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陽湯

起陽湯

QI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17%
心經 17%
胃經 12%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腎經 6%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起陽湯]的組成中包含[皂莢],因為皂莢具有通便祛痰的功效。皂莢主要用於治療由痰濕引起的症狀,如咳嗽痰多、便秘等。它能夠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困難。在[起陽湯]中,皂莢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通便祛痰效果,提升整體療效,對於由痰濕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起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起陽湯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乾薑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改善陽虛的狀態,助陽氣恢復,達到起陽固精的效果。
  2. 助藥力:乾薑性辛溫,能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流通,有助於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起陽湯中常配伍具有補腎壯陽功效的藥材,乾薑可以溫通經脈,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起陽湯中包含甘草,其作用主要為: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增強補腎藥的補腎固精作用,提高起陽湯的治療效果。

甘草在起陽湯中起到平衡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劑[起陽湯]的組成中包含[麝香],因為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開竅鎮驚的作用。麝香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由血瘀引起的疼痛。在[起陽湯]中,麝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提升整體療效,對於改善由血瘀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起陽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寒證,陽物縮入腹內」,屬中醫「陰縮」範疇。古代認為此症多因陽氣衰微、寒邪直中厥陰,導致宗筋拘急收引,男性外生殖器內縮。其病機核心為腎陽虛衰、寒凝肝脈,治療當以溫通散寒、回陽救逆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炮附子(1錢)

    • 大辛大熱,為溫腎回陽第一品,直補命門之火,驅逐沉寒痼冷。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尤善溫通少陰(腎)與厥陰(肝)經脈,解除寒性收引所致的筋脈拘攣。
  2. 皂角(1錢,酥炙去皮弦)

    • 辛鹹溫,具強烈開竅通絡之效。此處用酥炙減其峻烈之性,專取「通」字:
      • 物理性通絡:化解寒凝導致的經脈壅滯。
      • 氣機開泄:助附子推動陽氣布散,破除寒凝血瘀。
    • 古人認為「陽道」閉阻需此類峻藥衝開,與麝香協同增強透達之力。
  3. 乾薑(炒,2分半)

    • 與附子構成「附子-乾薑」經典藥對,乾薑守而不走,溫中焦脾胃之陽,助附子回陽逐寒。炒用減其燥性,專注溫里散寒,建立中焦陽氣樞紐,使下焦陽氣有源。
  4. 甘草(2分半)

    • 一則緩和附子、皂角峻烈之性,防其傷正;二則與乾薑合為「甘草乾薑湯」基礎,固護脾胃,協調藥力持續釋放;三則甘緩急,緩解寒性收引之痛。
  5. 麝香(1分)

    • 芳香走竄,無所不至,能開竅通絡、穿透陰寒。其作用層面:
      • 微觀氣血:破寒凝之血滯,引諸藥直達陰器。
      • 宏觀經絡:啟動氣血運行,解除經脈痙攣。
    • 極少量即效,體現「開關」作用,為畫龍點睛之筆。

三、全方配伍邏輯

  • 溫通並行:附子、乾薑溫陽為本,皂角、麝香通絡為標,形成「溫則寒散,通則陽伸」的治療閉環。
  • 標本兼治:附子補腎陽治本,餘藥針對寒凝肝脈之標,契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 動靜結合:麝香、皂角之「動」破除瘀阻,甘草、乾薑之「靜」固護中焦,避免溫散過度傷正。

四、治療機轉推論

  1. 溫補命門:附子直入少陰,激發先天元陽,改善全身機能沉衰。
  2. 開通厥陰:肝經繞陰器,皂角、麝香疏解肝經寒凝,鬆弛痙攣筋脈。
  3. 氣血雙調:溫藥促血行,香藥調氣滯,恢復局部氣血濡養,使陰器得溫而舒展。

五、現代應用聯想
雖原方用於急性陰縮,其機理可延伸至現代醫學之「冷刺激致血管痙攣」或「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狀態。方中藥物對外周循環與神經傳導的調節,可能解釋其「起陽」效果。然須強調,此為基於古籍的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專業辨證。

傳統服藥法


炮附1錢,皂角1錢(酥炙,去皮弦),乾薑(炒)2分半,甘草2分半,麝香1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回陽固脫的功效,但由於皂莢、乾薑、麝香均有毒性,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起陽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三。 組成:炮附1錢,皂角1錢(酥炙,去皮弦),乾薑(炒)2分半,甘草2分半,麝香1分。 主治:寒證,陽物縮入腹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