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信適用方》~ 卷下 (5)
卷下 (5)
1. 周子明提點傳一宗八道
木香,麝香,乳香,沉香,藿香,連翹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服無時,瘡四邊以金箔先用,津液次點之也。
乳香膏
治諸惡瘡丹腫,能收瘡根聚膿止痛。
沒藥(一分,細研),通明乳香(一分,水外浸,乳缽細研),真麝香(半錢,別研),膩粉(一分),黃蠟(二錢),蓖麻子(一兩)
上六件同研極勻,為膏,用無灰薄紙攤藥貼上,留眼子出膿,日三四次換。(本在元立一宗方後。)
化毒排膿內補十味散
治一切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不犯刀仗,服藥後疼痛頓減,此其常試之效也。如奶癰腸癰及其它腫毒,皆嘗治愈。此方歙縣丞胡權得之於異人,徽州有石刻及洪景《盧夷堅志》所載甚詳,茲不復錄。
人參(去蘆),當歸(酒浸),芎藭,防風,厚朴(制),桔梗,白芷,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炒),黃耆(蜜浸。一方加黃瓜蔞一兩,去皮秤)
上十味選藥貴精,皆取淨,曬焙極燥方秤,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余各一兩,為細末,每服自三錢加至六錢,熱酒調下,日夜連進數服,以多為妙,至瘡口合更服為佳,所以補前損絕後患也。不能飲者,間以木香湯調服,但不若酒力之勝耳。
治發背,已發未結成,已結成未潰
用牛皮膠二兩、酒二升、生甘草一寸同煮,候牛皮膠溶化,放溫,令病者徐徐飲盡,如未結成即消,已結成則易潰也,已潰則易差,如未效,再用必效。
治發背癰疽一切毒瘡
臘月干桑葉。
上不拘多少,碾為細末,以新汲水調塗瘡上,如瘡有膿血,即乾摻用之,如瘡在腳膝間,傅藥了,用帛子裹之,神效不可具言。
撮軟癤
覆盆子葉(微炒,油調,紙花貼)
又方,五倍子(炒,油調,如上用。)
白話文:
周子明提點傳一宗八道
粉末外敷藥
將木香、麝香、乳香、沉香、藿香、連翹,都選用上等品質,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放溫後隨時服用。瘡的四周先用金箔敷上,再用藥液點在上面。
乳香膏
此藥膏可治療各種惡性瘡腫,能收斂瘡根、聚集膿液、止痛。
將沒藥(一分,研磨細末)、通明乳香(一分,用水浸泡後,在乳缽中研磨細末)、真麝香(半錢,另外研磨)、膩粉(一分)、黃蠟(二錢)、蓖麻子(一兩),以上六種藥材一起研磨均勻,製成藥膏。用無灰薄紙攤開藥膏,貼在患處,留一個小孔讓膿液流出,每天更換三四次。(此方出自元朝的某個醫方之後。)
化毒排膿內補十味散
此藥散可治療各種癰、疽、瘡、癤等,未形成的能加速消散,已形成的能加速潰破,使膿液自然排出,不需要動刀。服藥後疼痛會立刻減輕,這是多次驗證有效的。像是乳癰、腸癰以及其他腫毒,都曾用此方治癒。此方是歙縣縣丞胡權從一位奇人那裡得到的,徽州有石碑記載,洪景的《盧夷堅志》也有詳細描述,這裡不再重複記錄。
將人參(去除蘆頭)、當歸(用酒浸泡)、川芎、防風、厚朴(炮製過)、桔梗、白芷、桂枝(去除粗皮,不見火)、甘草(炒過)、黃耆(用蜂蜜浸泡,另有一種加黃瓜蔞一兩,去皮稱重)。以上十味藥材,選用時要精挑細選,都取乾淨的,曬乾或烘乾到極乾後再稱重。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其餘各一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到六錢,用熱酒調服,早晚連續服用多次,服用的次數越多越好,直到瘡口癒合再繼續服用,目的是為了彌補身體的損傷,杜絕後患。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木香湯調服,但效果不如酒力好。
治療發背,不論是已發未結成,還是已結成未潰破
用牛皮膠二兩、酒二升、生甘草一寸一起煮,等到牛皮膠融化,放溫後,讓病人慢慢喝完,如果還沒結成膿包就會消散,如果已經結成膿包則會容易潰破,已經潰破則容易痊癒。如果沒效果,再用一次必定有效。
治療發背、癰疽及一切毒瘡
用臘月採摘的乾燥桑葉,不拘多少,研磨成細末,用新汲取的水調和後塗在瘡上。如果瘡有膿血,就直接將藥粉撒在上面。如果瘡在腳或膝蓋處,敷藥後用布包裹起來,效果極佳,無法用言語形容。
消除軟癤
用覆盆子葉(稍微炒過,用油調和,貼上紙花)。另有一方,用五倍子(炒過,用油調和,用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