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明子丸

決明子丸

JUE MING Z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膽經 33%
腎經 33%
肝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決明子丸以決明子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1.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之效,可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2. 潤腸通便: 決明子能潤腸通便,可緩解便祕,並有助於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

因此,決明子丸以決明子為主要成分,可以有效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並兼具潤腸通便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決明子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冷熱無辜疳」,乃因小兒體質虛弱,脾胃失調,或感染外邪,導致寒熱錯雜之證。具體症狀包括:

  1. 寒熱失調:時而驚熱(驚悸發熱),時而夜啼不安。
  2. 脾胃虛損:大便青黃(消化不良)、四肢黃瘦、飲食減少。
  3. 氣血不足:自汗、頭痛、頭髮枯槁如穗狀。
  4. 風痰內擾:可能伴隨驚風、痰阻等證。

此證屬虛實夾雜,既有脾胃氣虛,又夾風痰、驚熱,故需調和寒熱、祛風化痰、健脾養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化痰、平肝息風、健脾養血為主軸,可分為以下幾類藥物:

  1. 息風止痙、化痰開竅

    • 天南星、白附子:溫化寒痰,祛風止痙,針對風痰上擾之驚癇。
    • 白僵蠶、牛黃、麝香:息風通絡,化痰開竅,用於驚熱、夜啼。
    • 白花蛇肉:祛風通絡,定驚止痙,治頑固性風證。
  2. 清熱平肝、鎮驚安神

    • 決明子:清肝明目,兼潤腸通便,治肝熱上擾之頭痛。
    • 犀角屑(現多以水牛角代):清熱涼血,鎮驚解毒。
    • 朱砂:鎮心安神,治驚悸不安。
  3. 祛風通絡、止痛

    • 獨活、防風、蔓荊子、細辛:散風邪、止頭痛,治外風與內風相引之證。
    • 川芎、當歸:活血養血,配合祛風藥以通絡。
  4. 健脾益氣、調和氣血

    • 白朮:健脾燥濕,固表止汗,治脾胃虛弱。
    • 酸棗仁:養心安神,治夜啼不寐。
    • 萆薢:利濕濁,分清別濁,助脾胃運化。
  5. 溫陽通絡

    • 天雄(炮):溫腎助陽,散寒通痺,平衡寒熱。
    • 川升麻:升舉陽氣,兼清熱解毒。

總結

此方結合祛風、化痰、清熱、健脾、養血等多重機制,針對小兒無辜疳的複雜病機:

  • 外風內風並治(防風、白花蛇)。
  • 痰熱驚風同調(天南星、牛黃)。
  • 氣血陰陽兼顧(當歸、天雄)。
  • 又以豆淋酒送服,借助酒性上行,助藥力散風通絡。

全方寒熱並用,標本兼治,適用於小兒因風痰、脾虛、肝熱交雜所致之疳積驚風諸證。

傳統服藥法


決明子半兩,天雄(炮)半兩,犀角屑半兩,天南星(炮裂)半兩,白花蛇肉(酥拌,微炙)半兩,獨活半兩,川芎半兩,白附子(炮)半兩,川升麻半兩,白朮半兩,白僵蠶(微炒)半兩,防風半兩,蔓荊子半兩,當歸(微炒)半兩,細辛半兩,酸棗仁(微炒)半兩,萆薢半兩,牛黃1分,朱砂1分,麝香1分。
上為末,入牛黃等勻分,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豆淋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動脈粥樣硬化結膜炎角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腎絲球腎炎身體容易出汗眼睛模糊眼睛紅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決明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三。 組成:馬蹄決明子2兩。 主治:小兒冷熱無辜疳,或時驚熱,或時夜啼,大便青黃,自汗頭痛,頭發作穗,四肢黃瘦,不多食物。

決明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決明子1兩半,車前子1兩半,苦參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大黃1兩半,菥蓂子1兩,人參1兩。 主治:肝實,目生赤脈息肉,磣痛。

決明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決明子1兩,甘菊花1兩,生乾地黃3分,車前子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蔓荊子半兩,芎藭半兩,梔子仁半兩,細辛半兩,白茯苓半兩,玄參半兩,薯蕷各半兩。 主治:肝腎風虛攻上,眼見黑花不散。

決明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 決明子丸(《聖惠》卷三十三。)出處:《聖惠》卷三十三。組成:決明子1兩,槐子1兩,覆盆子1兩,青葙子1兩,地膚子1兩,車前子1兩。主治:明目,祛風除暗。 。 主治:明目,祛風除暗。

決明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決明子1兩,地膚子3分,車前子1兩半,黃連(去須)1兩,人參1兩,玄參1兩,槐子1兩,青葙子3分,地骨皮2兩,升麻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沙參1兩,苦參3分。 主治:肝腎氣虛,風熱上攻,目赤腫痛。

決明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決明子(炒)1兩半,秦皮(去粗皮,銼)1兩,甘菊花1兩,升麻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車前子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赤芍藥1兩半,地骨皮1兩半,山梔子仁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青葙子1兩半,萎蕤1兩半,牽牛子(炒)1兩半,蕤仁(去皮)1兩半,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目赤昏暗澀痛,心躁恍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