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夔

《傳信適用方》~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門資欽錄元立方一宗四道

壽州霍丘醫瘡人元立治瘡甚有聲,元符己卯,予侍先子,將漕江東舟次壽州,予因累月食雞卵數十枚,暴得咽喉腫塞及頸赤腫硬,下連心胸如鐵石,日夕號叫,喉中水米不通壅塞,將死,召醫者視之,云:此喉癰也,泛泛藥恐無益。因言:可招元立治之,必愈。先子夜遣介,兩日往還數百里,召立至,用藥數服得效,報之頗厚,立感激。

予自傅治發背方四首,皆累用有奇功,今錄於下。

治發背腦疽一切惡瘡,當先用托裡藥,使毒氣皆出。一醉膏(凡初覺發背癰疽等,即多服用大黃、甘草等藥,極疏轉以行道毒氣,次用此藥。)

大甘草(半兩,為粗末),沒藥(一分,研),瓜蔞(一個大者,去皮)

上三物用無灰酒三升煮至一升,放溫,頓服之。如一服不盡,分三兩服,連服盡。

次用收暈白玉膏(切忌用冷藥外貼,必逼毒氣入內殺人。)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研),川椒(四十九粒,去目為末),清芝麻油(一兩),酒臘(半兩白者)

上同熬至紫黑,新綿濾過,用無灰薄紙看瘡大小剪作梳樣,攤藥在上,於瘡暈盡處向兩邊圍繞貼之,候暈漸收近里,即別煎差小者再攤藥圍貼暈,又收,即又再移近里貼,仍頻換,候暈已收見瘡根腳或瘡口,即用此方。(專貼大惡瘡,毒氣方盛,不可以藥當上貼,恐趕散毒氣、瘡益大。此藥能收暈見瘡,其法大妙。)

暈收見瘡,次用檳榔散

雞心檳榔(半兩),川黃連(去須,半兩),川山甲(大者十片,燒灰存性)

上同為細末,先用好臘茶清掃過瘡,厚傅瘡上,日三五次,以膿出為知。(如見瘡口後,用此藥數次了,可更用乳香膏。)

膿已出用生肌散

黃狗腦蓋骨(二兩,燒灰存性。此極難得,須預收),膩粉(一錢),桑白皮末(一兩)

上同為細末,用生油調塗瘡上。

以上四方是一宗。元立自云,少年時初得此方,救十餘人後,忽自病背瘡,自信其藥,乃以此四藥自治,得愈。袒背示予,瘢痕猶盈尺也。予在汝州時,梁縣吏人侯昱孝母病背瘡,予用此治之愈。

白話文:

內容如下:

壽州霍丘有一位醫治瘡疾非常有名的醫生叫做元立,他在治療瘡疾方面頗有聲譽。元符己卯年,我陪著父親前往江東,途中經過壽州。由於連續幾個月食用了大量雞蛋,我突然咽喉腫痛,頸部紅腫僵硬,一直延伸到心胸部位,感覺像被鐵石堵住一樣,日夜疼痛難忍,連飲食都無法下嚥,生命垂危。請來的醫生診斷為喉癰,說一般的藥物可能無濟於事。於是建議尋找元立來治療,說他一定能治好。父親當晚就派人,兩天內往返數百里,終於把元立請來。他用幾劑藥就讓我病情有了好轉,我們給他的報酬十分豐厚,他非常感動。

我從元立那裡學到了四個治療背瘡的祕方,多次使用後發現效果奇佳,現將其記錄下來。

第一個方子是用於治療背瘡、腦疽等一切惡性瘡疾的,主要目的是讓毒氣完全排出。這是一個名為"一醉膏"的藥方。一旦感到背瘡、癰疽等症狀,應立即服用大黃、甘草等藥物,以排毒,然後再使用此藥。

第二個方子是"收暈白玉膏",主要用於防止毒氣擴散。這個方子強調不能用冷藥外敷,因為這會將毒氣逼入體內,造成更大的危險。

第三個方子是"檳榔散",在暈圈收縮露出瘡面後使用。

最後一個方子是"生肌散",在膿液已經排出後使用,可以幫助新生肌膚。

這四個方子是同一療法的一部分。元立自己曾透露,他年輕時初次得到這些方子,救助了十多個人後,自己也患上了背瘡,他堅信自己的藥方,便用這四種藥物自療,最終痊癒。他展示給我看的疤痕還有一尺多長。我在汝州時,曾用這四種藥物治療了梁縣的一位官員侯昱的母親,她患有背瘡,最終也痊癒了。

2. 泰山石刻一宗七道

專治發背方,神妙不可具言

上初覺或做瘡,用牛皮膠熬令稀稠得所,如藥花,攤在毛頭紙上,於初覺處或有做瘡處貼;次用軟布帕子二條,於釅米醋內煮令熱,漉出,互相於膠紙上乘熱蒸熨,不可令布帕冷,(布帕二條不可都齊漉出,常留一條在醋內煮,候蒸熨得一條冷,卻於醋內取熱布蒸熨,冷布卻入醋內煮,庶幾常得熱布替換,熨蒸即易見效。

)若瘡癢時,乃是藥攻其病,須忍癢不住蒸熨,直候膿出將盡,即濃煎貫眾湯,候溫,洗去膠紙,次日復看,瘡中尚有膿出,即是未效,卻再如前,將膠紙鋪於瘡上,用熱醋布依舊蒸熨,追令膿盡,然後卻用貫眾煎湯,如前洗去膠紙,次日後依前更看,若尚有膿,又如前法蒸熨,雖連數日蒸熨不妨,但要瘡中膿盡,瘡成干掩為度,然後用生肌紅玉散摻在瘡上,即以萬金膏貼,(每日一上或兩上。)

專治諸般惡瘡萬金膏

黃連,黃柏,黃芩,白及,白蘞,龍骨,當歸,厚朴,川芎,沒藥,槐枝,柳枝,鱉甲,苦參,香白芷,木鱉子,草烏頭,豬牙皂角,烏賊魚骨(已上各一分),乳香(一錢),黃丹(一兩半),清麻油(四兩,冬月用半斤)

上件藥除下黃丹,將諸藥油內慢火煎得油色紫赤,濾去藥材不用,入黃丹在油內,(先用黃丹一半在油內,)不住手攪,煎得色似黑,更入一半黃丹,不住手攪,只是用慢火熬得紫色,滴在水上不散,捻不黏手,然後更入黃丹少許,再熬,如捻著硬時,卻更入油少許,但不黏手,是成也。如常膏藥攤在紙花上,看瘡大小敷貼。

治熱毒腫硬難消者瘡腫白鶴散

寒水石(軟者二兩。燒不爆散者乃是寒水石,燒爆裂、散者即是石膏,不可用)

上用炭火燒寒水石通赤,細研,冷水調少許在瘡高處,後用萬金膏貼,每日一上,用此藥後便軟作瘡頭兒,更用七聖散掃膏藥周迴腫處,藥干即更掃。

回瘡化惡肉止痛生肌麝香散

寒水石(三兩,用炭火燒通赤,入膩粉半錢、麝香一字同研)

上如瘡口內有紫惡肉時,更乾摻少許在惡肉處,後用萬金膏貼,每日一上(如瘡內膿多,每日兩上。),

治疳瘡發背麝香圓

麝香(半錢),輕粉(半錢),定粉(半錢),粉霜(一字半),巴豆(三個大好者,去皮,研),白丁香(四十二個,揀直者)

上先研粉霜、麝香,且裹起,令研巴豆細,卻合諸藥更同研,極細為度。如疳瘡深有眼子,用水和作挺子,任在瘡口內,後用萬金膏貼,每日一上,如膿多兩上,如患惡瘡發背、魚眼丁瘡,有紫惡肉,只做散子干散在惡肉上,後用萬金膏貼,每日一上或再上,且少摻藥,如不痛,更加此藥。

生肌止痛合瘡口生好肉時用此紅玉散

寒水石(二兩,炭火燒通赤,候冷即細研),黃丹(半兩)

上二味同研細,乾摻在瘡內,後用萬金膏貼,每日一上或兩上。

消熱毒赤腫疼痛不可忍七聖散

黃芩(一兩,去黑皮並心),大黃(一分),白滑石(四兩)

上為末,用冷水調,掃腫赤疼處,如干即更掃。

上瘡藥方一宗,士大夫家多有之,括蒼何氏始編刻於經驗方。或云,此方舊有以刻之太山石壁者。

白話文:

【泰山石刻一宗七道】

專門治療背部發炎的祕方,其效果神妙難以言喻。

剛開始感到不適或是長了瘡,先將牛皮膠熬煮至適當的濃稠度,像藥膏一樣,塗抹在吸水性強的紙上,貼在剛感覺到不適或是已經長瘡的地方。接著,取兩條柔軟的布巾,在濃稠的米醋裡加熱,取出後趁熱在牛皮膠紙上蒸熨,確保布巾不要變冷。(兩條布巾不要同時浸醋,應輪流使用,一條冷了再換另一條,如此可確保持續有熱布可供替換,這樣蒸熨效果更佳。)

如果瘡癢,這是藥物正在對抗病竈,必須忍住癢感持續蒸熨,直到膿液幾乎排盡。這時,濃煎「貫眾」草藥湯,待溫度適宜時,洗掉牛皮膠紙。第二天再檢查,如果瘡口仍有膿液流出,表示尚未痊癒,需重複之前的步驟,將牛皮膠紙覆蓋在瘡上,再次用熱醋布蒸熨,直至膿液完全排出。然後再用「貫眾」煎湯清洗,去除牛皮膠紙。隔天再次檢查,若仍有膿液,則重複上述步驟,即使連續數日進行蒸熨也無妨,只要膿液排盡,瘡口幹燥封閉即可。最後,將「生肌紅玉散」撒在瘡上,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或兩次。

專門治療各種嚴重瘡口的「萬金膏」

配方包括:黃連、黃柏、黃芩、白及、白芷、龍骨、當歸、厚朴、川芎、沒藥、槐枝、柳枝、鱉甲、苦參、香白芷、木鱉子、草烏頭、豬牙皁角、烏賊魚骨(以上各一分)、乳香(一錢)、黃丹(一兩半)、清麻油(四兩,冬季可用半斤)。

除了黃丹,將其他藥材以慢火在油中煎至油色呈紫紅,過濾掉藥材渣滓。將黃丹加入油中,先加入一半的黃丹,不斷攪拌,煎至顏色變黑,再加入另一半黃丹,持續攪拌,用慢火熬至呈現紫色,滴入水中不散開,且搓揉不沾手,再加入少量黃丹,持續熬煮,如搓揉時感到堅硬,可再加入少許油,只要不沾手即完成。像一般藥膏一樣,塗抹在紙上,視瘡口大小貼敷。

針對熱毒導致的腫塊難以消退的「瘡腫白鶴散」

主要成分為寒水石(軟質兩兩,燒烤不散的纔是寒水石,燒烤後會爆裂散開的是石膏,不能使用)。

將寒水石用炭火燒至通紅,細磨成粉,用冷水調勻少許,塗在腫塊最高處,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使用此藥後,腫塊會軟化形成瘡頭,再用「七聖散」塗抹在膏藥周圍的腫脹部位,藥乾後再次塗抹。

能促進瘡口癒合,消除壞死組織,緩解疼痛的「麝香散」

寒水石(三兩,用炭火燒至通紅,加入膩粉半錢、麝香一字一同研磨)。

當瘡口內有紫黑色的壞死組織時,可在該處撒些許藥粉,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若膿液較多,可每日兩次)。

針對潰瘍、背部發炎的「麝香丸」

配方包括:麝香(半錢)、輕粉(半錢)、定粉(半錢)、粉霜(一字半)、巴豆(三大顆,去皮,研磨)、白丁香(四十二粒,挑選直的)。

先研磨粉霜、麝香,包裹起來,再研磨巴豆至細,再與其他藥材混合研磨至極細。對於潰瘍深處有洞的,用水和成條狀,置於瘡口內,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若膿液多則兩次。對於惡性瘡、背部發炎、魚眼、丁瘡,有紫黑色的壞死組織,可將藥粉撒在該處,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或兩次,先少量撒藥,若無疼痛感再增加藥量。

促進肉芽生長,緩解疼痛,適用於瘡口癒合期的「紅玉散」

寒水石(二兩,用炭火燒至通紅,冷卻後細磨)、黃丹(半兩)。

兩種藥材混合研磨細,撒在瘡口內,再用「萬金膏」貼上,每日一次或兩次。

用於消退熱毒、紅腫疼痛難忍的「七聖散」

黃芩(一兩,去黑皮及中心)、大黃(一分)、白滑石(四兩)。

將藥材研磨成末,用冷水調勻,塗抹在紅腫疼痛處,乾後再塗。

這些治療瘡口的藥方,許多有學問的家庭都有收藏,由括蒼何氏首先編纂刻印在經驗方中。有人說,這些藥方過去曾刻在泰山的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