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散

WU B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無比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無比散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涼或燥熱的藥物,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提高人體免疫力;甘草還能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無比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無比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根據主治病症不同,組成略有差異的多個方劑統稱。其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 治療婦人乳癰痛甚

此為無比散最早的應用,針對婦女乳房紅腫熱痛,甚至乳汁鬱積成癰的病症。其治療原理推測為:

  • 清熱解毒: 方中可能含有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以消除乳房局部之熱毒,緩解紅腫疼痛。
  • 活血散結: 部分無比散方劑中可能加入紅花等活血藥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滯,緩解乳汁鬱積。
  • 調和脾胃: 甘草則能調和脾胃,顧護正氣,避免苦寒藥物傷及脾胃。

二、 治療小兒瘡疹惡候

無比散在兒科應用廣泛,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瘡疹(如天花、麻疹等)出現的各種危急重症,例如:

  • 瘡疹倒靨(黑陷): 此為瘡疹重症,表現為痘疹顏色紫暗,甚至內陷。無比散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藥,如硃砂、牛黃、麝香、膩粉等,力挽狂瀾,透發毒邪,防止病情惡化。其治療機理為:
    • 清熱解毒: 硃砂、膩粉等藥物清解內蘊之熱毒,防止熱毒內陷,損傷臟腑。
    • 開竅醒神: 牛黃、麝香等芳香開竅之品,能振奮神機,闢穢解毒,促進毒邪外透。
    • 活血化瘀: 部分方劑中可能加入活血藥物,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促使毒邪排出。
  • 瘡疹不快: 對於瘡疹發出不暢,或伴有壯熱、口渴、便祕等症狀,無比散能清熱解毒,透發疹毒,促進瘡疹順利發出。
  • 痘後餘熱: 痘疹消退後,若仍有餘熱未清,無比散亦可清餘熱,養陰生津。

三、 治療眼科疾病

無比散在眼科應用亦有特色,主要用於治療:

  • 風眼、氣眼: 針對風邪或氣滯引起的眼部疾病,如眼紅腫痛癢、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等。無比散方劑中常加入蟬蛻、蛇蛻、羌活、防風等祛風散邪之品,以疏通眼部經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翳膜遮睛: 對於角膜炎、白內障等引起的視力障礙,無比散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促進翳膜消散。其中石決明、白蒺藜等藥物具有明目退翳之功。

四、 治療咽喉腫痛

無比散亦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其治療機理為:

  • 清熱解毒: 方中常含有青黛、板藍根、桔梗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藥,以消除咽喉局部之熱毒,緩解腫痛。

總結

無比散是一組靈活多變的方劑,其核心功效為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開竅醒神。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方劑組成和加減變化。其治療原理在於針對病因病機,或清熱解毒以祛邪,或活血化瘀以通絡,或開竅醒神以扶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麝香1分(別研),真蟾酥半分,綠礬半分,膽礬2分,沒藥2分。
上四味,一同用大磚1口,鑿中心作竅穴子,勿令透地;便安四味藥在穴中,周圍用火炭3斤燒過,取出同麝香再研勻。
如有患者,以雞翎微濕沾藥末,掃於小兒齒上,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糖尿病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咳嗽多痰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無比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碌1兩。 主治:傷寒胸中有痰,咽中作聲,咳不已者。

無比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黃牛糞(煅存性)、龍腦(少許)。 主治:麻後牙疳腐爛。

無比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蛇蛻皮(燒灰)1錢,炒甘草末半錢。 主治:婦人乳癰痛甚。

無比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青黛、白僵蠶、甘草、馬牙消、闆藍根、紫河車、薄荷、桔梗各等分。 主治:咽喉諸恙。

無比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孔氏家傳》。 組成:麝香1分(别研),真蟾酥半分,綠礬半分,膽礬2分,沒藥2分。 主治:小兒走馬疳。

無比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片腦5分,麝香5分,牛黃5分(如無牛黃,用七制硼砂),朱砂1錢,胭脂米1錢,蟾酥1錢。 主治:痘紫黑陷及夾黑點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