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粒仙丹」方劑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強烈瀉下作用,能迅速清除腸道積滯。
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其毒性較大,需慎用。但其強力瀉下功能,能迅速驅除腸道內的積滯,對於某些腸胃疾病,如積滯腹痛、便祕等,可在醫師指導下作為緊急處理手段。
然而,巴豆毒性強,不可自行服用,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且劑量需嚴格控制,以避免中毒風險。
「一粒仙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藥材中包含斑蝥,這顯示出該方劑在治療上的特定功效。斑蝥是中醫中常用的藥材,具有通經活血、祛瘀消腫的作用,對於某些病症如血瘀、腫塊等特別有效。斑蝥中的有效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的微循環,使得炎症和腫脹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斑蝥的使用需謹慎,因其毒性較大,若劑量不當可能會引發副作用。因此,在「一粒仙丹」這一方劑中,斑蝥的使用必須依據嚴格的劑量和配伍,以達到療效而不造成危害。這使得「一粒仙丹」在保健和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也反映了中藥方劑在組成時對藥材性質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一粒仙丹」方劑中使用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溫,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學觀念中,穿山甲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因此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狀。
- 消腫排膿:穿山甲還具有消腫排膿的功效,可治療癰疽疔瘡、乳癰等疾病。在某些中藥方劑中,穿山甲被用於促進組織修復,幫助傷口癒合。
然而,穿山甲屬於瀕危物種,其藥用價值並不能抵消其保護價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穿山甲的重要性,並積極尋找替代藥材。
「一粒仙丹」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消積化滯: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食積、化痰滯的功效。可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有助於整體的消積化滯功效。
2. 潤腸通便:皁莢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便祕,並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
總體而言,皁莢在「一粒仙丹」方劑中,扮演著消食化滯、潤腸通便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一粒仙丹」方劑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止咳之效。對於水腫、痰飲等症狀,葶藶子能有效地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起到消腫利尿的作用。
- 潤肺化痰:葶藶子能潤肺止咳,化痰止喘,尤其對肺熱痰多、咳嗽喘促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在「一粒仙丹」中,葶藶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肺部疾病。
因此,葶藶子作為「一粒仙丹」的組成藥材,對於治療水腫、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起到清熱利水、潤肺化痰的效果。
「一粒仙丹」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有效清除腸胃積熱,促進排泄,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亦能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一粒仙丹」方劑中加入大黃,是為了充分發揮其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等藥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一粒仙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婦人「乾血痨」(陰血枯涸、經閉不行)、「赤白帶下」(濕熱或虛寒夾雜之帶下症)及「不孕」。古人認為,此類病機多因瘀血阻滯胞宮、寒濕凝滯或氣血不通,導致子宮失於濡養,難以攝精成孕。方中以峻烈之藥破血逐瘀、攻逐積滯,意圖打通胞宮瘀阻,恢復氣血流通,從而助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逐瘀破積
- 巴豆(去油):辛熱大毒,傳統用於「斬關奪門」,峻下冷積,此處去油減其瀉下之性,取其破血消癥之力,攻逐胞宮陳久瘀血。
- 斑蝥(去翅足):辛寒有毒,專走下焦,能破血逐瘀、散結消癥,古方多用於疏通經閉、破除瘕塊。
- 穿山甲(油煎):咸寒,性善走竄,穿透力強,能通絡散瘀,引藥直達病所,破除胞絡阻塞。
瀉熱滌痰
- 皂角(火炮):辛咸溫,能滌痰通竅,刮除胞宮濕濁痰阻。火炮後減其刺激,增溫通之效。
- 苦葶藶:苦寒瀉肺,間接通調水道,利濕瀉熱,針對「赤白帶下」之濕熱蘊結。
- 大黃:苦寒瀉下,涼血逐瘀,清泄胞宮瘀熱,與巴豆一寒一熱,共推陳致新。
載藥與緩和
- 棗肉為丸:甘緩補中,緩和諸藥毒性,保護脾胃。
- 綿繭裹藥、竹筒送藥:直達子宮深處,局部發揮藥效,避開口服傷胃之弊。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峻藥緩攻」為核心,透過直達病所的給藥方式,利用巴豆、斑蝥等藥之毒性破血通經,穿山甲、皂角開竅透絡,輔以葶藶、大黃清熱瀉濁。古人認為,瘀去新生,胞宮寒濕瘀熱得除,氣血調和則自然有孕。其「發寒發熱」反應,可能為藥性激烈刺激所致,古人視為「藥邪相爭」之效。
四、配伍特點
- 毒藥攻邪:集中多種有毒藥物(巴豆、斑蝥),以毒攻毒,破除頑固瘀滯。
- 局部用藥:避開口服毒性,直攻下焦病位,減輕全身副作用。
- 寒熱並用:大黃、葶藶清熱,巴豆、皂角溫通,平衡藥性。
此方體現古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治療思想,然其峻烈之性需謹慎辨證,非實熱瘀結者絕不可用。
傳統服藥法
巴豆120個(去殼,用新磚一塊,將豆紙包放磚上,捶去油,令淨如面白,方好用), 斑蝥60個(去翅足,為末),穿山甲5錢(油煎過,為末),皂角1兩(刮去粗皮,火炮,為末),苦葶藶(末)1兩,大黃(末)1兩。
用時先以溫水洗陰內令潔淨,拭乾,卻以蔥汁浸濕藥頭,送入子宮極深處,整1日1夜,取出藥不用。此藥用後,少間有冷氣下行,發寒發熱如傷寒之狀,不怕,飲食任意食用無妨,半日即通,或鮮血、或死血,一切惡物悉下。自此,子宮和暖而交媾則有孕矣。
上合1處,以棗煮,去皮、核,丸藥如彈子大。用綿繭張開裹藥在內,穿入3寸竹筒上,頭尾仍留綿2-3寸余,輓一轉,不令藥氣出外。
忌生冷、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帶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量過多者、大便乾結者、體虛無力者、陰虛火旺者、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粒仙丹,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巴豆120個(去殼,用新磚一塊,將豆紙包放磚上,捶去油,令淨如面白,方好用),斑蝥60個(去翅足,爲末),穿山甲5錢(油煎過,爲末),皂角1兩(刮去粗皮,火炮,爲末),苦葶藶(末)1兩,大黃(末)1兩。 主治:婦人乾血癆,並赤白帶下,不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