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適用方
南宋醫家吳彥夔所輯的《傳信適用方》,成書於淳熙七年(1180年),是一部兼具民間智慧與醫家驗證的實用醫方著作。書名「傳信適用」即點明其核心特徵:所收方劑注重傳承有序、療效確鑿,旨在為臨床提供可信賴、易於應用的治療方案。這部著作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宋代醫學在臨床實踐和方劑整理方面的成就。
這部著作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其編纂理念強調「傳信」與「適用」。書中所載方劑並非僅是理論推演,而是廣泛蒐集當時醫家、乃至民間行醫者於臨床上屢經驗證、確有療效的實用方。吳彥夔在輯錄時,許多方劑後都會附記其得自何人(「某某傳」)以及治癒何種病症的驗例(「治驗記錄」)。這種嚴謹的考證與記錄方式,在醫書編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確保了方劑的可靠性,也為後世醫者追溯方源、學習臨床經驗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這種對「信」的強調,使得書中的方劑更具推廣與應用的價值,降低了醫者在臨床應用時的風險疑慮。
《傳信適用方》共有二卷(或有四卷版本),收錄三百餘首方劑,內容涵蓋內、外、婦、兒等多科病症,歸為三十餘類。書中對諸風、感冒、中暑、氣疾、心痛、脾胃等常見且多發病證的治療尤為重視。這反映了宋代社會疾病譜的特點及當時臨床醫學的關注焦點。書中的方劑組合理念,既傳承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的思路,更大量融入了宋代醫家在實踐中對藥物配伍、劑型變化(如丸、散、湯、丹)的創新與改良,尤其突出實證驗方的重要性。它不僅提供了治療方案,也體現了當時醫者對疾病的理解和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
細覽書中卷上部分所提供的內容片段,可見其對各病證的具體治療方案豐富多樣。例如,針對「諸風」類病證,不僅有治療中風急症、癱瘓、僵仆昏塞、失音舌強等危重症的複方「大聖一粒金丹」(又名保命金丹),詳細列明其組成藥材和用法,包括附子、烏頭、殭蠶、白礬、硃砂、麝香、乳香等貴重或峻烈之藥,並強調以生薑汁磨化、溫酒佐服以助藥力、覆蓋取汗的具體操作;也有專門針對癲癇、強調通過凌霄花散配合梳髮、含冷水的非藥物輔助療法的驗方;還有治療頭風的「溫腦散」,組方精簡但藥效直達病所(如川芎、天麻、川烏)。此外,「乳香益經圓」則針對體虛氣弱、寒濕相搏導致的半身不遂、麻痹疼痛等慢性風濕痹痛類病證,組方涵蓋多種祛風濕、通經絡、補氣血的藥物。這些都展現了當時醫家對「風」病的理解和多層次的治療手段。
在「感風中暑」一類,書中收錄了適用於感寒表裡未解、頭痛惡心、發熱等症狀的「和解散」,其組方複雜,包含多種解表、理氣、健脾、化濕藥,如蒼朮、厚朴、桔梗、藿香等,體現了兼顧表裡、多種病機同治的思路。還有解諸勞倦、治療時行瘟疫及尋常風寒所致症狀的「蔥術散」,其獨特的製法(蔥術同杵、發酵後炒制)顯示了民間驗方的特殊技藝。針對傷寒瘟疫差後,書中還特別列出了詳細的飲食及勞動禁忌(龐安時論),這提醒了治療後的調護對於疾病康復的重要性,體現了整體觀念。治療中暑則有「御愛姜蘇圓」等方。
對於「氣疾及心痛」,更是收錄了從胸腹脹痛、氣機不暢的「三倍圓」、「九氣湯」,到急性心痛甚至危急狀態的應急方,如「治心痛將死」的乾漆方,以及針對不同病因(如氣滯、寒凝、血瘀、蟲積,甚至因飲食所致如「醋心」)的專門治法,藥物如高良薑、桂、五靈脂、延胡索、荔枝核、胡桃、乾薑等。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不僅有內服藥方,還提供了如足心灸法這類非藥物療法,用於治療一切心痛,並詳細說明了灸法的操作部位(足心亂紋中)、灸材(麥粒大艾炷)和壯數(三壯),並區分男女左右,這顯示了本書治療手段的多樣性和對各種有效療法的兼容並蓄。
此外,書中片段還展示了針對「脾胃」病的驗方,如來源於「秦綾錦家」的「二十四味養脾圓」,其名字和藥味數量都暗示了這是一首組方嚴謹、藥物繁多的大方,用於治療風冷寒濕邪氣導致的脾胃虛弱、腹脹泄瀉、不思飲食等症,可見本書對方劑來源的多樣化和對複雜病症治療的深入探索。
本書的「適用」性是其核心價值所在。方劑組成多樣,既有藥味較多、配伍嚴謹的複方,也有藥味精簡、直指病機的單方或驗方,如治心腹痛的「高良薑,桂等分」方或五靈脂單方。這種多樣性使醫者可根據病情輕重、體質差異靈活選用。書中所載吳茱萸湯等方劑,至今仍為臨床常用。其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不僅作為重要的臨床參考,更啟迪了後來的醫家。清代名醫王清任便曾受到《傳信適用方》等書的啟發,對其中一些方劑進行深入研究乃至改進,體現了醫學傳承中的批判與發展。本書被收入《四庫全書》、《當歸草堂醫學叢書》等權威叢書,亦是其學術地位的有力證明,表明其內容經過歷史篩選,被視為重要的醫學文獻。現今存有多個版本,如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為後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總之,《傳信適用方》不僅是一部高度實用的臨床醫方集,更是研究宋代醫學尤其是臨證實踐、民間醫學與學術醫學交流融合的重要史料。它以「傳信」為基石,「適用」為目標,所收錄的方劑經由廣泛蒐集和詳細記錄,為後世醫學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通過對本書內容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了解宋代醫家對常見疾病的治療思路和用藥習慣,更能體會中國古代醫學在不斷吸取、驗證和發展中前行的脈絡,至今仍為中醫寶庫中值得深入研讀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