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適用方》~ 卷下 (15)
卷下 (15)
1. 治小兒眾疾
上將前三味一處研勻,入在半夏膠內,和得所,干即添湯,圓如蘿蔔子大,每服三五十粒,米湯或乳汁下。
羌活膏
治小兒胃虛、吐瀉、生風。
羌活,天麻,防風(各半兩),人參,茯苓,全蠍酒(炒),桂(各一分),硃砂(一錢,研),水銀(一錢),硫黃(一錢。以上二味同研如泥)
上先將八味為細末,入水銀、硫黃研勻,煉蜜為膏,每服一匙匙大,用荊芥薄荷湯化下,食前服,更量度加減。
小兒暑月多吐瀉,其證不一,宜詳審,用藥不可差謬。有伏暑吐瀉者,小水必不利,宜服五苓散、香薷散。有傷食吐瀉者,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宜服感應圓。三方易知,今不復載。瀉多日,口唇白,及糞色亦白,及瀉糞頗多者,因而成冷也,宜以前方六神散每二錢匕加附子末一錢匕,煎作三四服,以防變癇也。若肚大,瀉色白者,疳瀉也,宜服官局六神圓。
瀉者不可急以熱藥止之,若以熱藥止之,便變成痢。凡病痢者,皆因有積,赤痢,熱積也;白痢,冷積也;赤白痢,冷熱不調積也;赤多白少者,熱多而冷少也;白多赤少者,冷多熱少也。
治赤白痢御米飲子
罌粟殼(半兩),人參(一分),厚朴(一兩,去粗皮,銼,薑汁燒熟),白茯苓(半兩),乾薑(一分,炮),烏梅(三個,連核用),甘草(半兩,炙)
上為粗末,每用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分作數服。若赤多者,加黑豆三十粒同煎。
治小兒吐瀉初定當服醒脾散
天南星(沸湯浸洗七遍)
上一味為細末,一歲兒每服半錢匕,以河水七分盞,冬瓜子七粒,同煎至二分,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療小兒各種疾病]
首先將前面提到的三種藥材研磨均勻,加入半夏膠中混合均勻,如果太乾就加點湯,搓成蘿蔔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米湯或母乳送服。
羌活膏
治療小兒脾胃虛弱、嘔吐腹瀉、生風等症狀。
羌活、天麻、防風(各半兩),人參、茯苓、全蠍(酒炒)、桂枝(各一分),硃砂(一錢,研磨),水銀(一錢),硫磺(一錢,以上兩味一同研磨成泥狀)。
先將前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加入水銀、硫磺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調製成膏狀。每次服用一湯匙,用荊芥薄荷湯化開後服用,在飯前服用,並且要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小兒在暑熱月份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症狀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辨別,用藥不可有誤。有因伏暑引起的嘔吐腹瀉,小便一定會不順暢,應該服用五苓散、香薷散。有因飲食積滯引起的嘔吐腹瀉,吐出來的東西和糞便都會有酸臭味,應該服用感應丸。這三種情況容易區分,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腹瀉多天,嘴唇發白、糞便顏色也發白,以及腹瀉量特別多的情況,是因為受寒而引起的,應該用之前提到的六神散,每次兩錢匕,加入附子末一錢匕,煎煮三四次服用,以防止產生抽搐等變症。如果肚子脹大,腹瀉物呈白色,這是疳瀉,應該服用官局六神丸。
腹瀉時不可急於用熱性藥物止瀉,如果用熱性藥物止瀉,可能會轉變成痢疾。凡是患上痢疾的,都是因為體內有積滯。紅痢是熱積,白痢是冷積,紅白相間的痢疾是冷熱不調的積滯。紅多白少是熱偏多而冷偏少,白多紅少是冷偏多而熱偏少。
治療紅痢、白痢的御米飲
罌粟殼(半兩)、人參(一分)、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切成小塊,用薑汁炒熟)、白茯苓(半兩)、乾薑(一分,炮製過)、烏梅(三個,連核一起用)、甘草(半兩,炙烤過)
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每次用五錢匕,加入一碗半水,三片生薑,一個紅棗,一同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溫服。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分次服用。如果紅痢症狀比較明顯,可以加入黑豆三十粒一同煎煮。
治療小兒嘔吐腹瀉剛好轉時應該服用的醒脾散
天南星(用沸水浸泡清洗七次)
以上一味藥材研磨成細末,一歲的小兒每次服用半錢匕,用七分盞河水,加入冬瓜子七粒,一同煎煮至剩下兩分,溫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