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白附子

BAI FU ZI

  • 英文名稱: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Tynhonium giganteum Giant Typhonium Rhizome
  • 別名:牛奶白附,麻芋子,疔毒豆,野慈菇,獨腳蓮,禹白附子,雞心白附,獨角蓮,雷振子,野半夏
  • 藥品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外皮,曬乾。
  • 道地藥材:西藏, 遼寧, 吉林, 江蘇, 湖北
  • 生長環境:山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附子的傳統功效


1. 散結

白附子,卻在散結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其作用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消腫止痛。 我們可以從《本草書名》及《四川中藥志》中窺探一二。

《中國苑用植物誌》中提到白附子能「治淋巴結結核」。淋巴結結核是結核桿菌感染淋巴結所致,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粘連,甚至形成膿腫。此記載暗示白附子具備一定的散結消腫能力,能夠針對由感染引起的結節性病變產生作用。這並非直接的「化解」腫塊,而是藉由藥力作用於病竈,使之趨於痊癒,從而達到散結的效果。

《四川中藥志》則更全面地闡述了白附子的藥性。書中記載其功效為「鎮痙止痛,祛風痰」,並列舉了諸多病症,包括「面部病」、「中風失音」、「心痛血痹」、「偏正頭痛」、「喉痹腫類」、「破傷風」等。這些病症中,不少都伴隨著氣滯血瘀、痰濁凝聚等病理現象,而這些病理產物往往會形成腫塊或結節。 因此,《四川中藥志》的記載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白附子具有散結作用,其散結機制可能與其鎮痙、祛風痰的功效密切相關,透過疏通經絡,消除病竈周圍的阻滯,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白附子散結功效的記載,雖然描述方式不同,但都指向其在治療某些腫塊、結節性疾病中的作用。 其散結機制可能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2. 祛風除濕

白附子,卻在祛風除濕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祛風」與「除濕」,而是通過其獨特的藥性,間接達到此目的。

從古代醫籍來看,白附子功效的闡述並未直接點明「祛風除濕」,但其所治疾病卻與此密切相關。《四川中藥志》記載其「鎮痙止痛,祛風痰」,其中「祛風痰」值得推敲。「風痰」在傳統醫學中,常被認為是風邪、痰濁互結所致,造成痹證、疼痛等症狀。白附子能治「面部病」、「中風失音」、「偏正頭痛」、「喉痹腫類」,這些疾病都與風邪、痰濕的侵犯有關。例如,中風失音可能因風邪阻絡,痰濁阻滯經絡而致;偏頭痛則可能與風寒濕邪侵襲頭部有關。白附子能治療這些疾病,間接說明其具有祛風除濕的效用,其作用機制更可能是通過疏通經絡、化痰散結來達到目的。 它並非直接驅除風濕之邪,而是通過改善體內環境,使風濕之邪失去寄生的場所。

此外,《中國苑用植物誌》提及白附子可「治淋巴結結核」,這也從側面佐證了其一定的抗炎作用。淋巴結結核的病理基礎也與體內痰濕、瘀滯有關,白附子能治療此症,同樣暗示其在化痰、消腫方面的功效,進而對風濕性疾病產生間接的治療效果。

總之,白附子祛風除濕功效並非直接記載,而是透過其治療的諸多疾病,以及其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藥理作用,間接推斷得出。其在祛風除濕方面的應用,更應結合其他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3. 止咳化痰

白附子,單藥獨用,雖毒性較強,但在特定情況下,卻能展現出令人驚奇的止咳化痰功效。其作用機制並非現代醫學所能輕易解釋,但從古代醫籍記載,可窺見一二。

《四川中藥志》記載白附子具有「祛風痰」的功效,並列舉了諸多病症,如「喉痹腫類」。「喉痹」指喉嚨阻塞不通,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腫類」則暗示了炎症反應。由此可推測,白附子可能通過其特殊的藥性,作用於肺系,緩解氣管、支氣管的炎症,進而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其「鎮痙止痛」功效也間接說明它能平息肺部的痙攣性咳嗽。 需要注意的是,《四川中藥志》提及的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多個方面,止咳化痰僅為其一部分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苑用植物誌》雖未直接提及白附子的止咳化痰作用,但其記載「治淋巴結結核」,卻也從側面印證了白附子具備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慢性咳嗽、痰多,有時也與肺部組織的炎症、結節有關,白附子的消腫散結作用,或許能間接改善肺部環境,從而達到輔助止咳化痰的效果。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白附子功效的記載,為我們理解其止咳化痰作用提供了參考。但需強調的是,白附子毒性較大,單方應用需謹慎,且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其止咳化痰作用機制複雜,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深入研究。

4. 溫化寒痰

白附子,一味辛溫之品,其溫化寒痰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今略述一二。

《四川中藥志》中,對白附子功效的描述頗為詳盡,指出其具有「鎮痙止痛,祛風痰」的功效,並列舉了諸多適用症狀,如面部疾病、中風失音、心痛血痹、偏正頭痛、喉痹腫痛、破傷風等。這些症狀,很多都與寒痰阻滯經絡有關。中風失音,往往因寒邪侵襲,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心痛血痹,亦與寒凝血瘀相關;而頭痛、喉痹等,也可能由寒痰凝聚於經絡或臟腑所致。白附子溫熱之性,可溫散寒邪,化解寒痰,從而達到鎮痙止痛的效果。其祛風痰之功,並非單純針對風邪,而是針對寒邪與痰濁交織之病症。

《中國苑用植物誌》雖然著重白附子治療淋巴結結核的功效,但淋巴結結核的病理,也與痰濁、瘀滯相關。 痰濁積聚,阻礙氣血運行,導致局部腫痛,甚至形成結核。白附子溫化寒痰,有助於消散積聚的痰濁,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病竈的修復。

總而言之,白附子溫化寒痰的功效,並非單純針對寒痰本身,而是通過溫散寒邪、化解痰濁,來治療一系列與寒痰阻滯相關的疾病。其藥性辛溫,力強而峻,需謹慎使用,方能發揮其療效。 古籍記載雖多,然臨牀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白附子的古代典籍


白附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研末服0.5-1g,宜炮製後用。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調敷。

白附子的炮製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制白附子取淨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粘沫,換水後加白礬(每白附子100mg,用白礬2mg),泡一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薑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干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六至七成乾,切厚片,乾燥。每白附子100mg,用生薑、白礬各12.5m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白附子」注意事項重點:

  1. 血虛生風者禁服:白附子具有溫熱性質,會耗傷津液,加重血虛生風的症狀,如頭暈、手足麻木、抽搐等。
  2. 內熱生驚者禁服:白附子性溫,容易助熱生驚,加重內熱生驚的症狀,如失眠、煩躁、易怒、心悸等。
  3. 孕婦禁服:白附子毒性較強,孕婦服用後可能會損害胎兒健康,甚至導致流產或早產。

白附子相關的方劑


白附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頭痛腦中風癲癇咳嗽疼痛

白附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D-glucoside), 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膽鹼(Choline), 尿嘧啶(Uracil), 琥珀酸(succinic acid), 酷氨酸(Tyrosine), 纈氨酸(Valin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三亞油酸甘油酯(linolein), 二棕櫚酸甘油酯(dipalmitin), 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 giganteum lect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