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

白蒺藜

CI JI LI

  • 英文名稱:Tribulus terrestris L. Fructus Tribuli Terrestris 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 別名:刺蒺藜,菱角刺,蒺藜狗子,升推,社蒺藜土蒺藜,蒺骨子,茨,白蒺藜子,硬蒺藜,蒺黎蓇葖,八角刺,蒺藜,七里丹,旱草,白蒺藜,屈人,即藜,屜人,陀羅刺,三角蒺藜,杜蒺藜,休羽,三角刺,地菱,止行,旁通,蒺藜蓇葖,蒺藜子,豺羽,野菱角,硬蒺黎
  • 藥品來源: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疾藜的果實。採收和儲藏:8-9月果實由綠色變成黃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幾天,脫粒,再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陝西, 雲南, 四川, 海南,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 生長環境:路旁, 草叢, 荒地, 田野, 田邊, 河邊, 海濱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蒺藜的傳統功效


1. 止癢

白蒺藜,味甘、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效。主治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等症。

本品清熱除濕,祛風止癢。用於皮膚瘙癢、濕疹、蕁麻疹等症。常與其他清熱除濕、祛風止癢藥同用。

2. 活血祛風

白蒺藜,其「活血祛風」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籍最早記載白蒺藜能「主惡血,破癥結積聚」,以及治療與風邪相關的症狀,如「身體風癢」、「頭痛」。 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白蒺藜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本草正》更明確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去風解毒,白者良。」說明白蒺藜具有涼血、養血的特性,對於風邪引起的症狀,尤其以白色者療效更佳。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則將白蒺藜與沙苑蒺藜加以區分,指出雖然二者皆有「明目去風」之效,但白蒺藜更善於「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更偏向滋補肝腎。 《本草新編》也強調了兩者的差異,白蒺藜擅長破除瘀滯,而沙苑蒺藜則更注重於止遺精、治白帶等方面。 張壽頤在《本草綱目》的註文中,也提醒讀者注意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區分,避免混淆。

《本草便讀》認為白蒺藜「善行善破」,能「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故能治療風痹、目疾等症。 《醫鏡》則指出其「瀉肺氣而散肝風」,可用於治療目赤翳膜、肺癰等病症。 這些記載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白蒺藜活血祛風的功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消除風邪入侵有關。 雖然各家醫籍對其性味歸經和主治略有差異,但其活血祛風的功效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 平肝解鬱

白蒺藜,其平肝解鬱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上述諸多古代醫籍,其功效並非單純「平肝解鬱」,而是體現出多方面的作用,而這些作用的綜合,才最終體現出其平肝解鬱的臨牀效果。

首先,《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等多部典籍記載白蒺藜能破血、消腫,散瘀,這對於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具有直接的緩解作用。 肝鬱常伴隨氣血瘀滯,白蒺藜的破血消積功效,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解鬱的目的。

其次,《本草正》提到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這點看似與解鬱無直接關係,但肝臟功能的正常運作,需要陰血的滋養。 因此,白蒺藜的養陰作用,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肝臟的機能,間接達到平肝的效果。 《本草新編》則比較了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區別,指出白蒺藜更善於「破癥結」,這也佐證了其在疏肝解鬱方面的獨特作用。

《植物名實圖考》特別提到現代臨牀應用,認為白蒺藜「氣香,可以通鬱」,並能「橫行排蕩」,這是對其解鬱機理的生動描述。 而《本草便讀》則指出白蒺藜「宣肺之滯,疏肝之瘀」,說明其作用不僅限於肝,也兼顧肺氣的調節,因為肝肺相表裡,肺氣通暢也能間接助益肝氣的舒緩。

總而言之,白蒺藜的平肝解鬱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多種藥理作用綜合作用的結果:破血消積、疏通經絡、養陰益血、宣通氣機等。 古籍記載雖略有出入,但都指向白蒺藜在治療肝鬱相關病症上的有效性,其應用也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4.

白蒺藜,其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各家說法略有出入。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早期典籍著重其破血消癥的功效,記載其能治療「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以及「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等症。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諸風癧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這些描述顯示白蒺藜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並能治療一些婦科疾病。

《開寶本草》則認為白蒺藜「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說明其性味平和,長期服用也不會有寒熱的副作用。 《本草正》則明確指出其「涼血養血,亦善補陰」,並根據炮製方法區分了其涼血和補陰的不同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正》也提到「去風解毒,白者良」,強調白蒺藜在去風解毒方面的優勢。

然而,不同典籍對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區分與功效比較也存在差異。《本草新編》認為沙苑蒺藜的功效更勝一籌,尤其在補腎、止遺精等方面,而白蒺藜則更善於「破癥結」。《本草綱目》中張壽頤的觀點亦提到兩者功效上的區別,認為沙苑蒺藜偏向滋補肝腎,而有刺的蒺藜則主要用於洩散風熱。 《本草匯言》則從不同醫家觀點出發,歸納白蒺藜的功效為「去滯生新」,並指出其在婦科催生墮胎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白蒺藜功效涉及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疏肝明目、消腫止痛等多個方面,其具體應用需結合病情及炮製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 現代臨牀應用也需參考專業醫生的意見。

5. 活絡止痛

白蒺藜,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並因其不同的炮製方法而呈現出不同的療效。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本草著作最早記載了白蒺藜的功效,主要針對惡血、癥結積聚、喉痹、乳難等症狀,說明其具有破瘀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其中,《神農本草經》更將其列為上品,足見其臨牀應用之廣泛。

《開寶本草》對其藥性有獨到見解,認為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無壅熱”,說明其溫和的特性,適合長期服用而不傷正氣。而《本草正》則進一步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並強調生、熟炮製方法的不同療效,生用偏於涼血解毒,熟用則偏於補益。

《本草綱目》記載古方常以白蒺藜補腎治風,但後世多用沙苑蒺藜,雖然兩者功效有所區別,《本草新編》就明確指出白蒺藜更善於破癥結,而沙苑蒺藜更擅長於補腎止遺。 《本草正》、《本草便讀》皆指出白蒺藜善於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植物名實圖考》則提及現代臨牀運用白蒺藜開鬱,治療胸脅乳間脹痛,說明其在活絡氣機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處理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方面,效果顯著。 綜觀各家論述,白蒺藜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破瘀散結、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等方面,其藥性溫和,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應用於不同的病症,為臨牀治療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6. 止癢

古籍記載中,白蒺藜在止癢方面的功效多見於《名醫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癢,可作摩粉。」 此處明確指出白蒺藜可治療身體風癢、癰腫陰癢等症狀,並可製成藥粉外敷。 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白蒺藜具有止癢的功效,且其應用方式多樣。

然而,不同醫家對白蒺藜的藥性與功效各有闡述。 《本草正》認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其止癢功效或與其涼血作用有關,尤其「白者良」,暗示顏色較白的蒺藜止癢效果可能更佳。 《本草新編》則將其與沙苑蒺藜作比較,雖然明目去風功效相似,但止癢功效並未特別強調。 《本草綱目》中則提及古方多用於補腎治風,但後世多用沙苑蒺藜,說明白蒺藜在不同時期的應用側重點有所不同。

總體而言,雖然古籍對白蒺藜的藥性描述有所出入,但《名醫別錄》等多部經典醫籍明確記載其可治療因風、熱等引起的皮膚瘙癢。 這些記載為白蒺藜止癢功效提供了歷史依據。 需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藥方及用量,需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及個體差異進行調整,不可盲目照搬。 現代研究也應進一步探討白蒺藜的止癢機制,以更科學地闡明其功效。

7. 疏肝解鬱

白蒺藜疏肝解鬱功效考

白蒺藜,其疏肝解鬱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雖未明確指出「疏肝解鬱」四字,但其所述功效,多與肝氣鬱滯相關症狀的治療息息相關。

《本草正》認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說明其藥性偏涼,能滋陰降火,對於肝火旺盛導致的鬱滯有調理作用。而《本草新編》則指出白蒺藜「善破癥結」,「癥結」一詞常指氣血凝滯、不通,這與肝氣鬱滯所導致的胸脅脹痛、氣悶等症狀相符,說明白蒺藜能有效疏通肝氣。

《植物名實圖考》中提及現代臨牀應用,認為白蒺藜「可以通鬱,而能橫行排蕩」,此「橫行排蕩」指其藥力能有效疏通橫向阻塞的氣機,針對胸脅、乳房等部位的氣滯效果顯著。 《本草便讀》也指出白蒺藜「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更直接點明其疏肝解鬱的功效,能治療因肝氣鬱滯導致的風痹、目疾、乳癰等病症。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使用「疏肝解鬱」一詞來描述白蒺藜的功效,但諸多記載,例如破癥結、通鬱、疏肝之瘀等,都間接說明瞭其在疏通肝氣、調理肝鬱方面的作用。白蒺藜的藥性偏涼,能有效緩解肝火旺盛所致的鬱滯之症,其藥效也得到歷代醫家臨牀實踐的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白蒺藜的藥性及功效描述略有差異,應結合患者病情,謹慎使用。

8. 平肝息風

白蒺藜,其平肝息風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不同典籍對其性味和功效的闡述略有差異,本文試圖整合古籍觀點,以現代白話文作一簡要分析。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本草著作,已記載白蒺藜能治惡血、破癥結、喉痹、乳難等症,並提及其可治療身體風癢、頭痛等,暗示其具有疏風解表、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這些都與肝經相關。 《本草正》更明確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說明其能滋陰潛陽,從根本上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風症。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辨析了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區別,指出後者偏於滋補肝腎,而白蒺藜則更側重於疏散風熱。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區分兩者在治療範圍上的差異,認為白蒺藜更善於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更擅長於治療遺精、白帶等症。 《本經逢原》則認為白蒺藜是治療風、明目的要藥,能疏通少陰、厥陰經的風邪,而目疾本與肝經密切相關,故此也佐證了其平肝息風的功效。

《本草便讀》認為白蒺藜“專入肺肝”,能宣肺之滯,疏肝之瘀,因此能治療風痹、目疾等。 《醫鏡》、《本草再新》等書也強調其鎮肝風、瀉肝火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雖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肯定了白蒺藜在平肝息風方面的作用,主要通過疏散肝經風熱,活血化瘀,以及滋陰潛陽等多方面途徑來實現。其具體作用機制,有待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

9. 補氣

古籍對白蒺藜的藥性描述眾說紛紜,關於其是否具有補氣功效,並無明確一致的結論,多數著重其疏風、活血、解毒等作用。然而,從部分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其間接的補氣機制。

《開寶本草》提到白蒺藜「久服不冷,而無壅熱」,暗示其溫和的藥性,長期服用不會損傷正氣,這與補氣藥物的特性相符。 某些補益藥物並非直接增加元氣,而是通過調節臟腑功能,改善氣機運行,間接達到補益的效果。白蒺藜的「宣通」作用,或許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從而間接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本草綱目》提及古方用刺蒺藜補腎,雖然後世多用沙苑蒺藜,但暗示了蒺藜類藥物在補益方面的潛在作用,或許白蒺藜也具備類似的功效,只是作用強度不及沙苑蒺藜。《本草正》更直接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補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間接提升身體的整體機能,包括氣的運行。

然而,《本草新編》則將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功效做了區分,認為白蒺藜不及沙苑蒺藜在補腎方面的功效顯著,而更強調其破癥結的功效。《本草便讀》更直接指出白蒺藜「無補藥之功也」。這些觀點都暗示了白蒺藜的補益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

綜上所述,雖然部分古籍暗示白蒺藜可能具備間接的補氣作用,例如通過改善氣血運行來達到補益效果,但並非其主要功效。 其主要功效仍為疏風、活血、解毒等,需謹慎理解其在補益方面的作用。 關於白蒺藜的具體療效及用法,應參考專業中醫師的意見。

10. 降氣

白蒺藜的降氣功效,歷代本草典籍雖未明確以「降氣」二字概括,但其所述功效,多可從「疏通氣機」、「宣泄鬱滯」的角度理解為具有降氣作用。

《開寶本草》提到白蒺藜「性宣通」,雖認為其性溫,但強調久服不寒不熱,說明其宣通之性並非燥烈,而是溫和而持續的。 《本草正》則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這似乎與降氣無關,但需注意的是,某些氣滯血瘀的情況,導致氣機阻滯,而白蒺藜的涼血作用,可以改善血瘀,從而間接幫助氣機疏通,達到降氣的效果。

《本草新編》比較了白蒺藜與沙苑蒺藜的異同,雖指出白蒺藜不如沙苑蒺藜擅長於補益,但其「善破癥結」的功效,也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排除壅滯之氣,達到降氣之效。《植物名實圖考》則明確提到臨牀應用:「用以開鬱,凡脅上、乳間橫悶滯氣,痛脹難忍者,炒香入氣藥,服之極效。」此處直接點明白蒺藜能疏通胸脅、乳房等部位的氣滯,這正是降氣的具體表現。 《本草匯言》總結前人論述,指出白蒺藜「去風下氣,行水化症」,其中「下氣」一詞,直接說明瞭其具有某些方面的降氣作用。

綜上所述,白蒺藜的降氣功效並非單純意義上的「降逆氣」,而是通過疏通經絡、宣泄鬱滯、改善血瘀等多種途徑,間接達到調理氣機、緩解氣滯的目的。其降氣作用主要體現在胸脅、乳房等部位的氣機疏通,而非針對胃氣上逆等特定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白蒺藜的藥性、功效闡述略有差異,應結合病症和臨牀經驗,合理使用。

11. 止咳化痰

白蒺藜止咳化痰功效考

白蒺藜,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甚多,其止咳化痰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但從諸多典籍片段中,仍可窺探一二。

《名醫別錄》記載白蒺藜「主頭痛、咳逆傷肺,肺痿」,點明其與肺部疾患,特別是咳嗽、肺氣虛弱等症狀相關。 「咳逆傷肺」指的是咳嗽劇烈,損傷肺氣;「肺痿」則指肺陰虧損,肺臟功能衰退,都可能伴隨痰液生成。此處的記載,暗示白蒺藜可能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並未直接說明其作用機制。

《本草正》提到白蒺藜「涼血養血,亦善補陰」,從其藥性角度,涼血能清肺熱,而補陰則能滋養肺陰,間接有助於緩解咳嗽和痰液的產生。 「涼血」一詞,在某些咳嗽伴有肺熱的情況下,或許能發揮清熱化痰的作用。

《本草新編》將白蒺藜與沙苑蒺藜作比較,雖然強調兩者功效略有差異,但仍說明白蒺藜具有「去風」功效。 風邪在中醫理論中,是導致咳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祛除風邪也有助於緩解咳嗽。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關於白蒺藜止咳化痰的記載多為間接或並非其主要功效。 大多數文獻著重其活血化瘀、明目去風等功效。 因此,單純依靠白蒺藜來治療咳嗽化痰,效果可能有限,需結合其他中藥材,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症,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能作為治療依據。

12. 平肝息風

白蒺藜,性微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祛風通絡、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肝風內動、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疹瘙癢、瘡毒腫痛等症。

平肝息風,是指平抑肝氣,息止風動。肝為風木之臟,在五臟之中位居東方,主升發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若肝氣過盛,或肝陰不足,則肝風內動,出現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白蒺藜性微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平肝息風之功,可抑制肝風上擾,平息風動,緩解上述症狀。

13. 活血化瘀

白蒺藜,其活血化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眾多古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功效的深層機理。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白蒺藜“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點明其具有破除瘀血,疏通經絡的功效。 《本草正》則進一步指出其“涼血養血,亦善補陰”,說明其活血之效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兼具涼血、養血的雙重作用,避免了過度耗損血液的風險。 《本草新編》則將白蒺藜與沙苑蒺藜作比較,強調白蒺藜“善破癥結”,而沙苑蒺藜則無此功效,突顯了白蒺藜在化瘀方面的獨特作用。

《本草綱目》中,張壽頤的記述值得關注,他認為古方多用白蒺藜宣散風熱,並指出其與沙苑蒺藜雖同名,但功效與性味有所差異,沙苑蒺藜偏於滋補,而白蒺藜則更強調其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 《本草便讀》則直接指出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 說明其活血化瘀的途徑,是通過疏通肺、肝經絡,來達到祛除瘀滯的目的。 《植物名實圖考》更提到白蒺藜可用於治療胸脅乳間的氣滯血瘀,說明其在臨牀上的應用廣泛。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蒺藜活血化瘀功效的理解,並非單一地將其視為破血之藥,而是更注重其在涼血、養血、疏通經絡方面的綜合作用。 其活血化瘀機理,可能與其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等多重作用相關。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的理解,也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14. 祛風除濕

白蒺藜,性微寒,味辛,入肝、肺經。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活血通絡之功效。其中,祛風除濕之功尤為顯著。

《本草綱目》載:「白蒺藜,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活血通絡。治風濕痹痛,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疼痛。」

中醫認為,風濕乃外邪侵襲肌膚,阻滯經絡所致。白蒺藜辛散溫通,祛風除濕,可疏通經絡,散寒化濕,逐風邪外出,從而緩解風濕痹痛,頭痛眩暈等症狀。

15. 祛風除濕

白蒺藜,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備受推崇。綜觀多部經典本草,關於其藥性及功用,雖有不同觀點,但大致可歸納如下:

首先,關於其藥性,古人存在爭議。《開寶本草》認為其性宣通,久服不冷,溫而不燥;《本草正》則指出白蒺藜涼血養血,善補陰,並強調去風解毒,白者為佳。這些記載顯示,白蒺藜的藥性並非單純的溫熱或寒涼,可能與炮製方法和服用方式有關。如《本草正》所述,炒熟去刺則補,生搗則涼。

其次,其祛風除濕的機理,與其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功能密切相關。《本經逢原》指出白蒺藜為治風明目要藥,能疏通少陰、厥陰經;《本草匯言》則認為其能宣通快便,運化肝脾滯氣,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本草新編》更將其與沙苑蒺藜作比較,說明白蒺藜更善於破癥結,暗示其祛除濕邪瘀阻的能力。

《醫鏡》和《本草再新》則更進一步指出,白蒺藜能瀉肺氣散肝風,散濕破血,消癰疽,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祛風除濕,並兼具活血化瘀功效。 《本草便讀》則認為其能宣肺之滯,疏肝之瘀,從肺肝兩經入手,治療風痹目疾等症。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白蒺藜祛風除濕功效的描述,雖著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指向其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散結的特性,使其在治療風濕痹痛、目疾、以及其他相關症狀上發揮作用。 需注意的是,不同古代醫籍對其藥性的描述存在差異,應結合自身情況和醫生指導,合理使用。

白蒺藜的古代典籍


白蒺藜的現代功效


1. 保護肝腎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保護肝腎的功能。它可以減輕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損傷,保護腎小球功能,有效防止肝臟、腎臟功能衰竭。此外,白蒺藜水提取物還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

2. 改善心血管功能

白蒺藜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蒺藜水提取物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肌功能。此外,白蒺藜還可以降低血壓、改善血脂代謝,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

3. 降血壓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降血壓功效。研究發現,白蒺藜水提取物能有效降低高血壓大鼠的血壓水平。這可能是因為白蒺藜水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從而降低血壓。此外,白蒺藜水提取物還具有抗氧化、抗炎和調節血脂等作用,這些作用也有助於降低血壓。

4. 降血脂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降血脂的功能。研究表明,白蒺藜水提取物能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水平,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這表明白蒺藜水提取物可能通過抑制膽固醇吸收、促進膽固醇排泄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來降低血脂水平。

5. 降血糖

白蒺藜水提取物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其降血糖機制可能與其抗氧化、抗炎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等作用有關。白蒺藜具有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改善胰島細胞功能等作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白蒺藜還可以抑制葡萄糖吸收、促進葡萄糖利用,幫助維持血糖穩定。

6. 抗腫瘤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抗腫瘤功效,其機制可能涉及:

  1. 誘導癌細胞凋亡:白蒺藜水提取物可通過激活細胞凋亡途徑,促進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
  2. 抑制癌細胞增殖:白蒺藜水提取物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阻滯細胞週期進展。
  3. 抑制癌細胞侵襲和轉移:白蒺藜水提取物可抑制癌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能力,減少癌細胞的擴散。

7. 抗氧化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從而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延緩衰老的作用。此外,白蒺藜還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是天然的植物抗氧化劑,對維持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8. 抗菌

白蒺藜水提取物具有廣譜抗菌活性,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都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機制可能是通過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導致細菌細胞內容物外漏而死亡。此外,白蒺藜水提取物還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降低細菌的毒力。

白蒺藜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 煎洗;或研末調敷。

白蒺藜的炮製


1.蒺藜:漂去泥沙,除淨殘留的硬刺。
2. 鹽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曬乾(每蒺藜100斤,用鹽2斤8兩,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 《本草匯言》: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 《得配本草》:肝虛,受孕,二者禁用。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
  • 《本草經集註》:烏頭為之使。

白蒺藜相關的方劑


白蒺藜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白帶心內膜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乳房纖維硬化子宮頸炎月經稀少皮膚異色症暈眩咳嗽肋間神經疼痛胸悶胸痛乳房脹痛腹痛痢疾頭痛損傷疼痛低血糖糖尿肌肉痙攣糖尿病

白蒺藜含有的化學成分


刺蒺藜甙(Tribuloside), 銀椴甙(Tiliroside), 山柰酚(Kaempferol), 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 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維生素C(Vitamin C), 薯蕷皁甙元(Diosgenin), 哈爾滿(Harman),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