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香蘇散

Xiang Su San(jia We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心悟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20%
脾經 19%
肝經 17%
心經 8%
膽經 4%
三焦經 3%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香蘇散本身藥性偏辛溫,易於燥烈,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穏和。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增強香蘇散的化痰止咳、宣肺解表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香蘇散中含有蘇葉、香附等芳香化濕之品,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加入生薑可協調藥性,和胃降逆,防止藥物對胃的刺激。
  2. 解表散寒: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之功,與香蘇散中辛溫解表之品相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可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作用:

一、理氣降逆,和胃止嘔: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香蘇散主治風寒束表、氣機阻滯所致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等。陳皮加入其中,可理氣解鬱,使氣機通暢,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因氣機阻滯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香蘇散中其他藥物如香蘇、紫蘇葉等,性偏溫熱,容易助火生痰。陳皮加入其中,可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並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妥,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香蘇散本身以疏散風寒為主,但對於風寒阻滯經絡,引起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則需要加入川芎以加強活血止痛之效。川芎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進而達到止痛的作用。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能加強香蘇散疏散風寒的功效,更能針對風寒引起的疼痛症狀,起到舒緩的作用。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兼解表邪: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可與香蘇散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驅散風熱邪氣,緩解感冒初期症狀,如鼻塞、流涕、發熱等。
  2. 散風止癢,止咳平喘: 荊芥亦具有散風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疹、蕁麻疹等皮膚病。同時,荊芥還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與香蘇散的止咳平喘作用相輔相成。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針對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蔓荊子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功效。

方中以香蘇散為主,疏風散寒,解表止咳。但若患者兼有頭痛、頭暈、目赤等症,則需加入蔓荊子,以增強清利頭目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秦艽,主要考量其祛風濕止痛之效。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善於清熱解毒,並可祛風濕止痛。其寒性可與香蘇散中辛溫之品相配,寒溫並用,以達到溫中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此外,秦艽可舒筋活絡,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進一步加強療效。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方中因風寒束表,氣機阻滯,導致胸悶、腹痛等症狀,香附能疏散寒邪,行氣止痛,緩解胸腹不適。

2. 疏肝解鬱:香附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香附,既能行氣止痛,又能疏肝解鬱,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加味香蘇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胸悶、惡寒發熱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胸悶氣滯、胃脘脹滿、嘔吐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可以提升加味香蘇散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等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悶、惡寒發熱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味香蘇散 」,主要由甘草、生薑、陳皮、川芎、荊芥、蔓荊子、秦艽、香附、紫蘇葉等藥材組成,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活血等功效。

  •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 荊芥: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 蔓荊子: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感冒、流感、風寒感冒等病症,以及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等症狀。

  • 秦艽: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表現在能夠清虛熱、瀉火之功,尤其擅長清骨蒸潮熱,是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

  • 香附: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可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 紫蘇葉: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加味香蘇散 」,主要由甘草、生薑、陳皮、川芎、荊芥、蔓荊子、秦艽、香附、紫蘇葉等藥材組成,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活血等功效,可治療小腸氣、腎核脹痛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紫蘇2兩, 香附子2兩, 陳皮2兩, 甘草2兩, 桑白皮2兩, 生地黃2兩, 蘇木2兩, 蟬蛻2兩, 黃芩2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鐘半,燈草20莖,同煎8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鼻塞慢性鼻炎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鼻息肉乾眼症感冒打噴嚏經常疲勞想睡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香蘇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組成:香蘇散加鹭鸶藤、木香、芍藥。 主治:腿腳疼,足面赤腫,步履艱辛。

加味香蘇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六。 組成:蒼朮2錢,香附2錢,陳皮2錢,川楝肉2錢,甘草5分,蘇葉1錢半。 主治:小腸氣,腎核脹痛。

加味香蘇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香附1兩半,蘇葉1兩半,藿香3兩,陳皮半兩,甘草6錢,砂仁1兩(炒)。 主治:孕婦感冒,吐瀉,脈浮者。

加味香蘇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組成:紫蘇2兩,香附子2兩,陳皮2兩,甘草2兩,桑白皮2兩,生地黃2兩,蘇木2兩,蟬蛻2兩,黃芩2兩。 主治:時行赤眼,暴發赤腫,怕日羞明,疼痛難忍。

加味香蘇散, 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 組成: 加味香蘇散(《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組成:香附3兩,紫蘇梗2兩,陳皮1兩,甘草半兩。主治:解表。 。 主治:解表。

加味香蘇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川芎3錢,紫蘇3錢,防風3錢,荊芥3錢,香附3錢,甘草3錢,羌活3錢,白芷3錢,葛根1錢,前胡1錢,蒼朮8分,天麻8分,黃芩8分。 主治:傷風,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嚏呵欠,呻吟不絕,見風便怕,灑淅微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