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沙參散」方劑以「沙參」為名,自然是以沙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主要有二:
- 藥效主導: 沙參性涼味甘,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為方劑中主要的藥效成分。其潤燥止咳、滋陰降火的功效,在治療多種肺燥咳嗽、陰虛內熱等病症中發揮重要作用。
- 方名指引: 將方劑命名為「沙參散」,顯然是為了突出沙參在方劑中的重要性,方便辨識和理解。以主要藥材命名方劑,是一種常用的命名方式,方便後人瞭解方劑的組成和主要功效。
沙參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沙參散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共同達到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的功效。
- 滋陰潤燥,養肝明目:白蒺藜還具備滋陰潤燥、養肝明目的功效。沙參散中常配伍沙參、麥冬等滋陰潤燥藥物,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滋陰潤燥之效,並能兼顧養肝明目,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沙參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沙參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枳殼可以幫助疏通氣機,促進痰液排出,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清熱解毒: 枳殼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肺熱,減輕咳嗽症狀,進一步促進肺部功能的恢復。
因此,沙參散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消積、清熱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沙參散方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祛痰止咳: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痰止咳、散寒止痛的功效。沙參散主治肺燥咳嗽,而白附子可助沙參清熱潤肺,並以其辛散之力,幫助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溫肺散寒:白附子可溫肺散寒,對於寒邪入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可起到溫肺止咳的作用。沙參散中加入白附子,可增強其溫肺散寒之力,更加有效地緩解寒咳症狀。
沙參散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沙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咳嗽痰黃等症,白癬皮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沙參等藥物清熱利咽。
- 燥濕止癢: 白癬皮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良好的止癢效果。沙參散中加入白癬皮,可協同其他藥物,消炎止癢,改善患者皮膚不適。
沙參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沙參散主治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故加入天麻可協同沙參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滋陰補腎:天麻亦有滋陰補腎之效。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善於滋陰潤燥,而天麻則可補益腎陰,二者相輔相成,可共同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沙參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源遠流長,用於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在沙參散的原始組成中,犀角被列為一味重要成分。犀角,在古時中醫學中被視為極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的珍貴藥材。然而,犀角來自瀕危的犀牛,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平衡的需要,犀角已被嚴格禁止貿易與使用。
犀角之所以被納入沙參散,主要是因其具有強大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對抗因熱毒內盛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如高燒不退、血熱妄行等。但隨著全球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現代中醫已經尋找到多種替代藥材,如水牛角、玳瑁、玄參等,這些藥材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且來源更為可持續,符合當代社會的倫理標準及法律規定。因此,今日的沙參散配方已不再包含犀角,而是選用其他合適的草藥,以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原則。
沙參散方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沙參散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而丹參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有助於緩解肺熱,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咽喉腫痛。
- 配伍增效: 沙參散中沙參性甘、微寒,養陰潤肺;麥冬性甘、微寒,滋陰生津;丹參性寒,味苦,涼血活血。三藥配伍,寒涼之性相輔相成,既可清熱解毒,又能養陰潤肺,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等症。
沙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沙參散以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爲主,而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清瀉腸胃濕熱,與沙參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功效。
- 化瘀散結: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由熱毒所致的腫痛、結節等,可起到消散作用。
因此,大黃在沙參散中,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活血化瘀,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沙參散」主治功效分析
沙參散,一方劑名,其組成藥味雖歷代略有出入,但核心藥味沙參皆存在。綜觀各醫家古籍記載,可歸納出沙參散的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一、 核心功效:清熱、平肝、散風
清熱解毒:
- 諸如《太平聖惠方》中多處提及沙參散可治「心實熱」、「泄熱安心」等,可見其具有清熱之效。
- 《活人事證方後集》記載的沙參散,雖藥味不同,但仍可見「泄熱安心」的描述,再次印證其清熱之功。
- 針對「風熱。皮膚生㾦癗。搔之癢痛」亦可使用,顯示其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皮膚瘡瘍之效。
- 方中雖未明確指出哪些藥材為清熱解毒之主力,但結合沙參的清熱生津功效,以及白癬皮、犀角等清熱解毒藥材推斷,其整體功效偏於清解裡熱及外感風熱。
平肝疏風:
- 《太平聖惠方》載其「治肝臟氣逆」,說明本方具有平肝之效。
- 《辨證奇聞》中認為「肝氣衝睪丸」為病因,且用沙參等藥物疏散邪氣,可見其具有疏肝理氣、平肝之功效。
- 白蒺藜、天麻等藥材具平肝熄風之功,可推斷沙參散可治療肝風內動、肝氣不舒所致的眩暈、煩躁等症狀。
- 《太平聖惠方》中「治心臟中風,虛煩,目旋眩,恍惚不定」等症,亦體現其平肝熄風之效。
散風止痛:
- 《太平聖惠方》中「治風氣攻瞼眥。致眼癢急」之症,表明其具有散風之效。
- 白附子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推測本方在處理風邪侵襲所致的疼痛方面,具有一定的療效。
二、 治療原理分析:
沙參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清熱、平肝、散風這三個核心功效展開。
- 清熱瀉火,安撫心神: 當心火亢盛時,會出現煩躁、驚悸、喜笑、面赤身熱、口舌生瘡等症狀。沙參散通過清熱瀉火,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達到安撫心神的目的。
- 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肝氣不舒,可導致氣機鬱滯,引發胸膈煩悶、脅痛、面色青等症狀。沙參散通過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可以改善肝氣不疏的狀況,使氣機暢通。
- 熄風止痛,調和陰陽: 肝風內動,可導致眩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沙參散通過平肝熄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同時調和陰陽,使機體恢復平衡。
- 散風解毒,止癢消腫: 當風邪侵襲體表,可出現皮膚瘙癢、瘡瘍、眼瞼腫痛等症狀。沙參散通過散風解毒,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皮膚恢復健康。
三、主治病證:
綜合各方記載,沙參散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
- 心熱證: 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煩、驚悸、喜笑、面赤身熱、口舌生瘡等症。
- 肝氣不舒證: 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膈煩悶、脅痛、面色青等症。
- 肝風內動證: 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
- 外感風熱證: 外感風邪所致的發熱、皮膚瘙癢、瘡瘍、眼瞼腫痛等症。
- 陰疝疼痛: 部分醫家將沙參散用於治療陰疝所致的疼痛,可能與其具有疏肝理氣、散風止痛的功效有關。
總結:
沙參散以其清熱、平肝、散風的功效,廣泛應用於治療心熱、肝氣不舒、肝風內動以及外感風熱等病證。其治療原理在於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使機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雖然各家配伍略有出入,但其核心的清熱疏肝散風之效並無改變,這亦是其能在歷代醫家間廣為流傳的原因。
傳統服藥法
沙參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桃仁49枚(去皮尖雙仁,炒,研)。
上為散。
每服2錢匕,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遠志半兩(去心),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風半兩(去蘆頭),龍齒1兩,天門冬1兩(去心),生乾地黃1兩。 主治:心風虛悸,恍惚多忘,驚恐。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沙參(去蘆頭)1兩,防風(去蘆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甘菊花1兩,赤芍藥1兩,地骨皮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黃耆1兩半(銼)。 主治:風氣攻瞼眥,致眼癢急,似赤不赤。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1兩(去蘆頭),白薇1兩,石膏2兩半,川芒消1兩,人參3分(去蘆頭),茯神1兩,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1兩,子芩1兩。 主治:泄熱安心。主治:心實熱,驚悸喜笑,心神不安。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白附子半兩(炮裂),白鮮皮半兩,天麻半兩,犀角屑半兩,丹參3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風熱,皮膚生(??)瘰,搔之癢痛。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甘菊花3分,酸棗仁3分,枳實3分(麸炒微黃),桔梗3分(去蘆頭),茯神3分,桑根白皮3分(銼),葳蕤3分,羚羊角屑3分,大腹皮3分(銼)。 主治:肝臟氣逆,面色青,多饒恐怒,胸膈煩滯,心神不安。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半兩(去心),石膏3分,防風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獨活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川芎3分,羚羊角屑3分,遠志3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中風,虛煩目眩,恍惚不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