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雀盲方中加入地膚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
地膚子味甘、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退翳等功效。雀盲方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模糊等症,地膚子可清熱解毒,消散眼部炎症,改善視力,達到明目退翳之效。
此外,地膚子還可利水消腫,有助於去除眼周水腫,改善眼部環境,進一步促進視力恢復。因此,雀盲方中加入地膚子,能有效治療眼部疾病,改善視力。
雀盲方中包含決明子,主要源於其清肝明目的功效。決明子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氣、明目退翳之效。雀盲方多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而決明子正好可以清熱降火,改善肝臟功能,進而緩解視力問題。此外,決明子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肝火上炎導致的便祕情況,從而促進整體健康。因此,雀盲方中包含決明子,是基於其清肝明目的功效,並與方劑主治疾病相契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雀盲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雀盲」,即夜盲症。古代認為此病多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或肝經風熱上擾,導致夜間視物不清,白晝則視力如常。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地膚子(5兩)
- 傳統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兼能明目。
- 治雀盲原理:其性寒,能清肝經風熱,改善因肝熱或濕熱上攻引起的視物昏蒙。古代文獻《藥性論》記載地膚子能「治眼目昏暗」,故用於夜盲症可能與清肝退翳有關。
決明子(1升)
- 傳統功效: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為眼科常用藥。
- 治雀盲原理:決明子主入肝經,善於清泄肝火、益腎明目。古代方書如《千金方》多用於「青盲雀目」,認為其能補肝腎之陰,緩解因陰虛或肝火上炎導致的視力障礙。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作用:
地膚子與決明子均歸肝經,一者偏清利濕熱(地膚子),一者偏清肝益陰(決明子),合用可標本兼顧。地膚子祛風熱以治標,決明子養肝陰以治本,共奏明目之效。 - 劑型設計:
以「米飲和丸」服之,因米饮能顧護脾胃,避免寒涼藥傷胃,同時助藥力緩釋吸收,適合長期調理。
潛在治療機制推測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改善夜盲症:
- 調節肝血:肝開竅於目,決明子補益肝陰,地膚子疏泄肝熱,改善肝血不足或肝鬱化熱所致的視功能異常。
- 抗氧化的古代對應概念:現代研究顯示決明子含抗氧化成分(如蒽醌類),可能保護視網膜細胞,古人雖無此概念,但從「清肝火、明目」功效間接符合。
總結
【雀盲方】以清肝明目為主軸,結合祛風濕(地膚子)與養陰(決明子),針對肝腎陰虛或肝經濕熱型的夜盲症。其丸劑設計亦體現古人注重長期調理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地膚子5兩,決明子1升。
上為末,以米飲汁和丸。
每服20-30丸,食後服,1日2次。藥盡即更合,愈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失明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雀盲方,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地膚子5兩,決明子1升。 主治:雀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