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羊肝散方中加入決明子,主要基於其清肝明目的功效。決明子味苦甘,性微寒,入肝、腎經,具有清肝火、降肝陽、益腎明目的作用。
青羊肝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畏光、視物模糊等症,而決明子能清肝熱,降肝火,疏通肝氣,改善眼部血循環,有效緩解目赤腫痛、視力下降等症狀,因此成為青羊肝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羊肝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眼視物(目巟)(目巟)」,此症古籍中多指視物昏花、模糊不清之狀,屬肝血不足或肝火上擾所致。青羊肝為君藥,取其「以肝補肝」之義,決明子、蓼子為臣佐,共奏養肝明目、清熱瀉火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青羊肝(君藥):
- 《本草綱目》載羊肝「補肝,明目」,其性溫味甘苦,專入肝經。肝藏血,開竅於目,羊肝血肉有情,直接補益肝血,改善因肝血虛或肝陰虧損所致目疾。
- 煿乾後去其腥膩,保留精微,更利藥效吸收。
決明子(臣藥):
- 微炒後減其寒性,保留清肝明目之功。《神農本草經》言其「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能清泄肝火,潤腸通便。肝火得清,目赤昏花自癒。
蓼子(佐藥):
- 蓼科植物種子,性味辛溫,《名醫別錄》載其「明目溫中」,助決明子疏風散熱,兼能溫中以防寒涼傷胃。
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羊肝補肝體(本),決明子、蓼子清肝用(標),體用同調。
- 動靜結合:羊肝滋補靜養,蓼子辛散動行,使補而不滯。
- 劑型設計:散劑以粥飲調服,粥護胃氣,助藥力上行於目;夜臥再服,順應肝經當令(子時)之時機,增強療效。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從「肝-目」軸論治,透過補肝血、清肝火、散風熱三途徑,恢復肝之疏泄與藏血功能。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肝火得清則視物復明,風熱散則目不眩暈,契合中醫「治目先治肝」之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青羊肝1具(去膽膜,切),決明子2兩(微炒),蓼子2兩(微炒)。
先將羊肝於新瓦盆中,慢火上煿乾,納諸藥,搗細為散。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夜臨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青羊肝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青羊肝1具(去膽膜,切),決明子2兩(微炒),蓼子2兩(微炒)。 主治:眼視物(目巟)(目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