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香蘇散本身藥性偏辛溫,易於燥烈,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穏和。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增強香蘇散的化痰止咳、宣肺解表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香蘇散中含有蘇葉、香附等芳香化濕之品,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加入生薑可協調藥性,和胃降逆,防止藥物對胃的刺激。
- 解表散寒: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之功,與香蘇散中辛溫解表之品相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對於因風寒外襲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可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作用:
一、理氣降逆,和胃止嘔: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香蘇散主治風寒束表、氣機阻滯所致的感冒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咳嗽等。陳皮加入其中,可理氣解鬱,使氣機通暢,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因氣機阻滯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香蘇散中其他藥物如香蘇、紫蘇葉等,性偏溫熱,容易助火生痰。陳皮加入其中,可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並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穩妥,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香蘇散本身以疏散風寒為主,但對於風寒阻滯經絡,引起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則需要加入川芎以加強活血止痛之效。川芎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進而達到止痛的作用。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能加強香蘇散疏散風寒的功效,更能針對風寒引起的疼痛症狀,起到舒緩的作用。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兼解表邪: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可與香蘇散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驅散風熱邪氣,緩解感冒初期症狀,如鼻塞、流涕、發熱等。
- 散風止癢,止咳平喘: 荊芥亦具有散風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疹、蕁麻疹等皮膚病。同時,荊芥還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與香蘇散的止咳平喘作用相輔相成。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針對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蔓荊子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功效。
方中以香蘇散為主,疏風散寒,解表止咳。但若患者兼有頭痛、頭暈、目赤等症,則需加入蔓荊子,以增強清利頭目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秦艽,主要考量其祛風濕與止痛之效。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善於清熱解毒,並可祛風濕、止痛。其寒性可與香蘇散中辛溫之品相配,寒溫並用,以達到溫中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此外,秦艽可舒筋活絡,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進一步加強療效。
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方中因風寒束表,氣機阻滯,導致胸悶、腹痛等症狀,香附能疏散寒邪,行氣止痛,緩解胸腹不適。
2. 疏肝解鬱:香附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加味香蘇散中加入香附,既能行氣止痛,又能疏肝解鬱,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加味香蘇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胸悶、惡寒發熱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胸悶氣滯、胃脘脹滿、嘔吐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可以提升加味香蘇散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等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悶、惡寒發熱等症狀。
主治功效
加味香蘇散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香蘇散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香蘇散,後世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化裁,形成了多種加味香蘇散。其基本組成以紫蘇葉、陳皮、香附、甘草為主,再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酌加其他藥物。從古籍記載來看,加味香蘇散主治病症廣泛,主要集中在外感風寒、氣滯濕阻、小腸疝氣等方面。
一、 外感風寒
《醫學心悟》明確指出:「霜降以後,天令嚴寒,感之而即病者,正傷寒也。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痛。」並認為加味香蘇散可以替代麻黃湯、桂枝湯治療外感風寒,「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
加味香蘇散治療外感風寒的原理在於:
- 發散解表: 方中紫蘇葉、荊芥、防風、蔓荊子等辛溫解表藥物,能疏散肌表風寒,使腠理開泄,達到發汗解表的目的。
- 理氣和中: 陳皮、香附、甘草等理氣藥物,能調暢氣機,解除風寒束表導致的氣機鬱滯,使氣血流通,促進邪氣外達。
- 祛風止痛: 川芎、秦艽等祛風濕、止痛藥物,能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二、 氣滯濕阻
多部古籍都提到加味香蘇散可以治療小腸氣(疝氣),如《幼科指南》、《兒科萃精》等。這些古籍認為,小腸氣的發生與濕氣內停、寒氣外束有關,導致氣機阻滯,經絡不通,從而引發少腹脹痛,睪丸牽引腰脊疼痛等症狀。
加味香蘇散治療氣滯濕阻的原理在於:
- 理氣散寒: 方中香附、陳皮、紫蘇葉等能疏肝理氣、散寒行滯,解除氣機鬱結,使經絡通暢。
- 燥濕健脾: 部分加味香蘇散中加入了蒼朮等燥濕藥物,能健脾化濕,祛除體內濕邪,從根本上改善濕氣困阻的病理狀態。
- 溫經止痛: 生薑、川芎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藥物,能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此外,《奇效良方》記載加味香蘇散可以治療「腿腳痠疼,足面赤腫,步履艱辛」,認為是濕氣周遊腳腿所致。這也體現了加味香蘇散祛濕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
三、 其他應用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外,加味香蘇散還被用於治療其他一些與氣滯、濕阻、風寒相關的病症,例如:
- 頭痛: 《筆花醫鏡》認為加味香蘇散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頭痛者,頭腦痛而連項脊也,加味香蘇散主之。」
- 氣痔: 《醫學入門》記載加味香蘇散可以治療「氣痔」,認為其病機為「肛門腫痛便難,強力則肛出不收」,加味香蘇散能理氣行滯,緩解症狀。
- 血證: 《醫學心悟》認為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喘吐血,可以用加味香蘇散散寒解表。
總結
加味香蘇散以其辛溫解表、理氣和中、祛濕止痛的功效,廣泛應用於外感風寒、氣滯濕阻、小腸疝氣等病症的治療。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通過疏散外邪、調暢氣機、祛除濕邪,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紫蘇2兩, 香附子2兩, 陳皮2兩, 甘草2兩, 桑白皮2兩, 生地黃2兩, 蘇木2兩, 蟬蛻2兩, 黃芩2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鐘半,燈草20莖,同煎8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香蘇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組成:香蘇散加鹭鸶藤、木香、芍藥。 主治:腿腳疼,足面赤腫,步履艱辛。
加味香蘇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六。 組成:蒼朮2錢,香附2錢,陳皮2錢,川楝肉2錢,甘草5分,蘇葉1錢半。 主治:小腸氣,腎核脹痛。
加味香蘇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香附1兩半,蘇葉1兩半,藿香3兩,陳皮半兩,甘草6錢,砂仁1兩(炒)。 主治:孕婦感冒,吐瀉,脈浮者。
加味香蘇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組成:紫蘇2兩,香附子2兩,陳皮2兩,甘草2兩,桑白皮2兩,生地黃2兩,蘇木2兩,蟬蛻2兩,黃芩2兩。 主治:時行赤眼,暴發赤腫,怕日羞明,疼痛難忍。
加味香蘇散, 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 組成: 加味香蘇散(《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組成:香附3兩,紫蘇梗2兩,陳皮1兩,甘草半兩。主治:解表。 。 主治:解表。
加味香蘇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川芎3錢,紫蘇3錢,防風3錢,荊芥3錢,香附3錢,甘草3錢,羌活3錢,白芷3錢,葛根1錢,前胡1錢,蒼朮8分,天麻8分,黃芩8分。 主治:傷風,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嚏呵欠,呻吟不絕,見風便怕,灑淅微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