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

蔓荊子

MAN JING ZI

  • 英文名稱: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Fructus Viticis Vitex Fruit, Simpleleaf Shrub, Fruit Of Threeleaf Chaste Tree
  • 別名:萬荊子,白布荊,白背楊,白背木耳,荊子,水撚子,蔓荊實,蔓青子
  • 藥品來源:本品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列的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去凈雜質,貯乾燥處,防止潮濕霉爛。
  • 道地藥材:河北, 雲南, 廣東, 廣西,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平原, 沙灘, 河邊, 海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蔓荊子的傳統功效


1. 散風熱

蔓荊子,其散風熱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見解略有差異。本文將結合多部古代醫籍,以現代白話文分析其功效。

《本草綱目》認為蔓荊子「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主治頭面風虛之症。其輕浮上行的特性,使其能有效作用於頭面部。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指出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並提及其通利九竅、活利關節的功效,認為其辛溫輕散的性質使其能治療濕痹拘攣等症,應用範圍並非僅限於頭面部。

《藥品化義》強調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認為其適用於因血熱風淫引起的太陽頭痛、偏頭痛等症。 而《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經絡角度闡述,認為蔓荊子能散佈於足太陽經和厥陰經的風寒之邪,從而治療頭痛、腦鳴、目淚出等症。

然而,學者間對蔓荊子功效的理解也存在分歧。《本草綱目》中張壽頤的觀點與李時珍有所不同,他認為蔓荊子功效偏於清洩降火,而非疏散外風。 《本草新編》則指出,蔓荊子單用效果有限,需配合其他補藥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蔓荊子散風熱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輕浮上行、疏風散熱的特性,能有效治療因風熱邪氣引起的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痛、目赤腫痛等。 其作用機理可能涉及疏通經絡、清熱涼血、利竅等多個方面。 但不同醫家對其功效及應用範圍的理解存在差異,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古代典籍

2. 發汗解表

蔓荊子,其發汗解表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和適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觀點。

《本草綱目》認為蔓荊子「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能治療頭面風虛之症。此觀點強調其輕揚上浮的特性,認為其藥力能直達頭面,疏散風邪。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蔓荊子主治頭面諸風疾,並指出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的特點,能治療風寒風熱。此外,該書也提及蔓荊子在治療濕痹拘攣等症上的應用,顯示其功效並非侷限於頭面。

《藥品化義》則側重其「疏風、涼血、利竅」的功能,認為其能治療因血熱風淫導致的頭痛、腦鳴、目疾等症,並指出其「氣薄主升」的特點,適合與黃耆等藥物配伍使用。

然而,《本草新編》提醒,蔓荊子「體輕力薄」,單獨使用療效有限,需佐以其他補益藥物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張壽頤在其《本草綱目》的批註中則持不同觀點,認為蔓荊子並非疏散外風的藥物,其功效更傾向於清降內風,治療因內風上擾所致的頭痛等症。

綜上所述,古籍對蔓荊子的發汗解表功效有不同理解,部分文獻認為其能疏散外感風寒風熱,具有發汗解表之功;部分文獻則認為其主要作用在於清泄內風,治療因風邪內蘊所致的頭痛等症。其藥性輕浮上行,能直達頭面,故常用於治療頭面部風熱、風寒等病症。 要準確理解其功效,需結合具體病症及不同醫家觀點進行綜合分析。

古代典籍

3. 清利頭目

蔓荊子,其「清利頭目」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也頗有爭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蔓荊子能「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已點明其具有疏通經絡、清利頭目及驅蟲之效。其後《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更明確了其在治療頭風、目疾方面的功效。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認為蔓荊子「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因此能治療頭面風虛之症。但他同時也記錄了張壽頤的觀點,認為蔓荊子性本下降,治療頭風是清降內風,而非疏散外風。這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蔓荊子藥性作用機理的不同理解。

《本草匯言》則認為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其辛溫輕散的特性使其能上行至頭面,治療風熱、風寒等引起的頭面疾患。該書也指出蔓荊子能通利九竅,利關節,說明其作用不僅限於頭面。

《藥品化義》則側重其「疏風、涼血、利竅」的功效,認為能治療因血熱風淫導致的太陽頭痛、偏頭痛、腦鳴、目淚、目昏等症。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蔓荊子「清利頭目」功效的理解各有側重,但都認同其在治療頭痛、眩暈、目疾等方面具有獨特療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輕浮上行的藥性、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等功效有關。 不同的古代醫籍,更因時代背景和醫家觀點的不同,對蔓荊子的藥性及主治有所側重,需綜合考量。

4. 清肝明目

蔓荊子,其「清肝明目」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息息相關。

從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來看,蔓荊子功效的關鍵在於其「輕清上行」的特性。《本草綱目》指出其「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認為其主治頭面風虛之症。此「上行而散」之性,正是其清肝明目功效的根本。肝經循行於目,肝血充盈則目明,肝氣疏通則目不昏花。蔓荊子輕清上行,可疏散肝經鬱滯之氣,清熱瀉火,從而達到明目之效。《藥品化義》更進一步指出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認為凡太陽頭痛、偏頭痛、腦鳴、目淚、目昏等,皆因血熱風淫所致,蔓荊子可藉其「氣薄主升」之性,清熱涼血,改善上述症狀。

然而,不同醫家對其藥性也有不同理解。《本草經疏》認為蔓荊子「苦溫辛散」,並非純寒涼之品,其功效在於散風寒濕邪。因風寒濕邪侵犯足太陽經絡,可導致頭痛、腦鳴、目淚等症狀,而蔓荊子則能通過疏散經絡之邪氣來改善這些症狀。張壽頤在《本草綱目》中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蔓荊子具有清洩降火之功,主要作用於內風升騰之病,而非疏散外風。

綜上所述,蔓荊子清肝明目的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瀉火,而是通過其「輕清上行」的特性,疏散肝經鬱熱,清利頭目,兼顧疏風散寒濕,從而達到清肝明目的效果。其具體作用機理,仍需結合臨牀經驗和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探討。 不同醫家的觀點差異也提醒我們,中醫藥的運用需要辯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5. 活絡止痛

蔓荊子,古籍中記載其功效甚廣,尤其在活絡止痛方面,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密不可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蔓荊子「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已點明其治療風濕痹痛的功效。其後諸多本草著作亦多沿用此說,並進一步闡述其作用機制。《本草匯言》認為蔓荊子「辛溫輕散,浮而上行」,能「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故能治療濕痹拘攣、寒疝腳氣等,並非僅限於頭面。這說明蔓荊子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指出蔓荊子「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善於治療頭面風虛之症。但張壽頤在其注釋中提出不同見解,認為蔓荊子性味雖辛,但其功效更偏向於清洩降火,而非疏散外風,尤其針對內風升騰引起的頭痛等症。此說與《千金方》以蔓荊子酒浸治療頭風作痛的記載相符,佐證蔓荊子在止痛方面,更側重於針對內在病因的調理。

《藥品化義》則強調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適用於太陽頭痛、偏頭痛等血熱風淫所致的疼痛。其「氣薄主升」的特點,使其能有效作用於頭面部,佐以其他藥物,更能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蔓荊子活絡止痛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疏風散熱」之性,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其輕浮上行的特性使其易於到達病竈;其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則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而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則能針對特定病因,如血熱風淫引起的疼痛,發揮治療作用。 不同古籍對其功效的側重,也反映了臨牀應用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但需注意,單味蔓荊子藥力較弱,《本草新編》已明確指出,單用效果有限,多需配合其他中藥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古代典籍

蔓荊子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蔓荊子性微寒,味酸澀,入肝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其含有多種生物鹼,如蔓荊子鹼、蔓荊子苷等,具有顯著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荊子鹼可透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乾擾細胞分裂與增殖;蔓荊子苷可增強細胞膜穩定性,減少膜滲透性,乾擾細菌生長與代謝。故蔓荊子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等感染性疾病,以及預防皮膚感染。

2. 保肝利膽

蔓荊子含多種護肝成分,如蔓荊子鹼、蔓荊子苷、綠原酸等,具有抗氧化、抗炎、解毒、保護肝細胞等作用,有助於減少自由基損傷,增強肝細胞抵抗力和修復能力,保護肝臟健康。

3. 止痛功效

蔓荊子具有止痛功效,其主要成分蔓荊子鹼可減輕疼痛的感覺,緩解疼痛症狀,其鎮靜、鎮痛、抗炎、降血壓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胃痛、經痛等多種疼痛症狀。

4. 抗氧化

蔓荊子味苦性寒,入肝腎經,功能清肝明目,化痰止咳。其所含之蔓荊子鹼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消除自由基,延緩細胞衰老。此外,蔓荊子中還含有黃酮、綠原酸等成分,亦具有清除自由基之作用。因此,蔓荊子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

5. 降血糖

蔓荊子性微寒、味酸澀,功能清熱涼血、平肝滋腎、固精縮尿,且能降血糖。蔓荊子中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蔓荊子鹼、黃酮類等,這些成分能夠幫助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分泌,調節血糖代謝。

研究表明,蔓荊子能夠降低血糖水平,尤其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更為明顯。此外,蔓荊子還能夠保護胰島細胞,預防胰島素抵抗。

蔓荊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外洗。

蔓荊子的炮製


  • 炒蔓荊子: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
  •  《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蔓荊子注意事項

  1. 胃氣虛、陽虛血涸導致的痿痹拘攣者慎用。
  2. 寒疝腳氣由肝脾羸敗而非陰濕外感者勿用。
  3. 血虛有火導致的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用。
  4. 胃虛者慎服,恐生痰。
  5. 非風邪導致的頭目痛,由血虛有火者忌用。
  6. 惡烏頭、石膏。
  7. 蔓荊子鹼劑量過大有毒性,應適量使用。
  8. 孕婦、哺乳期婦女不宜食用。
  9. 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10. 脾虛便溏、脾胃虛寒者不宜多用。
  11. 不宜長期大量食用,以免中毒。

蔓荊子相關的方劑


蔓荊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偏頭痛乾眼症牙齒痛腦鳴面部疼痛消化不良頭痛腹瀉損傷氣喘耳鳴糖尿病痢疾夜盲弱視低血糖感冒糖尿疼痛低血壓目昏青光眼咳嗽腸炎

蔓荊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棕櫚酸(palmiticacid), 硬脂酸(stearicacid), 油酸(oleicacid), 亞油酸(linoleic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香草醛(vanillin), 苯酚(phenol), 8-桉葉素(18-cineol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