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決明散」中包含「決明子」,乃因其性涼味苦,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之效。
決明子入肝經、腎經,能清熱瀉火,降肝火,改善眼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其潤腸通便之效,則可改善便祕,減少因熱毒上攻而致眼疾。因此,決明子在「神效決明散」中扮演著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相關眼疾和便祕問題。
神效決明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明目止痛的功效。
蔓荊子性涼味辛,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等功效。決明子則以清肝明目、降壓降脂、通便潤腸見長。二者合用,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清熱解表、明目止痛的功效,尤其適用於風熱上攻導致的頭痛、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決明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年失明,成青盲」。「青盲」為古代眼科病證名,指眼外觀無異,瞳神無損,然視力漸衰甚或失明,類似於今之視神經萎縮、黃斑病變等慢性眼疾。「積年」二字強調病程遷延,病機多與肝腎虧虛、精血不能上榮目竅,或風熱痰濁瘀滯經絡有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決明子(3兩)
- 性味苦甘微寒,歸肝、大腸經,為明目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治青盲目淫,眼赤淚出」,《本草綱目》指其「補肝明目」。現代研究認為其含蒽醌類成分,能改善眼部微循環,減緩氧化損傷。於本方中為主藥,直指青盲病本,清肝益陰而明目。
蔓荊子(3兩,蒸曬製)
- 性味辛涼,歸膀胱、肝、胃經,傳統用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名醫別錄》言其「治目淚出,明目」,蒸曬後減其辛散之性,增強升清降濁之功。其輕揚上行之性,可載藥上行目竅;與決明子寒涼相配,既清肝熱,又引藥力至頭面。
配伍特點與機理推論
兩藥相伍,體現「清補兼施,標本並治」之思路:
- 治標:清肝經鬱熱以解目竅之滯,蔓荊子之升散助決明子通利玄府(眼目微細孔竅),使濁邪得泄。
- 治本:決明子補益肝陰,配合蒸曬後蔓荊子之溫潤,避免苦寒傷正,適合久病虛中夾實之證。
「蒸三炊久」之炮製,既減蔓荊子燥性,又轉其辛散為溫通,契合「積年」虛損需緩治之法;「食後溫水調服」則顧護脾胃,助藥力持續輸布。全方藥簡力專,專注於肝目氣血之調和,符合傳統「目為肝竅」「久病入絡」之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決明子3兩,蔓荊子3兩(蒸3炊久,每度曬乾)。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後以溫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決明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決明子3兩,蔓荊子3兩(蒸3炊久,每度曬乾)。 主治:積年失明,成青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