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金丸

掌中金丸

ZHANG ZHONG J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戎》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3%
心經 11%
腎經 10%
膀胱經 5%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掌中金丸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一、通絡散結:穿山甲性味辛、鹹,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結消腫之效。掌中金丸用於治療瘰癧、結核等疾病,穿山甲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幫助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消散腫塊的目的。

二、破血行瘀:穿山甲具破血行瘀之效,可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掌中金丸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發揮功效。

掌中金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掌中金丸中常配伍多種藥物,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協調的作用,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或產生不良反應。
  2. 保護脾胃: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和發揮藥效。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甘草的加入尤為重要。

掌中金丸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利用其辛溫之性,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此外,丁香還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腹脹痛、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掌中金丸中加入丁香,可有效增強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掌中金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 溫熱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 溫陽散寒,可驅除體內寒邪,並 行氣活血,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此外,花椒還具有 溫中止痛 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

因此,在「掌中金丸」中加入花椒,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溫熱散寒、行氣止痛之效,更能針對寒凝血瘀所致的病症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掌中金丸方劑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掌中金丸主治水腫、痰飲、胸悶氣短等症,葶藶子可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化痰、利水通絡的效果。
  2. 潤腸通便: 葶藶子還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對於水腫伴有便祕的患者,葶藶子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改善便祕症狀,進一步促進水腫消退。

「掌中金丸」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此丸主治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白附子能溫經散寒,舒筋活絡,與其他藥物相配合,起到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
  2. 制川烏,減毒增效:白附子與川烏同屬附子屬,但白附子毒性較低,常被用來制川烏,減輕川烏的毒性,提高其藥效。此丸中白附子與川烏配伍,既能發揮川烏溫經散寒的作用,又能減少其毒副作用,達到安全有效的效果。

「掌中金丸」方劑中包含烏頭,乃因其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烏頭性溫,入肺、腎經,其藥性辛熱,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故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畏寒等症。

此外,烏頭還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效果顯著。但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藥。

「掌中金丸」方劑中使用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 皁莢味辛甘,性寒,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含有的皁苷成分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方劑的瀉下通便作用,適用於便祕、腹脹等症。

2. 輔助其他藥材: 皁莢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皁莢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其瀉下作用,同時,皁莢還可輔助其他藥材,緩解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掌中金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攻堅瀉下: 巴豆性峻猛,善於攻逐積滯,對於寒濕凝滯、腹脹便祕等症狀,有快速通便的效果。掌中金丸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腹痛便祕等病症,巴豆的加入能迅速破除積滯,促進腸胃蠕動,達到通便止痛之效。
  2. 引藥入肝: 巴豆具有引藥入肝的功效,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肝經,增強藥效。掌中金丸中其他藥物如檳榔、厚朴等,也具有行氣消積的作用,與巴豆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肝胃氣滯、腹痛便祕等病症。

然而,巴豆性峻,需謹慎使用,需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掌中金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籍,主治「婦人乾血氣」。傳統中醫所謂「乾血氣」,多指婦人經閉不行、血滯成瘀,甚則結為癥瘕,多因氣滯、寒凝、痰瘀阻滯胞宮所致。臨床表現可見月經後期、經量稀少、經血紫暗結塊,或日久經閉不行,伴小腹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膚甲錯等證。其病機核心在「瘀阻胞絡」,故治法需以破血逐瘀、通經散結為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峻藥攻逐為特色,配伍體現「破積通閉」之法,針對瘀血痼結之重症而設:

  1. 川山甲(炮)

    • 性善走竄,專能通經活絡,破血消癥,為婦人血瘀經閉要藥。
  2. 草烏頭、白附子、川椒

    • 三藥均具辛熱之性,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草烏頭善逐深伏之寒濕,白附子祛風痰散結,川椒溫中下氣,合而破除胞宮寒凝血瘀。
  3. 苦丁香(瓜蒂)、苦葶藶

    • 苦丁香(瓜蒂)湧吐痰濕,葶藶子瀉肺逐水,二者合用開泄痰水壅滯,間接助血行暢通。古人治「乾血」常兼顧痰濕,因痰瘀多互結為患。
  4. 豬牙皂角、巴豆

    • 皂角辛烈,能滌痰通竅;巴豆峻下冷積,破癥瘕積聚。二藥協力攻逐陳寒痼冷與痰瘀積滯。
  5. 甘草

    • 緩和諸藥峻烈之性,避免攻伐太過。
  6. 生蔥汁為丸

    • 蔥汁辛溫通陽,助藥性滲透;「綿包納陰中」為古代栓劑外用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局部溫通消散瘀結。

全方作用特點
此方集破血、溫通、滌痰、瀉濁於一體,以攻邪為主,適用於寒痰瘀血互結、經閉癥瘕之實證。其配伍邏輯強調「以辛熱化寒凝,以峻藥開閉結」,通過外用納陰,刺激局部氣血運行,間接促進胞宮瘀血消散。然須注意,古籍所載「乾血氣」涵蓋多種血瘀重症,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非一概而論。

傳統服藥法


川山甲(炮)2錢,甘草2錢,苦丁香2錢,川椒2錢,苦葶藶2錢,白附子2錢,草烏頭2錢,豬牙皂角2錢,巴豆1錢(全用,研)。
上為細末,生蔥絞汁為丸,如彈子大。
每用1丸,新綿包定,納陰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掌中金丸, 出處:《元戎》。 組成:川山甲(炮)2錢,甘草2錢,苦丁香2錢,川椒2錢,苦葶藶2錢,白附子2錢,草烏頭2錢,豬牙皂角2錢,巴豆1錢(全用,研)。 主治:婦人乾血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