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適用方》~ 卷下 (1)
卷下 (1)
1. 張元輔方一宗七道
地黃圓
常服令人終身不患發背。
熟乾地黃(五兩),蓯蓉(酒浸),天門冬,石斛,當歸,防風,白茯苓,川芎(各三兩),遠志,黃耆,甘草(炙),芍藥(各二兩),人參,細辛,巴戟(各一兩)
白話文:
這是一個古代的中藥方劑,稱為“地黃圓”。據說經常服用此藥方,可以使人終生不患背部生瘡的疾病。藥方中包含了15種中藥材,例如熟乾地黃、蓯蓉、天門冬等等,每種藥材的使用量都有明確的規定。
注意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圓,荊芥湯下。
萬靈圓
治發背腫痛,托裡定疼。
羌活,薄荷葉(各三兩),川芎,玄參,地榆,麻黃(去節),防風,天麻,吳白芷,白殭蠶,牛蒡子(炒),蔓荊子,旋覆花,荊芥穗(各二兩),甘菊(三兩),何首烏(四兩),大川烏(生,四兩),甘草(四兩半,炙),蟬蛻(去足,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荊芥湯送服。此方名為萬靈圓,用於治療發背腫痛,能將毒素排出體外,止痛消腫。
上細末,煉蜜為圓彈子大,細嚼一彈,茶酒送下。
沒藥圓
治發背,活經絡,生肌肉。
大川烏(生),當歸,赤芍藥,蘇木(銼,炒),木鱉仁,五靈脂(炒),羌活,獨活,穿山甲(蛤粉炒脆,各二兩),沒藥,乳香(別研,各一兩)
上細末,酒煮麵糊為圓如梧桐子大,溫酒下三十圓。
涼血護肌膏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細嚼一丸,用茶或酒送服。
治療發背,活血通絡,促進肉芽生長。
生川烏,當歸,赤芍,蘇木(銼碎,炒製),木鱉仁,五靈脂(炒製),羌活,獨活,穿山甲(用蛤粉炒至酥脆,各二兩),沒藥,乳香(分別研磨,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煮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南星(生末,八兩),雄黃(一兩,別研),白礬(生末,四兩)
上細勻,用生地黃汁調塗四圍。
萬靈膏
用淨鐺一隻,下清油八兩,婦人油發一兩,炭火熬令焦盡,下側柏枝一兩,瀝青一兩,卷柏一兩,太平白芷一兩,當歸一兩,木鱉肉切片一兩,松枝香一兩,熬令紫,用楊柳枝不住手攪,焦即銼。
頭熬前藥紫色,以綿兩重濾去滓,再熬油滾,下白膠香一兩,次下沒藥一兩,次下乳香一兩,並逐旋半錢徐下,次下黃丹一兩,剪刀草末一兩,慢火熬為膏,滴成珠子就也,用新汲井水浸去火毒,先以蔥鹽湯洗瘡,次用軟帛火炙,攤上,不得留孔貼之。剪刀草乃田中野茨菰也。
白話文:
【萬靈膏】
材料如下:
- 南星(生末,8兩),
- 雄黃(1兩,單獨研磨),
- 白礬(生末,4兩)。
以上各項細致均勻混合,然後用生地黃汁調和塗抹在四周。
【萬靈膏配方與使用方法】
使用乾淨的鍋子,放入清油8兩、婦人油發1兩,用炭火慢熬至油完全焦黑,接著加入側柏枝1兩、瀝出的黑色液體1兩、卷柏1兩、太平白芷1兩、當歸1兩、木鱉肉切成片狀1兩、松枝香1兩,繼續熬煮至油色轉為紫紅色,過程中不斷用楊柳枝攪拌,直到油開始焦黑時,用剪刀刮除。
在前步驟的藥物變為紫色後,用雙層綿布過濾掉渣滓,再次將油加熱至滾沸,加入白膠香1兩,接著分別加入沒藥1兩、乳香1兩,每次加入時都需緩慢加入,最後加入黃丹1兩、剪刀草末1兩,用慢火慢慢熬煮成膏狀,待膏狀物凝固成珠狀即可完成。
完成後,將膏狀物浸泡於新汲的井水中,以去除其熱性。在使用前,應先以蔥鹽水清洗患處,接著使用軟布在火上烤熱,將膏狀物敷在患處,務必確保膏狀物緊密覆蓋患處,不可留下空隙。
剪刀草是指田間野生的茨菰。
羚羊角散
內消發背。
穿山甲(四兩,蛤粉炒脆),甘草(炙),當歸(各二兩)
上為細末,炮甘草根浸酒調下二錢。
瓜蔞散
內消惡肉,生好肉。
黃耆(四兩,銼),皂角刺(八兩紅者,拍碎,銼),甘草(六兩),牛膝(二兩),黃瓜蔞(十個,銼)
上用蜜一斤旋入鐺內,炒至紫色,見風吹脆為末,有滓再炒為末,酒調下二錢。
上方七道里張元輔用之如神,由此致富,然秘藏此方,人莫傳者。余少時目擊其事,後凡三十年始得之於章明叔,蓋其徒,云拙奄老人題。
白話文:
羚羊角散可以內消發背,由穿山甲、甘草、當歸研磨成細末,用浸酒的甘草根調和服用。瓜蔞散則可以內消惡肉,生長好肉,以黃耆、皂角刺、甘草、牛膝、瓜蔞混合,用蜜炒至紫色、脆裂,再研磨成粉末,酒調服用。據說此方是七道里張元輔所用,效果神奇,因此致富,但他秘而不宣,直到三十年後才從他的徒弟章明叔那裡流傳出來。
2. 李溫如方一宗六道
李溫如八行,家寶秘療發背藥方,不以傳人,其子秉彝客於新吳大姓羅氏,一日出謁,偶忘封鏁書篋,為諸生竊取其方錄之,秉彝歸,為之出涕。蓋其父子以此方救人之死甚多,深不欲傳也,其用藥次第如後。
初覺瘡發時先服通關散(門氏載此藥,治發背內潰及諸惡毒衝心嘔逆見信效方。)
綠豆末(二錢),乳香末(一錢)
上二味和勻,井花水調服,微利為妙。
次用藥試發瘡可治不可治
白礬(一兩),天南星(一兩)
白話文:
李溫如有一套八行的秘方,名為「家寶秘療發背藥方」,他不願傳給他人。他的兒子秉彝寄住在吳郡大姓羅家,一天外出拜訪,不小心忘記鎖上裝藥方的箱子,結果被讀書人偷走了配方。秉彝回來後,非常傷心落淚。因為他父子倆用這個藥方救活了許多病人,實在不願意讓它流傳出去。藥方使用步驟如下:
初期,瘡瘍剛發時,先服用通關散(門氏醫書記載此藥,治療發背內潰以及其他毒氣攻心、嘔吐不止的疾病,效果顯著。)
- 綠豆末(兩錢)
- 乳香末(一錢)
將以上兩種藥粉混合均勻,用井水調服,以略微通便為佳。
接下來使用藥物試驗瘡瘍是否可治
- 白礬(一兩)
- 天南星(一兩)
上為末,以冷水和勻,傅腫處,留出瘡口,仍以筆畫泥瘡暈,若藥力勝,則腫消皮皺,此為易治;若腫處皮急暈開,即難治。
次服赤小豆
上用赤小豆半升,不去皮,生為末,每用一兩匙,以冷水調下,連並服盡,如未退再服半升,取口鼻大便出血為度,服豆末時不可吃飯。
次服四味散
石上薜荔(二兩),地榆(一兩),甘草節(一兩),當歸(一兩)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治療腫脹的兩種方法,一種是外敷藥膏,另一種是內服藥物。
外敷藥膏
-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用冷水調和成糊狀塗抹在腫脹處,留出瘡口。
- 藥膏的功效強弱影響治療效果。如果藥效強,腫脹消退,皮膚會起皺,說明容易治癒;如果皮膚緊繃,藥圈裂開,說明治療困難。
內服藥物
- 第一種藥物是赤小豆,用法是生磨成粉末,用冷水調和服用。
- 服用赤小豆的標準是,直到口鼻或大便出血為止。
- 第二種藥物是四味散,由石上薜荔、地榆、甘草節、當歸組成。
上為末,溫酒調下三錢。
次服
膨脝葉(三斤),罔谷刺葉(一斤)
上二味旋採,勿令婦人、雞犬見,碓臼內舂爛,每用一碗許,以酒一盞浸,去滓溫服,仍以藥滓罨瘡。
次用斂瘡口生肌散
木香,檳榔,黃連(洗,去須)
上三味等分,淨器碾,羅為末,時以傅瘡,若瘡潰爛,傅了更以常用膏藥或云母膏貼定,聽膿水自出,若用此藥傅後瘡口未便斂,白及末、輕粉各少許勻傅,即有速效。
白話文:
取末藥溫酒調和服用三錢。
下次服用:
膨脝葉三斤,罔谷刺葉一斤。
以上兩種藥草,要旋即採摘,不可讓婦女、雞犬看見,用碓臼搗碎,每次取一碗左右,加入一盞酒浸泡,去渣溫服,再用藥渣敷於瘡口。
接著使用斂瘡口生肌散:
木香、檳榔、黃連(洗淨去鬚)
以上三味藥材等量,用乾淨器皿研磨,過篩成粉末,隨時敷於瘡口。如果瘡口潰爛,敷藥後再用常用膏藥或雲母膏貼好,讓膿水自然流出。若敷藥後瘡口尚未癒合,則用白及末和輕粉各少許混合均勻敷於瘡口,效果會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