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夔

《傳信適用方》~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治吐逆(反胃附)

止吐逆

半夏(十枚大者,洗),丁香(百粒),胡椒(百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末如棗核形,每服用棗一枚,去核內藥在內,濕紙裹煨熱,去紙細嚼,米飲下,不拘時候。

又方

丁香,木香,白朮,半夏,乾薑

上等分,為末,薑汁糊圓桐子大,每服三二十圓,米飲下,食前。

治因食冷物凝滯胃間、嘔吐不止丁香圓

大丁香(半兩),木香(三錢),胡椒(三錢),藿香(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三錢),肉桂(二錢)

上為末,蒸餅糊圓綠豆大,焙乾,時時干嚼下,不必飲湯水,水入則愈吐。如覺痿弱,更加附子隨意。(何仲顏傳。)

治反胃(洪子和傳)

川薑如錢切,麻油煎過,為末,用軟柿蘸服。

白話文:

【治療嘔吐】

使用半夏(選取十個大的,先清洗乾淨)、丁香(一百粒)、胡椒(一百粒)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加入薑汁製成像棗核一樣的丸狀,每次服用時,取一顆棗,去掉棗核,將藥丸放入棗內,再用濕紙包好,加熱至溫熱,然後去紙細嚼,用米湯送服,不限定服用時間。

【另一種方法】

使用丁香、木香、白朮、半夏、乾薑

以上材料等量,磨成粉末,加入薑汁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治療因食用冷食導致胃部凝滯,不停嘔吐的丁香丸】

使用大丁香(半兩)、木香(三錢)、胡椒(三錢)、藿香(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三錢)、肉桂(二錢)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蒸餅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狀,烘乾,隨時可以乾嚼服用,不需要飲水,喝水會導致更嚴重的嘔吐。如果感到虛弱,可酌情添加附子。(此方由何仲顏傳授。)

【治療反胃】(由洪子和傳授)

將川薑切成錢幣大小,用麻油煎炸後,磨成粉末,用軟柿蘸著服用。

2. 治泄瀉下痢

遇仙立效飲子

治諸般惡痢,或赤,或白,或膿血相雜,裡急後重,臍腹絞痛,或下五色,或如魚腦,日夜無度,或噤口不食,諸藥不效者,悉能療之,不問老幼虛弱產婦皆可服。(李兩府宅印施。)

御米殼(四兩,擇淨,炒黃秤),川當歸(四兩,去皮秤),甘草(二兩,炒),赤芍藥,酸石榴皮,地榆(各一兩)

上六味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小兒量大小加減,忌生冷油膩魚腥。

治痢如聖飲(嚴仲和傳)

雞心檳榔(半兩),大腹子(半兩),甘草(半兩,炙),地榆(半兩),陳橘皮(三錢,去白)

上為粗末,每半兩作一服,水一盞半,紫蘇莖舊者一二寸,煎至一盞,空心食前熱服,留滓再煎。如痢止,不必多服,屢試皆效。

\地榆散

治五色痢。裡急後重,痛不可忍者,並皆治之。

地榆(二兩,炒),御米殼(四兩,蜜炒),陳皮(一兩,浸洗,去白),藿香(一兩,洗,去土),黃連(一兩),甘草(一兩,炙),蒼朮(一兩,米泔水浸三日,炒)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並二服滓再煎作一服,共三服,無不取效。

御愛圓

治榮衛氣虛,風邪進襲臟腑之間。值腸胃虛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膿血,臍腹疼痛,心胸痞滿,裡急後重,煩滿渴逆,脅肋脹悶,腸內虛鳴,四肢倦乏,不進飲食,並宜服之。(黃鼎臣傳。)

御米殼(四兩,以蜜炒黃紫焦色),干蒸餅(切如骰子塊,以蜜炒焦色)

上為細末,煉蜜為圓如雞子黃大,每服一粒,水一盞,煎化為度,熱服,不拘時候。

肉豆蔻散

治赤白痢如神。

訶子(四個),木香(一錢),肉豆蔻(用麵煨香熱,去面,只用肉豆蔻)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日進三服。

草果飲

主腸胃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臟毒便血,悉治之。兼主脾胃。(南華主憎元椿傳。)

草果子,甘草,地榆,枳殼(去穰,麩炒)

上等分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半,煨姜一塊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肉豆蔻散

治赤白痢無藥可治者,其效如神。

肉豆蔻(切片,炒黃),罌粟殼(搗碎,用蜜拌勻,炒令黃黑),甘草(銼,炒黃黑色),乾生薑(切細,炒黃黑)

上等分為末,每服六錢。如赤多,加炙黃甘草一寸;若白多,加炒生薑一塊同煎。用水須二大盞,煎至一盞半,通口服,不計時候。兩服滓再煎作一服。

治大人小兒吐瀉

訶子(一兩),藿香(一兩),肉豆蔻(二兩)

上為末,蜜圓,隨大小,米飲化下。

木瓜萬補圓

治脾胃久虛,大腸積冷,下痢白膿;或腸滑不固,久服諸藥未效,服之神驗。產前產後皆可服,立效。(劉好古所處方,但季良傳。)

白話文:

[治療腹瀉、痢疾]

遇仙立效飲子

此方能治各種嚴重痢疾,不論是紅色、白色,還是膿血混合,伴隨裡急後重、肚臍腹部絞痛,甚至排出五色便,或如魚腦狀的糞便,一天腹瀉多次,或因腹瀉嚴重而無法進食,以及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都能夠治好。不論是年老體弱、孩童或產後虛弱的婦女,都可以服用。

配方:

  • 炒過的米殼(四兩,要挑選乾淨的,炒至黃色)
  • 川當歸(四兩,去皮)
  • 炒甘草(二兩)
  • 赤芍藥(一兩)
  • 酸石榴皮(一兩)
  • 地榆(一兩)

做法:將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三大錢,加入一碗半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在空腹時飯前溫服。孩童則根據年齡大小酌量減少藥量。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和魚腥食物。

治痢如聖飲

這個藥方據說是嚴仲和傳下來的。

配方:

  • 雞心檳榔(半兩)
  • 大腹子(半兩)
  • 炙甘草(半兩)
  • 地榆(半兩)
  • 陳皮(三錢,去白)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半兩,加入一碗半水和一兩寸長的紫蘇莖(用舊的更好),煎煮至一碗,在空腹時飯前熱服,第一次煎煮後的藥渣可以再煎一次。如果痢疾停止,就不需要再多服,這個方子屢次試驗都有效。

地榆散

此方能治療各種顏色的痢疾,包含裡急後重、疼痛難忍的狀況。

配方:

  • 炒地榆(二兩)
  • 蜜炒米殼(四兩)
  • 陳皮(一兩,浸泡洗淨,去白)
  • 藿香(一兩,洗淨,去除泥土)
  • 黃連(一兩)
  • 炙甘草(一兩)
  • 蒼朮(一兩,用米泔水浸泡三日後炒過)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二錢,加入一大碗水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後一次喝完。第一次煎煮後的藥渣可以再煎一次,總共服用三次,通常都能見效。

御愛圓

這個藥方能夠治療因氣虛導致的風邪侵入臟腑,當腸胃虛弱時,食物殘渣無法正常消化,導致排出紅白便或膿血便,伴隨肚臍腹部疼痛、胸悶、裡急後重、煩躁口渴、胸脅脹悶、腸鳴、四肢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據說是黃鼎臣傳下來的。

配方:

  • 蜜炒米殼(四兩,炒至黃紫焦色)
  • 蜜炒乾蒸餅(切成骰子大小,炒至焦色)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粒,加入一碗水煎煮至融化後熱服,服用時間不限。

肉豆蔻散

此方能有效治療紅、白痢疾。

配方:

  • 訶子(四個)
  • 木香(一錢)
  • 肉豆蔻(用麵包裹煨熱後,去除麵皮,只用肉豆蔻)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調服,在空腹時飯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草果飲

此方主要治療腸胃寒熱不調導致的紅、白痢疾,以及因體內潛伏熱邪引起的腹瀉、腸道毒素導致的便血等症狀,同時也有健脾胃的功效。這個藥方據說是南華主憎元椿傳下來的。

配方:

  • 草果子
  • 甘草
  • 地榆
  • 麩炒枳殼(去瓤)

做法: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碗半水和一塊拍碎的煨薑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服用,服用時間不限。

肉豆蔻散

此方能治療其他藥物無法治癒的紅、白痢疾,效果顯著。

配方:

  • 炒黃肉豆蔻(切片)
  • 蜜拌炒黃黑罌粟殼(搗碎)
  • 炒黃黑甘草(切碎)
  • 炒黃黑乾薑(切細)

做法: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六錢。若紅色痢疾嚴重,可加一寸長的炙甘草;若白色痢疾嚴重,可加一塊炒過的生薑一起煎煮。加入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半,一次喝完,服用時間不限。第一次煎煮後的藥渣可以再煎一次。

治療大人小孩的嘔吐腹瀉

配方:

  • 訶子(一兩)
  • 藿香(一兩)
  • 肉豆蔻(二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根據年齡調整,用米湯化開後服用。

木瓜萬補圓

此方能治療脾胃長期虛弱、大腸積寒導致的白膿痢疾,或因腸道滑脫不固導致的久病不癒,服用此方效果顯著。產前產後皆可服用,效果迅速。這個藥方據說是劉好古所創,但由但季良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