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夔

《傳信適用方》~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治小兒眾疾

檳榔(用面劑裹,煨熟,去面銼焙),陳皮(洗,去白),青皮(洗,去白),胡黃連,宣連(去須,銼碎,微炒),白蕪荑(炒,去扇),史君子(煨,去皮),肉豆蔻(如檳榔法煨),人參(去蘆),夜明砂(微炒),赤芍藥,龍膽草(洗淨,銼炒)

上十二味各等分,為末,薄麵糊為圓如蘿蔔子大,每服三五十圓,用紫蘇木瓜湯調下,瀉痢米飲下,不計時候,日二三服。

姑熟李氏《小兒保生要方》三卷,其論議治療之法甚詳審,兼有錢氏所未及言者,予家常用之,無不取效,今摭其間論證及八方附見於此。

常用硃砂膏

安神,鎮驚心,去痰退熱。

人參,茯神,防風,山藥,甘草(炙),黃耆(蜜炙),麥門冬(去心。以上各半兩),硃砂(六錢,研),麝香(半字)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圓如櫻桃大,金箔為衣,每服半粒或一粒,薄荷湯化下,不拘時。

歡喜散

治小兒感外風,發熱頭痛,無汗惡風;或些小溫熱,鼻塞,清涕,淚出,嚏噴,並皆治之。

防風,人參,甘草(炙),天麻,前胡(以上各二錢半),細辛(一錢半),柴胡(一錢半),白茯苓(二錢),桔梗(二錢),枳殼(去白,麩炒,秤二錢半),川芎(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周歲以上炒一錢匕,水六分盞,薄荷兩葉同煎三兩沸,通口服,不拘時,更量力加減。

惺惺散

治小兒時行溫壯及傷風發熱應表證未解者,悉主之。亦見和劑方。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炙),白茯苓,瓜蔞根,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用水一小盞,入薄荷三葉同煎至四分,溫服,不拘時。

六神散

治小兒胃氣不和,表裡俱虛,臟腑冷瀉,不欲飲食;及治因身熱服藥既表解後再發熱者,蓋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故耳,此非熱證也,當用此藥加粳米煎和,其胃氣歸內,身體自涼。如治胃冷及冷瀉,即加附子;治風證,加天麻;治痢,加罌粟殼同煎服之。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

上六味等分,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棗一個,生薑二片,同煎至三分,通口服。

小兒青糞者,冷也,亦是肝克脾之證也。肝屬木,其色青;脾屬土,其色黃。糞黃者,脾家之本色也。若脾受肝克,則其糞青。肝木主風,宜早治之;不爾,成脾風,發癇也。然所謂青糞,才下便青。若初下時黃,良久乃青,小兒安樂者,皆然不可認為青糞也。可服白附子圓、羌活膏。

白附子圓

治小兒青糞及吐而有冷證多者。

白附子(一分,為末),蠍梢(一分,為末),舶上硫黃(半兩,細研),半夏(半兩,生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成劑,拍作小錢大餅子,沸湯內下,候煮熟,不麻人為度,取起研成膠)

白話文:

治小兒眾疾

檳榔(用麵糊裹著,煨熟,去掉麵糊,切碎焙乾),陳皮(洗淨,去掉白色的部分),青皮(洗淨,去掉白色的部分),胡黃連,宣連(去掉鬚根,切碎,稍微炒過),白蕪荑(炒過,去掉外殼),使君子(煨過,去掉皮),肉豆蔻(像處理檳榔一樣煨過),人參(去掉蘆頭),夜明砂(稍微炒過),赤芍藥,龍膽草(洗淨,切碎炒過)。

以上十二味藥材各取等份,磨成粉末,用稀薄的麵糊做成圓粒,像蘿蔔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紫蘇木瓜湯送服;如果是腹瀉痢疾,則用米湯送服。不拘泥於服藥時間,每天服用二、三次。

姑熟李氏所著的《小兒保生要方》共有三卷,其中對於治療方法的論述非常詳細周全,甚至包含了錢氏(指錢乙)沒有提及的部分。我家經常使用這些方法,效果都很好。現在我從中摘錄一些論證和八個方子附在這裡。

常用硃砂膏

可以安定神經,鎮定驚悸,祛痰退熱。

人參、茯神、防風、山藥、甘草(炙過)、黃耆(蜜炙過)、麥門冬(去心,以上各半兩),硃砂(六錢,磨成粉末),麝香(半字)。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圓粒,像櫻桃那麼大,再用金箔包覆。每次服用半粒或一粒,用薄荷湯化開送服,不拘泥於服藥時間。

歡喜散

治療小兒感受外風,出現發熱頭痛,沒有汗、怕風;或者稍微有些溫熱,鼻塞、流清鼻涕、流眼淚、打噴嚏等症狀,都可以使用。

防風、人參、甘草(炙過)、天麻、前胡(以上各二錢半),細辛(一錢半),柴胡(一錢半),白茯苓(二錢),桔梗(二錢),枳殼(去掉白色部分,用麩皮炒過,秤二錢半),川芎(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週歲以上的嬰兒服用一錢匕,用水六分盞,加入兩片薄荷葉一起煎煮兩三滾,就可以服用了,不拘泥於服藥時間,也可以根據情況增減用量。

惺惺散

治療小兒流行的溫病或傷風發熱,屬於表證還沒有解除的情況,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也出現在其他醫書中。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炙過)、白茯苓、瓜蔞根、白朮(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匕,用水一小盞,加入三片薄荷葉一起煎煮至剩四分,溫服,不拘泥於服藥時間。

六神散

治療小兒胃氣不和,表裡俱虛,臟腑寒冷導致腹瀉,不想吃東西;以及治療因為發熱而服用藥物,表證解除後又再次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虛而陽氣浮於體外導致的,並不是真的發熱,應該使用這個藥方,加入粳米一起煎煮,可以幫助胃氣歸於體內,身體自然就會涼下來。如果是治療胃寒或寒性腹瀉,可以加入附子;治療風證,可以加入天麻;治療痢疾,可以加入罌粟殼一起煎服。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過)。

以上六味藥材等份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水半盞,加入一顆棗、兩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三分,就可以服用了。

小兒拉出青色糞便,是體內寒冷的表現,也是肝木剋脾土的徵象。肝臟屬木,顏色是青色;脾臟屬土,顏色是黃色。糞便黃色,是脾臟本來的顏色。如果脾臟受到肝臟的克制,糞便就會呈現青色。肝木主風,應該及早治療;不然的話,會形成脾風,引起癲癇。所謂的青糞,是指剛排出的糞便就是青色。如果剛排出時是黃色,過一會兒才變成青色,而且小兒精神狀況良好,這都不能認為是青糞。可以服用白附子圓或羌活膏。

白附子圓

治療小兒拉青色糞便,以及嘔吐等寒症較多的情況。

白附子(一分,磨成粉末),蠍梢(一分,磨成粉末),舶上硫黃(半兩,仔細研磨),半夏(半兩,生用磨成細粉,用生薑自然汁調成糊狀,拍成小錢大小的餅子,放入沸水中煮,煮熟到不麻口的程度,撈出研成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