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溢湯

血溢湯

XUE Y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血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血溢湯用於治療血溢之症,方中多用辛辣之藥以止血,但辛辣之藥易燥,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傷陰耗血,使藥性更加平和。
  2. 調和脾胃: 甘草有健脾和胃之功效,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利用,達到最佳療效。

甘草在血溢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益脾胃的作用,使方藥更安全有效,符合中醫“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血溢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典籍,主治「少陰病,氣厥發衄者」,意指因少陰經氣機逆亂、陰陽失調而引發的鼻衄(鼻出血)。

  1. 少陰病:涉及心腎陽虛或陰虛,導致氣血運行異常。
  2. 氣厥發衄:因氣機逆亂,血隨氣上逆,迫血妄行,導致鼻衄等出血症狀。

綜觀古代文獻,此方用於調節氣血、斂降浮火,以止血為主要目標。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黃藥(二兩)

    • 推測可能指「黃藥子」或「黃芩」等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的藥物。
      • 若為「黃藥子」: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能針對血熱妄行之衄血。
      • 若為「黃芩」:善清上焦熱邪,降火止血,與「氣厥衄血」病機相合。
    • 其苦寒之性可降逆氣、清血熱,使血歸經絡而止衄。
  2. 炙甘草(一兩)

    • 甘緩和中,調和藥性,緩解黃藥苦寒之性,避免寒涼傷胃。
    • 亦有斂降氣機、穩定陰陽之效,輔助止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降氣」為核心:

  • 氣機逆亂 → 血隨氣升 → 發衄。
  • 黃藥清熱涼血,直折上炎之火,使血不妄行;
  • 炙甘草緩急調和,助氣機平降。

全方藥簡力專,針對少陰氣厥所致鼻衄,通過清熱、降逆、調氣,達到止血之效。

傳統服藥法


黃藥2兩,甘草(炙)1兩。
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分溫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牙齦出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血溢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四。 組成:黃藥2兩,甘草(炙)1兩。 主治:少陰病,氣厥發衄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