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漢椒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刺激腸胃蠕動,促進腸道內寄生蟲的排出,同時其苦寒之性可緩解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消積化滯: 皁莢還具有一定的消積化滯作用,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食積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總而言之,漢椒丸中加入皁莢,旨在通過其驅蟲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達到治療蟲積腹痛、食積脹滿等症狀的目的。
漢椒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辛溫發散、溫中散寒的特性。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之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引發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此外,乾薑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對於一些寒性體質者,更能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因此,漢椒丸中加入乾薑,有助於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漢椒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漢椒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咳嗽、喘息等症,而葶藶子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消除體內積液,達到消腫利水之目的。
- 宣肺止咳:葶藶子亦可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葶藶子能利水化痰,宣肺止咳,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漢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咳嗽喘急,坐卧不得」,屬肺氣上逆、痰阻氣道之證。其病機可歸納為:
- 寒痰壅肺:咳嗽喘急、痰多黏滯,因寒邪或痰濕阻肺,肺失宣降。
- 氣機不通:「坐卧不得」反映痰氣交阻,胸膈痞滿,喘息不得平卧。
古代醫家以此方溫化寒痰、瀉肺平喘,針對痰涎壅盛兼寒象之咳喘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漢椒(花椒)
- 性味:辛溫,有小毒。
- 功效:溫中散寒、除濕化痰。
- 方中作用:辛溫開泄,散肺中寒濕,通暢氣機,緩解痰氣交阻之喘逆。
豬牙皂角
- 性味:辛咸溫,有毒。
- 功效:祛痰開竅、搜逐風痰。
- 方中作用:滌蕩頑痰,宣壅通竅,針對痰涎壅塞之喘咳,尤善治「痰壅氣閉」。
乾薑
- 性味:辛熱。
- 功效:溫肺化飲、散寒止咳。
- 方中作用:助漢椒溫化寒痰,兼守中焦,杜絕生痰之源(脾為生痰之器)。
甜葶藶子
- 性味:苦辛大寒。
- 功效:瀉肺行水、下氣平喘。
- 方中作用:專瀉肺中水飲痰熱,與溫藥配伍,寒熱並調,針對痰濕化熱或肺氣閉鬱之實喘。
棗肉為丸
- 緩和皂角、漢椒之毒性,兼益脾氣,防峻藥傷正。
- 桑白皮湯送服:增強瀉肺行水之效,協同葶藶子宣通肺氣。
配伍邏輯
- 辛溫開痰為主:漢椒、皂角、乾薑組合,辛溫走竄,散寒滌痰,破解痰濕壅滯。
- 寒溫並用制衡:葶藶子性寒,既能防溫燥太過,又直接瀉肺消痰,形成「溫化寒痰為主,佐以瀉肺」的結構。
- 峻藥緩攻:皂角、葶藶子皆為峻烈之品,以棗肉制丸,緩其毒性,攻邪不傷正。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通+瀉降」雙向調節:
- 溫通肺竅:漢椒、皂角辛溫走竄,開宣肺氣,破除痰涎膠結。
- 瀉肺逐飲:葶藶子直折痰水,降氣平喘,使邪有出路。
- 標本兼顧:乾薑溫脾化痰治本,配伍棗肉護胃,共奏「急則治標,兼顧其本」之效。
總結
漢椒丸為古代攻逐寒痰之峻劑,針對痰壅氣閉之實證咳喘,通過辛溫瀉肺、滌痰開閉,迅速通降肺氣。其組方體現「痰濕非溫不化,壅滯非峻不除」的思路,適用於痰濕寒飲所致之急重咳喘,然須辨明寒熱虛實,非痰實證不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漢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 豬牙皂角1兩(去黑皮,酥炙黃,去子), 乾薑3分(炮,銼), 甜葶藶3分(隔紙炒紫色)。
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桑白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漢椒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漢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豬牙皂角1兩(去黑皮,酥炙黃,去子),乾薑3分(炮,銼),甜葶藶3分(隔紙炒紫色)。 主治:咳嗽喘急,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