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湯

皂莢湯

ZAO JI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大腸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湯以皁莢為君藥,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導滯: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能消食積、化癥瘕,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瀉下通便:皁莢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清除腸道內積存的宿便,對於便祕、腹脹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皁莢在皁莢湯中起到消食導滯、瀉下通便的關鍵作用,是治療食積停滯、腹脹便祕等病症的主要藥物。

皁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皁莢性寒,味苦,具較強的瀉下作用。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調和的作用。將甘草加入皁莢湯中,可以減輕皁莢的寒性,緩和其瀉下之力,避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皁莢與甘草搭配,可以更有效地瀉下通便,並輔助其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達到治療便祕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暑,不省人事」,屬急症範疇。古代中暑(又稱「中暍」)分為陽暑與陰暑,此證以暑熱鬱閉心竅、神昏為特徵,推測為暑邪夾痰濁或穢濁之氣,蒙蔽清竅所致。方中皂莢辛烈開竅,甘草調和緩急,合用以救急醒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豬牙皂莢(燒灰)

    • 性味功效:辛鹹溫,入肺、大腸經,傳統用於「通關開竅、祛痰逐穢」。
    • 燒灰意義:減其峻烈之性,存其辛開之力,更增收斂穢濁之效。中暑神昏者,可能因痰濁或暑濕鬱閉,皂莢灰能宣壅滯、通氣道,促穢濁外散。
    • 藥理推測:皂甙成分可能刺激黏膜,反射性興奮中樞,促使蘇醒。
  2. 甘草(微炒)

    • 性味功效:甘平,緩急和中,解毒調藥。
    • 配伍意義:制約皂莢之烈性,防其傷正;甘溫益氣,助氣機輸布,協同皂莢通陽開鬱。
  3. 組方邏輯

    • 辛甘合化:皂莢辛散開閉,甘草甘緩守中,一開一合,共奏開竅醒神之效。
    • 痰穢並治:暑濕夾痰濁內閉時,皂莢宣散痰涎,甘草調和津液,痰濁去則神識清。
    • 急救特性:劑型為細末,温水速服,取其「散者散也」之勢,利於急症藥力迅達。

三、潛在機轉與延伸應用

此方體現「通陽泄濁」思路,不僅限於中暑,或許可用於痰厥、氣閉昏聵(如現代醫學的部分意識障礙)。然須辨證屬痰濁壅滯者,非單純氣虛或熱盛動風之證。其燒灰製法降低毒性,凸顯古代對峻藥緩用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莢1兩(燒灰),甘草1兩,(微炒)。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溫熱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湯, 出處:《得效》卷二。 組成:豬牙皂莢1兩(燒灰),甘草1兩(微炒)。 主治:中暑,不省人事。

皂莢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皂莢1梃(去皮子,炙令黃黑色,細銼),露蜂房1個(劈碎),鹽1分。 主治:諸風齒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