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破經湯中包含巴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強力瀉下: 巴豆性峻猛,為強力瀉下藥,能迅速清除腸道積滯,達到瀉下通便的效果。破經湯主要用於治療經閉、癥瘕等症,而這些疾病往往伴有氣血瘀滯、腸道積滯等病理變化,巴豆的瀉下作用可幫助清除積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病症。
2. 引導藥力: 巴豆性燥烈,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破經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巴豆的引導作用可使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破經湯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腎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的功效。破經湯主治水腫脹滿,腹痛拒按等症狀,葶藶子能迅速排出體內積水,緩解水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便泄熱: 葶藶子亦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和熱邪,有助於消除水腫和改善腸胃功能。破經湯中往往加入其他清熱瀉火藥物,葶藶子輔助通便,增強藥效,促進整體療效。
破經湯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 消腫散結: 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腫散結、行氣止痛之效。對於經絡阻塞、血瘀腫痛等病症,皁莢能有效疏通經絡,消除腫脹,達到破除經絡阻塞的效果。
- 引藥入經: 皁莢性猛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發揮更強的藥效。破經湯中其他藥物往往以溫燥之性為主,皁莢的寒涼之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經湯(丸)之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據古籍記載,此方主治「婦人血氣不行,臍腹疼痛」,核心病機為氣血瘀滯,經脈不通。其證候特點為:
- 月經閉阻:因血滯或寒凝致經血不得下行。
- 臍腹疼痛:瘀血內停,氣機阻滯,不通則痛,且痛處固定,拒按。
- 病程較久:需峻藥攻逐,故用巴豆等猛烈之品破積通經。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峻下通逐」為法,組方簡峻,針對頑固性血瘀實證:
巴豆(7個)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峻下冷積,逐水消腫,破血通閉。
- 本方作用:為君藥,以其辛熱走竄之性,破陰寒凝滯,直攻瘀血積垢,促使經水下行。古代用於「乾血勞」「血瘕」等頑固瘀血證,取其「斬關奪門」之力。
苦葶藶(3錢)
- 性味功效: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瀉肺行水,破堅逐痰。
- 本方作用:為臣藥,助巴豆通利水道,引瘀血從二便而出。《神農本草經》言其「通利水道」,與巴豆相配,一熱一寒,調劑毒性,共逐水血互結之滯。
皂角(2錢,一方不用)
- 性味功效:辛咸溫,歸肺、大腸經,祛痰開竅,散結通絡。
- 本方作用:佐使藥,若配伍則取其辛散走竄之性,通絡破結,助巴豆、葶藶宣通經脈瘀堵。其皂苷成分可刺激黏膜,增強腸道蠕動,與巴豆協同攻下。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劑型設計:煉蜜為丸,緩和巴豆毒性;麻絲纏定外用(或納陰),可能為古代局部刺激療法,避免直接內服過猛傷正。
- 逐補兼顧:峻下後用「四物湯」養血補虛,防攻伐太過,符合「衰其大半而止」之理。
- 攻逐路徑:通過瀉下(巴豆)、利水(葶藶)、通絡(皂角)多途徑疏通,針對「血水互結」之複雜病機。
四、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機轉發揮作用:
- 刺激腸道與子宮收縮:巴豆中的巴豆油強烈刺激腸黏膜,引起瀉下,反射性促進盆腔血液循環;葶藶利尿,減輕局部水腫,間接緩解瘀血壓力。
- 破血逐瘀:巴豆的活性成分可能直接溶解陳舊性血栓或纖維化組織,改善子宮內膜血流。
- 調整「血水分佈」:中醫認為「血不利則為水」,此方雙瀉血水,可解「胞脈閉阻」之結。
五、適用證型與禁忌(略,依題意不述)
綜觀此方,屬古法「峻藥緩攻」之代表,非尋常血滯可輕用,惟沉痾痼疾、體實脈證相應者方堪投之。
傳統服藥法
巴豆7個,苦葶藶3錢,皂角2錢(一方不用皂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次1丸,先用麻絲纏定,坐一夜;不行,再1丸。如覺寒熱取下赤白水,再用1丸,取一行。後用四物湯補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破經丸」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破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破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五。 組成:巴豆7個,苦葶藶3錢,皂角2錢(1方不用皂角)。 主治:婦人血氣不行,臍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