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膚子丸以「地膚子」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地膚子性寒,味甘苦,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膿皰瘡等,以及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 地膚子丸中加入其他藥材,與地膚子相輔相成,增強其藥效。例如,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黃芩清熱燥濕,都能有效配合地膚子,治療各種皮膚病。
因此,地膚子丸以「地膚子」為主要成分,充分利用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地膚子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幫助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
地膚子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尿道澀痛等症,而大黃的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通利濕熱,並能促進腸道蠕動,使濕熱之邪隨大便排出體外,達到清熱利濕、通便止痛的效果。
因此,大黃的加入,有助於地膚子丸的清熱利濕、通便止痛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泌尿系統疾病。
地膚子丸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腸: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腎、心經,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功效。地膚子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澀痛、小便不利等症狀,而柏子仁的潤腸作用可緩解因濕熱下注所引起的便祕,促進排泄,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寧心安神: 柏子仁亦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因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使患者更容易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地膚子丸方中加入蕤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明目: 蕤仁性寒,味甘,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之效。地膚子丸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症,蕤仁可與地膚子等藥物共同清熱瀉火,改善眼部炎症,達到明目之效。
- 滋陰潤燥: 蕤仁亦可滋陰潤燥,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幹澀。地膚子丸中常加入其他滋陰潤燥藥物,如枸杞子、菊花等,蕤仁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增強滋陰潤燥效果,更全面地改善目疾。
地膚子丸中加入決明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苦,具有清肝明目、降壓降脂的功效。地膚子亦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肝明目之效,適合治療肝熱目赤、視物模糊等症狀。
- 通便潤腸: 決明子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便祕,而地膚子則能利水消腫,兩者配合,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治療濕熱便祕等症狀。
地膚子丸方劑中包含甜瓜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甜瓜子性寒,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地膚子丸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甜瓜子可以幫助利水消腫,配合地膚子、滑石等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 甜瓜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地膚子清熱解毒,緩解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
地膚子丸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地膚子善於清熱利濕,而青葙子則以清肝明目、涼血止血見長。兩者藥性相近,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明目退翳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 針對病因,標本兼治:青葙子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能抑制肝陽上亢所致的目赤腫痛。地膚子則能利濕熱,減少濕熱對眼睛的侵襲。兩者結合,既能治標,又能治本,從根本上改善目疾,達到更好的療效。
地膚子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白蒺藜性平,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的功效。地膚子丸主治肝腎陰虛,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耳鳴、肢麻等症。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疏解肝氣鬱結,平息肝風,進一步改善眩暈、耳鳴等症狀。
-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白蒺藜亦具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之效。地膚子丸中亦包含地膚子等清熱利濕藥物,白蒺藜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清熱利濕之效,同時通絡止痛,改善肢麻等症狀。
地膚子丸中加入茺蔚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 地膚子善於清熱利濕,而茺蔚子則以疏肝解鬱著稱。兩者合用,既能清熱利濕,又能疏肝解鬱,對於濕熱鬱結之證,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濕熱蘊結所致的痤瘡等,療效更佳。
- 引藥入經: 茺蔚子味辛,性溫,入肝經,可引導地膚子的藥力更有效地到達肝經,從而達到更好的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的效果。
中藥方劑「地膚子丸」的組成中包含菟蕬子是因為菟蕬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菟蕬子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和其他相關症狀。其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幫助方劑處理熱毒問題。菟蕬子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熱毒引起的病症改善更加顯著。
地膚子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地膚子本身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而黃連則以其苦寒之性,擅長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兩者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因濕熱內蘊、毒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蕁麻疹、膿皰瘡等,能起到更好的療效。
- 抑菌止癢: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同時,黃連的苦寒之性,也能起到止癢作用,配合地膚子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灼熱等不適症狀。
地膚子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地膚子丸主治風寒濕邪入侵肌膚所致的瘙癢、疼痛等症,細辛可溫經散寒,驅散風寒濕邪,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 助藥力,引藥入膚: 細辛辛香走竄,可引藥力入皮膚深處,加強地膚子等藥材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
總之,細辛在方劑中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以及引藥入膚的作用,是地膚子丸不可或缺的藥材。
地膚子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地膚子利水消腫:地膚子性寒,擅長利水消腫,但對於寒濕體質者,單用地膚子恐易損陽氣,導致水腫加重。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配合地膚子利水消腫,達到寒濕消散、水腫消退之效。
-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地膚子雖利水消腫,但其性偏燥,長期服用易傷陰津。桂枝性溫潤,可緩和地膚子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因燥熱而導致津液虧損。
主治功效
地膚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地膚子丸的功效主治主要圍繞眼科疾病,特別是與「虛勞」相關的眼疾,以及病後眼疾。
主治功效:
- 虛勞眼痛,淚多不明: 如《太平聖惠方》所載:「治虛勞腹痛。淚多。不明。宜服地膚子丸方。」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因虛勞引起的眼部不適,包括疼痛、流淚過多和視力模糊。
- 傷寒熱病後,眼目諸疾:《聖濟總錄》載:「治傷寒熱病後,眼目諸疾。地膚子丸方」說明此方可應用於傷寒熱病後出現的各種眼部疾病。
- 時氣病後,眼忽失明:《聖濟總錄》亦載:「治時氣病後,眼忽失明。地膚子丸方」表明此方對於時氣病(類似於現代的流行性疾病)後突然失明的情況也有療效。
- 雀目:《外臺秘要》載:「病源人有晝而睛明,至瞑則不見物,世謂之雀目,言其如鳥雀瞑便無所見也。(出第二十八卷中)」並提供了簡化版地膚子丸(僅地膚子和決明子兩味)治療雀目,即夜盲症。
- 眼青盲,無所見物:《太平聖惠方》載:「治眼青盲。無所見物。地膚子丸方。」指出此方可用於治療青盲,即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情況。
- 補肝祛暗明目,能令遠視:《太平聖惠方》載:「治眼補肝祛暗明目。能令遠視。地膚子丸方。」說明此方有補益肝臟、改善視力、增強遠視能力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地膚子丸由多味中藥組成,各藥材功效相互配合,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 清熱利濕,明目退翳: 地膚子、青葙子、決明子均有清熱作用,地膚子能利尿,決明子能降血脂,三者合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眼部炎症和視力障礙。
- 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柏子仁滋陰安神,蛹蕎子補腎強身,茳蔚子活血調經,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滋養陰血,補益肝腎。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肝腎精血充足是眼睛健康的重要基礎。
- 疏肝解鬱,活血通絡: 白蒺藜平肝疏風,大黃通便解毒,有助於疏肝解鬱,促進氣血運行。
- 健脾化痰: 甜瓜子健脾化痰,可能有助於改善眼部代謝。
- 潤肺止咳: 蕤仁潤肺止咳,儘管與眼疾無直接相關,但可能對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有益。
總結:
地膚子丸是一個以治療眼疾為主的方劑,通過清熱利濕、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疏肝解鬱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改善視力、緩解眼部不適的效果。其應用範圍涵蓋了虛勞、熱病、時氣病後等多種病因引起的眼疾,包括眼痛、淚多、視物不明、夜盲、青盲等症狀。不同版本的藥方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地膚子和決明子均體現了清熱明目的主要功效。
傳統服藥法
地膚子3分,草決明(微炒)3分,沙參秦皮(去粗皮)3分,人參3分,甘菊花3分,羖羊角屑3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大黃(銼,炒令香)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漿水送下,臨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通利二便的功效,適用於虛勞眼痛,淚多不明。但本方中含有大黃,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膚子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廣濟方》。 組成:地膚子5兩,決明子1升。 主治:雀目。
地膚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地膚子1兩,決明子1兩,沙參1兩,羚羊角屑1兩,秦皮1兩,菊花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大黃(銼,炒)1兩。 主治:傷寒熱病後,眼目諸疾。
地膚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地膚子3分,草決明(微炒)3分,沙參秦皮(去粗皮)3分,人參3分,甘菊花3分,羚羊角屑3分,枳殼(去瓤,麸炒)半兩,大黃(銼,炒令香)1兩。 主治:時氣病後,眼忽失明。
地膚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地膚子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柏子仁3分,蕤仁半兩(去皮),決明子3分,甜瓜子半兩,青葙子半兩,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茺蔚子半兩,藍子3分,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黃連3分(去須),細辛3分,桂心3分,螢火蟲3分。 主治:虛勞眼痛,淚多不明。
地膚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地膚子3分,藍子1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車前子半兩,甜瓜子半兩,茺蔚子1分,青葙子3分,細辛半兩,螢火蟲1分(微炒,去翅足),決明子3分,黃連3分(去頂),覆盆子3分,生乾地黃1兩,菟絲子3分(酒浸3宿,曬乾,别搗爲末)。 主治:補肝明目,能令遠視。主治:眼目昏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