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草膏
GAN C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八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膏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潤肺止咳等功效。其甘甜之味,能中和藥物苦寒之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並能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二、甘草藥性平和,與其他中藥材配伍性佳,能協調各藥材的功效,提高藥效。在甘草膏中,甘草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例如與黃芩、桔梗等配伍,可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更能有效治療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懸癰」及「谷道前後生癰」,即肛門或會陰部位癰瘡。其病症發展描述細緻:
- 初起階段:腫如松子、蓮子大小,屬小範圍局部感染。
- 進展階段:經數十日後轉為赤腫如桃李,熱毒熾盛,氣血壅滯,最終潰破。
由此推斷,此膏用於癰瘡未潰或初潰期,目標為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斂瘡生肌,防止膿毒擴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甘草(為末):
- 性甘平,傳統用於「解百藥毒」「長肌肉」,具抗炎、緩解疼痛之效。
- 外敷能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輕腫痛。
乳香(研):
- 辛香走散,活血定痛,為瘡家要藥。
- 改善癰瘡周邊氣血壅滯,促進消散;其揮發成分或有一定抗菌作用。
蠟(熔融為基質):
- 物理性封閉創面,形成保護層,防止外邪侵入。
- 與藥末混合後,延長藥效釋放,兼能止血斂瘡。
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解+活血+固護」為核心:
- 甘草清熱解毒針對癰瘡熱毒之本,
- 乳香活血散結處理氣血瘀滯之標,
- 蠟為賦形劑兼護瘡,三者協同達成消腫、止痛、斂瘡之效。
推測適用情境
因藥性平和,可能用於:
- 癰瘡初起未化膿時,試圖阻斷病情發展。
- 潰破後期,促進瘡面收斂,但需配合排膿措施。
惟古代受限於外科技術,此膏或為簡便外治法,重症仍需內外合治。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為末)半兩,乳香少許(研),蠟少許。
熔蠟,入二藥末成稀膏。
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甘草1兩,當歸1兩,胡粉半兩,羊脂1兩半,豬脂3兩。 主治:灸瘡。
甘草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甘草(爲末)半兩,乳香少許(研),蠟少許。 主治:灸瘡,痛不可忍。
甘草膏,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好粉甘草1兩。 主治:懸癰,穀道前後生癰,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數10日後始覺赤腫,如桃李,即破。
甘草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甘草2兩(生用),川大黃1兩,胡粉1兩(細研),羊髓2兩,豬脂2合。 主治:瘡疽,浸淫廣大,焮赤黑爛成瘡。
甘草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嬰孺方》。 組成:甘草3兩,黃芩3兩,黃連3兩,芎藭3兩,白芷3兩,藁本3兩,當歸3兩,附子1兩。 主治:小兒耳聾、聤耳膿血出。
甘草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甘草(生,搗末)半兩,雄黃(研)半兩,泔澱1合,牛屎汁1合,羊腎(月區)脂3兩(煉過),青黛(研)半分。 主治:牙齒挺出,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