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

地膚子

DI FU ZI

  • 英文名稱:Kochiascoparia L. Schrad. Fructus Kochiae Scopariae Broom Cypress, Kochia Fruit, Earth Skin Seeds, Fructuskochiae
  • 別名:竹帚子,鐵掃把子,地麥,帚菜子,益明,獨掃子,地葵,落帚子,掃帚子,千頭子
  • 藥品來源:本品為藜科植物地膚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植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青海,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江蘇
  • 生長環境:路旁, 荒地, 田野, 田邊, 荒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地膚子的傳統功效


1. 利水消腫

地膚子,其利水消腫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來看,地膚子的利水作用主要體現在清熱利濕,而非單純利水。

《本草書名》中,盧復認為地膚子「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說明其利水功效與膀胱濕熱密切相關,利水是清熱後的結果。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指出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其力道較黃柏為遜。 文中也提到,地膚子善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便頻數、不禁等症狀,其苦寒之性可以清熱利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但若單用地膚子,可能耗傷陰血,故需佐以補益藥物,如牡蠣、山藥等,以達到陰陽平衡。

《本草求原》則認為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強調其清熱利濕的同時,也能夠滋養膀胱陰血,從而達到利水的目的。 《本草正義》則明確指出地膚子「苦寒洩熱,止有清導濕熱,通洩小便之用」,否定了其具有補益之功,認為所謂「補中益精氣」、「強陰」等功效,都是濕熱去除後,陰精自安的表現。

綜上所述,地膚子利水消腫的機制,並非直接利水,而是通過清利膀胱濕熱來實現。其功效的發揮,與體內濕熱的程度密切相關,臨牀應用時需謹慎辨證,切勿濫用,必要時應配合其他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古籍中提及的「補益」功效,應理解為標本兼治的結果,而非地膚子本身的直接藥效。

古代典籍

2. 活絡止痛

地膚子,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的功效,其作用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痛藥,而是透過調節身體內環境達到止痛效果。

《本草書名》中盧復認為地膚子可「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說明其功效涵蓋上焦頭目及下焦膀胱,並能治療疝氣,此處的「疝」與現代醫學的某些疼痛症狀可能相關聯,地膚子能藉由利水消腫來達到止痛目的。

《本草求真》指出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其作用類似黃柏但較溫和,能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小便頻數、尿失禁等症狀。書中也提到,地膚子清熱力強,單用可能傷陰,需配合其他藥物補益,此處暗示地膚子止痛作用的侷限性,並非所有疼痛都適用。 《本草求原》則更進一步指出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說明其止痛機制是透過清除膀胱濕熱,使膀胱功能恢復正常,從而緩解相關疼痛。

《名醫別錄》、《玉楸藥解》等多部典籍更提及地膚子可治療頭目腫痛、腰疼脅痛、惡瘡等症狀,這些疼痛與炎症、濕熱等因素相關,地膚子藉由清熱解毒、利濕通絡,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正義》明確指出地膚子「補中益精氣」、「強陰」等功效,是因濕熱去除後,陰精自然安和所致,而非其本身具有補益之效。因此,地膚子的活絡止痛功效,應從其清熱利濕、通絡的藥性來理解,而非單純的「補益」。

3. 止癢

地膚子,其止癢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與其清熱利濕的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書名》中盧復言及地膚子「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點明其能改善皮膚狀況,從側面印證其止癢功效。 《名醫別錄》則更直接地指出其「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惡瘡」往往伴隨瘙癢,此處說明地膚子能治療因熱氣引起的皮膚病,並具有止癢作用。

《本草備要》明確指出地膚子「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直接說明其止癢功效與清除皮膚積熱、濕邪有關。 多數醫籍都提到地膚子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例如《本草述鉤元》指出其「氣寒,應屬清熱之劑」,《本草求真》則將其功效與黃柏相比,認為其能「苦以入陰,寒以勝熱」,清利因濕熱導致的小便頻數和不禁。 這些濕熱之邪,在現代醫學中常與皮膚炎症、瘙癢等症狀相關聯。

《本草求原》則進一步闡述地膚子止癢的機理:「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中焦之陰氣自受益,而耳目聰明矣。」此處說明地膚子通過清熱利濕,改善膀胱和中焦的陰氣,從而間接達到止癢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提醒我們,地膚子雖有「補中益精氣」、「強陰」的記載,但應理解為濕熱去除後,陰精自然安定的結果,而非其本身具有補益的功效。總而言之,地膚子止癢的功效,與其清熱利濕、去除皮膚濕熱之邪的藥性密切相關。

古代典籍

4. 祛風除濕

地膚子,古籍中多記載其具有祛風除濕之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清熱利濕上。

多部本草如《本草書名》、《本草求真》、《本草求原》、《滇南本草》等,皆提及地膚子能利尿通淋,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尿頻、尿急、淋痛等症。盧復在《本草書名》中指出地膚子「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說明其利水作用能直接作用於膀胱,並能治療疝氣,這與濕熱下注致病的觀點相符。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地膚子清熱利濕的功效與黃柏相似,但其性較平和,味苦而兼具甘味,較黃柏溫和,更適合虛火偏旺者使用,但需注意佐以補益之藥,避免單用傷陰。

《本草述鉤元》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地膚子味苦而寒,屬清熱之劑。因其寒性,使用時可以酒炙處理,以減輕寒性,加強其功效。 《本草正義》則明確指出地膚子苦寒洩熱,主要功效為清導濕熱,通洩小便,並強調其「補中益精氣」、「強陰」等記載,應理解為濕熱去除後,陰精自安的結果,而非其本身具有強大的補益功效。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的地膚子祛風除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清熱利濕的作用上,通過利尿排出體內濕熱,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許多因濕熱導致的疾病,但需根據體質和病情,考慮是否需要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5. 清熱瀉火

地膚子,其清熱瀉火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利尿、清解濕熱等方面。

《本草書名》中盧復論述地膚子「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指出其清熱作用涵蓋內外,並以小便通暢作為療效的指標。這說明地膚子能清泄體內積熱,使之隨小便排出,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本草述鉤元》提到地膚子味苦氣寒,屬清熱之劑,並建議根據使用目的決定是否用酒炮製,佐以酒力可以增強藥效,但單純清熱則不需。這反映了古代醫師對藥物炮製的精細考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本草求真》將地膚子的功效與黃柏相比,認為其清熱利濕之力雖不及黃柏峻猛,但味苦而兼有甘味,較為平和。文中強調,若單用地膚子清熱,可能耗傷陰血,故需佐以牡蠣、山藥等補益之品,以達到陰陽平衡。這點說明瞭地膚子清熱瀉火的作用機制,以及在應用上的注意事項,避免單純追求清熱而傷及正氣。

多部典籍如《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玉楸藥解》、《本草備要》、《滇南本草》等,都記載了地膚子治療膀胱濕熱、皮膚濕疹、各種熱證的功效,進一步佐證其清熱瀉火之功。

《本草正義》則明確指出地膚子「苦寒洩熱」,其所謂的「補中益精氣」、「強陰」等功效,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補益,而是因為去除濕熱後,陰精得以安寧,故而呈現出這種功效。這點提醒我們,應避免片面理解藥物功效,需結合整體辨證論治。總體而言,地膚子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通過利尿、清解濕熱來實現,在臨牀應用中需注意辨證施治,避免單用而傷及正氣。

古代典籍

6. 利水滲濕

地膚子,其利水滲濕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眾多古代本草典籍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地膚子「主膀胱熱,利小便」,奠定了其利水作用的基礎。《本草書名》中,盧復更詳細地指出地膚子「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說明其利水功效直達膀胱,並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疝氣。《本草求真》則將其利水作用與黃柏相比較,認為地膚子「味苦而甘」,清熱利水之力略遜於黃柏,但更為平和,適用於小便頻數、不禁等因濕熱引起的症狀。 該書同時也強調,單用地膚子清利濕熱,若不佐以補益之藥,恐傷陰血,故需根據病情配伍其他藥物。

《本草述鉤元》則指出地膚子味苦性寒,屬於清熱藥物,並建議根據病情選擇是否用酒炮製,以調節其寒性。 《本草求原》認為地膚子能「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強調其利水作用是通過清熱除濕來實現的,並指出其能間接滋養陰血,改善耳目。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地膚子利水滲濕功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其清熱除濕、利尿通淋的作用機理上。其通過清利膀胱濕熱,使水液代謝通暢,從而達到利水滲濕之效。但同時也注意到其性寒,需謹慎使用,並根據病情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整體平衡,避免單純依靠其寒涼之性而傷及正氣。 諸多典籍的記載,也反映了地膚子應用上的多樣性,既可單用,亦可配合其他藥物,以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7. 清熱利尿

地膚子,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其「主膀胱熱,利小便」,奠定了其利尿作用的基礎。 《本草書名》中盧復則更進一步指出地膚子「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說明其清熱功效不僅限於下焦膀胱,更能向上達頭目。 這與《名醫別錄》中「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的描述相呼應,說明地膚子清熱作用涉及皮膚及全身。

《本草述鉤元》認為地膚子味苦氣寒,屬清熱之劑,並提出因其寒性,可酌情用酒浸泡處理以調整藥性。 《本草求真》則將其與黃柏作比較,認為地膚子清熱利尿的功效雖不及黃柏峻猛,但其味苦而甘,較為平和,適合治療小便因熱而頻數、不禁的情況。 該書並強調,單用地膚子清利濕熱,需注意避免過度耗損陰血,建議佐以牡蠣、山藥等補益之品,以達平衡。

《本草求原》則認為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並能補膀胱陰血,說明其清熱功效並非單純的瀉熱,而是兼顧陰陽平衡。 多數古籍都提及地膚子可用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淋證、疝氣等,且多數古籍也記載地膚子能治療婦女相關疾病,《滇南本草》更明確指出其可「清利胎熱,濕熱帶下」。 《本草正義》則明確指出地膚子的功效是清導濕熱,通洩小便,並強調其「補中益精氣」、「強陰」等功效,應理解為濕熱去除後,陰精自然充盈,而非真正的補益之品。總而言之,地膚子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觀點中得到一致認可,其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

地膚子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地膚子富含黃酮類、生物鹼類、多酚類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腫瘤等作用。研究表明,地膚子萃取物對多種癌細胞有明顯的抗增殖和抑制作用,還能刺激免疫系統,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預防腫瘤形成或抑制腫瘤生長。

2. 降血脂

地膚子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黃酮類、生物鹼類等,能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達到降血脂的效果。此外,地膚子中的有效成分還能減少血小板凝集和血液黏度,防止血管阻塞,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抗發炎

地膚子多酚類、黃酮類、生物鹼類等有效成分,具顯著抗炎作用。 地膚子可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炎症引起的組織損傷。 地膚子能刺激免疫系統,促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增強免疫力,預防和治療炎症相關疾病。

4. 抗氧化

地膚子性味甘、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明目降壓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膚子中富含多酚類和黃酮類等多種有效成分,這些成分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損傷,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的侵害,進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一些與氧化損傷相關的疾病,如老年癡呆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地膚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膚子注意事項

  1. 相惡藥物:忌螵蛸(臭椿科植物的種子)
  2. 體質虛弱者慎用: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孩、老人等
  3. 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地膚子性涼,會加重脾胃虛寒症狀
  4. 氣滯不通者不宜使用:地膚子會阻滯氣機運行,加重氣滯不通症狀
  5. 過量中毒:食用過量可能會導致嘔吐、腹瀉、暈眩、四肢無力等中毒現象,嚴重者危及生命
  6. 不宜長期大量使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地膚子相關的方劑


地膚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白帶尿道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皮膚搔癢陰囊搔癢無尿及少尿疥癬損傷麻疹蕁麻疹疼痛糖尿糖尿病濕疹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