
肝經 14%
心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小腸氣,腎核脹痛。

傳統服藥法

紫蘇2兩, 香附子2兩, 陳皮2兩, 甘草2兩, 桑白皮2兩, 生地黃2兩, 蘇木2兩, 蟬蛻2兩, 黃芩2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鐘半,燈草20莖,同煎8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蔓荊子性味辛、苦、微寒。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秦艽性苦、辛、微寒。主治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 治風濕痺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小兒疳熱、小便不利。

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塞慢性鼻炎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乾眼症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打噴嚏經常疲勞想睡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香蘇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組成:香蘇散加鹭鸶藤、木香、芍藥。 主治:腿腳疼,足面赤腫,步履艱辛。

加味香蘇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六。 組成:蒼朮2錢,香附2錢,陳皮2錢,川楝肉2錢,甘草5分,蘇葉1錢半。 主治:小腸氣,腎核脹痛。

加味香蘇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香附1兩半,蘇葉1兩半,藿香3兩,陳皮半兩,甘草6錢,砂仁1兩(炒)。 主治:孕婦感冒,吐瀉,脈浮者。

加味香蘇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組成:紫蘇2兩,香附子2兩,陳皮2兩,甘草2兩,桑白皮2兩,生地黃2兩,蘇木2兩,蟬蛻2兩,黃芩2兩。 主治:時行赤眼,暴發赤腫,怕日羞明,疼痛難忍。

加味香蘇散, 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 組成: 加味香蘇散(《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組成:香附3兩,紫蘇梗2兩,陳皮1兩,甘草半兩。主治:解表。 。 主治:解表。

加味香蘇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川芎3錢,紫蘇3錢,防風3錢,荊芥3錢,香附3錢,甘草3錢,羌活3錢,白芷3錢,葛根1錢,前胡1錢,蒼朮8分,天麻8分,黃芩8分。 主治:傷風,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嚏呵欠,呻吟不絕,見風便怕,灑淅微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加味香蘇飲

相似度 88%

芎朮香蘇散

相似度 66%

香蘇散

相似度 66%

加減香蘇散

相似度 61%

芎蘇五苓飲

相似度 60%

十神湯

相似度 57%

川芎茶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