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參散

SHA C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胃經 16%
心經 13%
脾經 11%
肺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5%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沙參散」方劑以「沙參」為名,自然是以沙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藥效主導: 沙參性涼味甘,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為方劑中主要的藥效成分。其潤燥止咳、滋陰降火的功效,在治療多種肺燥咳嗽、陰虛內熱等病症中發揮重要作用。
  2. 方名指引: 將方劑命名為「沙參散」,顯然是為了突出沙參在方劑中的重要性,方便辨識和理解。以主要藥材命名方劑,是一種常用的命名方式,方便後人瞭解方劑的組成和主要功效。

沙參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沙參散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共同達到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的功效。
  2. 滋陰潤燥,養肝明目:白蒺藜還具備滋陰潤燥、養肝明目的功效。沙參散中常配伍沙參、麥冬等滋陰潤燥藥物,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滋陰潤燥之效,並能兼顧養肝明目,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沙參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沙參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枳殼可以幫助疏通氣機,促進痰液排出,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枳殼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肺熱,減輕咳嗽症狀,進一步促進肺部功能的恢復。

因此,沙參散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消積、清熱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沙參散方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祛痰止咳: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痰止咳、散寒止痛的功效。沙參散主治肺燥咳嗽,而白附子可助沙參清熱潤肺,並以其辛散之力,幫助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溫肺散寒:白附子可溫肺散寒,對於寒邪入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可起到溫肺止咳的作用。沙參散中加入白附子,可增強其溫肺散寒之力,更加有效地緩解寒咳症狀。

沙參散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沙參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咳嗽痰黃等症,白癬皮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沙參等藥物清熱利咽。
  2. 燥濕止癢: 白癬皮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良好的止癢效果。沙參散中加入白癬皮,可協同其他藥物,消炎止癢,改善患者皮膚不適。

沙參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沙參散主治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故加入天麻可協同沙參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2. 滋陰補腎:天麻亦有滋陰補腎之效。沙參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善於滋陰潤燥,而天麻則可補益腎陰,二者相輔相成,可共同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沙參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源遠流長,用於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在沙參散的原始組成中,犀角被列為一味重要成分。犀角,在古時中醫學中被視為極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的珍貴藥材。然而,犀角來自瀕危的犀牛,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和生態平衡的需要,犀角已被嚴格禁止貿易與使用。

犀角之所以被納入沙參散,主要是因其具有強大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對抗因熱毒內盛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如高燒不退、血熱妄行等。但隨著全球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現代中醫已經尋找到多種替代藥材,如水牛角、玳瑁、玄參等,這些藥材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且來源更為可持續,符合當代社會的倫理標準及法律規定。因此,今日的沙參散配方已不再包含犀角,而是選用其他合適的草藥,以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原則。

沙參散方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沙參散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而丹參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有助於緩解肺熱,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咽喉腫痛。
  2. 配伍增效: 沙參散中沙參性甘、微寒,養陰潤肺;麥冬性甘、微寒,滋陰生津;丹參性寒,味苦,涼血活血。三藥配伍,寒涼之性相輔相成,既可清熱解毒,又能養陰潤肺,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等症。

沙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沙參散以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爲主,而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清瀉腸胃濕熱,與沙參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功效。
  2. 化瘀散結: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由熱毒所致的腫痛、結節等,可起到消散作用。

因此,大黃在沙參散中,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活血化瘀,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沙參散」

中藥方劑「沙參散」,主要成分包括沙參、白蒺藜、枳殼、白附子、白癬皮、天麻、犀角、丹參、大黃等,具有風熱,皮膚生瘡、癤、瘰癧,搔癢疼痛等功效。

白癬皮

白癬皮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等功效。它可以治療濕熱瘡毒、瘡癤、疥癬等皮膚疾病,此外,它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口腔潰瘍、熱淋濕病、痢疾等熱毒火熱所致的疾病。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丹參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活血化瘀方面,丹參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凝固。止血方面,丹參可增強止血活性、促進傷口癒合。調經方面,丹參可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緩解經期不適。丹參雖功效顯著,但也有其禁忌,有出血傾嚮者、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沙參

沙參具有滋陰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止渴止咳的作用,藥理成分含有皁甙類、多糖、蛋白質等,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支氣管痙攣,用於治療肺陰虛、支氣管炎、胃熱嘔吐、胃陰虛口渴等症。

天麻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平肝息風可治療癲癇、驚風等症;祛風除濕可治眩暈、頭痛、麻痺等症;活絡止痛可緩解頭痛、偏頭痛等症狀;補血養肝適用於肝血不足等症;安神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但不宜過量服用,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慎用。

犀角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此外,犀角還具有強筋骨、解毒、清熱瀉火、清熱涼血等功效。犀角能有效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濕痹,骨節痠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犀角在中藥中被認為具有解毒功能,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特性。犀角性寒,味苦、澀,入心、肝二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之功效。另外,犀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清退溫熱,涼血止血。用於溫病熱入血分、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斑疹、吐血、衄血、下血等症。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白附子

白附子性溫,具有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的功效。可散寒化痰、祛風除濕,適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等寒痰阻滯引起的症狀;含有生物鹼等成分,可疏通痰凝、消散結節,適用於瘰癧痰核、毒蛇咬傷等痰結氣滯引起的症狀;具有定驚搐的作用,可鎮靜安神、平息痙攣,適用於癲癇、驚厥等神經系統疾病。白附子含有烏頭鹼等成分,具有鎮咳作用,可抑制咳嗽中樞,減少咳嗽次數;含有皁苷等成分,具有化痰作用,可促進痰液的排出,緩解痰多症狀。白附子有毒性,不可自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服用量應嚴格按照醫囑,不可過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

總結

中藥方劑「沙參散」,由沙參、白蒺藜、枳殼、白附子、白癬皮、天麻、犀角、丹參、大黃等藥材組成,具有風熱,皮膚生瘡、癤、瘰癧,搔癢疼痛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沙參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桃仁49枚(去皮尖雙仁,炒,研)。
上為散。
每服2錢匕,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精神分裂症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暈眩心情煩燥容易健忘睪丸疼痛腫脹面色發青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遠志半兩(去心),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風半兩(去蘆頭),龍齒1兩,天門冬1兩(去心),生乾地黃1兩。 主治:心風虛悸,恍惚多忘,驚恐。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沙參(去蘆頭)1兩,防風(去蘆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甘菊花1兩,赤芍藥1兩,地骨皮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黃耆1兩半(銼)。 主治:風氣攻瞼眥,致眼癢急,似赤不赤。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1兩(去蘆頭),白薇1兩,石膏2兩半,川芒消1兩,人參3分(去蘆頭),茯神1兩,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羚羊角屑1兩,子芩1兩。 主治:泄熱安心。主治:心實熱,驚悸喜笑,心神不安。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白附子半兩(炮裂),白鮮皮半兩,天麻半兩,犀角屑半兩,丹參3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風熱,皮膚生(??)瘰,搔之癢痛。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甘菊花3分,酸棗仁3分,枳實3分(麸炒微黃),桔梗3分(去蘆頭),茯神3分,桑根白皮3分(銼),葳蕤3分,羚羊角屑3分,大腹皮3分(銼)。 主治:肝臟氣逆,面色青,多饒恐怒,胸膈煩滯,心神不安。

沙參散, 出處:《聖惠》卷四。 組成:沙參3分(去蘆頭),麥門冬半兩(去心),石膏3分,防風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獨活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赤茯苓1兩,川芎3分,羚羊角屑3分,遠志3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心臟中風,虛煩目眩,恍惚不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