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夔

《傳信適用方》~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治脾胃(積聚附)

上用甜水一斗,同藥入銀鍋內熬,不住手攪,勿令著底,置密器中收,不得走氣,候水盡取出,慢火炒令乾,不得有焦氣,選勤謹者一人專一掌之,去甘草、茴香不用,只收貯青皮。如傷生冷及果實蔬菜之類,即嚼數片,氣通即無恙,常服一兩片極佳。以其尤宜老人,邢和璞所以名萬年草,斯立又以延年草目之也。

治膨脹、飲食不消、至晚不欲飲食(洪子和傳)

用橘皮煎圓三十圓、感應圓七圓煎紫蘇橘皮湯下。

厚朴煎圓

孫兆嘗云:補腎不如補脾,脾胃氣壯則能飲食,飲食既進能主榮衛,榮衛既旺滋養骨髓、保精益血,是以《素問》云:精不足,補之以味;形不足,補之以氣。具方於後。

梓州厚朴(半斤,去皮了秤,銼作大指面大。)卻用生薑半斤,同水五升於銀器內煮,水盡卻去生薑不用,將厚朴焙乾。

川薑四兩(銼作指面大,用甘草四兩槌碎,用水一斗銀器內煮,水盡去甘草,焙乾川薑),舶上茴香(二兩,炒),附子二兩(炮製,去皮尖臍),川椒(一兩,去子炒,用瓦出汗)

上件厚朴等為細末,煮棗肉為劑(如棗肉不和,卻用面清糊少許,),入臼內杵千百下,圓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圓,空心米湯下。此藥溫中降氣,化痰進食,極有遠效。

大丁香煮散

治脾臟伏冷,胃脘受寒,胸膈痞悶,心腹刺痛,痰逆噁心,寒嗽中滿,臟腑虛滑,飲食減少,番胃吐逆,四肢逆冷,但是沉寒痼冷,無問舊新,功效不可具述。

丁香,黑附子(炮,去皮臍秤),乾薑(炮),良薑(銼),益智子(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甘草(炙。已上八味修事了,各一兩),胡椒(半兩)

上搗為細末,不羅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鹽一捻,同煎七分,食前空心服,滓再用水煎,日三兩服,病退即止。

聚香羊肉圓

治脾元久虛,胸膈噎塞,嘔逆噁心,痰逆,腹肚疼痛,臟腑泄瀉,兩脅脹悶,腹內虛鳴,飲食不進,面無顏色,漸成虛羸,精神不爽,四肢乏力,口苦舌乾。老人久不思食,尤宜服之。南雄韋守能幹傳。

木香(濕紙裹,微炮,銼碎,半兩),丁香(去梗,半兩,不見火),白豆蔻(去殼,半兩),紅豆(炒,半兩),肉豆蔻(濕紙裹炮,銼碎,半兩),胡椒(炒,半兩),附子(炮裂,沸湯泡,去臍,銼,半兩),蓽茇(炒,半兩),乾薑(銼,炒,洗淨,半兩),訶子肉(炮,去核,半兩),高良薑(去蘆,銼碎,洗,焙,半兩),陳皮(湯泡,去白,焙乾,半兩),草果子(去殼並皮,半兩),厚朴(去粗皮,以生薑杵碎,半兩,並厚朴半兩淹一宿,炒令色黃),肉蓯蓉(酒浸一宿,微炙,切片,一兩),鹿茸(去皮毛,劈片,酥炙令紫黃色,洗淨,一兩),縮砂仁(三兩),精羊肉(去筋膜,淨取二斤,成片薄批,鹽、酒、蔥各少許,淹兩時辰,沸湯綽過,取出壓干,研如松脯,焙乾入)

白話文:

治脾胃(積聚附)

取一斗甜水,放入銀鍋,與藥材一同熬煮,過程中不停攪拌,避免燒焦鍋底。將熬好的藥液放入密封容器中保存,不可讓空氣進入。等到水分完全蒸發後,取出藥材用小火炒乾,注意不能炒焦。選一位做事勤勞謹慎的人專門負責處理。藥材中去除甘草和茴香,只留下青皮。如果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水果蔬菜等導致不適,嚼幾片青皮,氣順了就會沒事。平時常服一兩片,效果極佳,尤其適合老年人。邢和璞因此將它命名為「萬年草」,斯立則稱之為「延年草」。

治腹脹、消化不良、晚上不想吃飯(洪子和傳)

用橘皮煎成三十個圓形小藥丸,再用感應圓七個,以紫蘇橘皮湯送服。

厚朴煎圓

孫兆曾經說過:補腎不如補脾,脾胃功能強健,才能好好吃飯;能夠好好吃飯,身體的營養才能充足;營養充足,骨髓才能得到滋養,精血也才能充足。所以《素問》中說:「精不足,要用味道甘美的食物來補;形體虛弱,要用補氣的方式來補。」具體配方如下:

梓州厚朴(半斤,去皮後秤重,切成大拇指面大小的塊狀),用生薑半斤,加水五升在銀器中煮,等到水煮乾後,去除生薑不用,將厚朴焙乾。

川薑(四兩,切成指面大小的塊狀),用甘草(四兩,搗碎),加水一斗在銀器中煮,水煮乾後去除甘草,焙乾川薑。再加入舶上茴香(二兩,炒過)、附子(二兩,炮製過,去除皮尖臍)、川椒(一兩,去除籽後炒過,用瓦片炒到出汗)。

將以上厚朴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棗肉做成藥丸(如果棗肉無法成型,可用少許麵糊代替),在臼中搗杵數百下,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用米湯送服。這藥丸能溫暖中焦、降逆氣、化痰、促進食慾,效果很好。

大丁香煮散

治療脾臟受寒、胃脘受寒引起的胸悶、心腹刺痛、痰逆噁心、寒嗽、腹脹、臟腑虛弱、食慾不振、胃反吐逆、四肢冰冷。凡是沉寒痼冷的病症,無論新舊,都有很好的療效,無法一一列舉。

丁香、黑附子(炮製過,去皮臍後秤重)、乾薑(炮製過)、良薑(切碎)、益智子(去皮)、青皮(去白色部分)、陳皮(去白色部分)、甘草(炙過,以上八味藥材處理後各一兩),胡椒(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成細末,不用過篩,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鹽少許,一同煎煮至七分。飯前空腹服用,藥渣可再用水煎煮,一天服用三次。等病好轉即可停止服藥。

聚香羊肉圓

治療脾氣長期虛弱引起的胸悶、噁心嘔吐、痰逆、腹痛、腹瀉、兩脅脹悶、腹內鳴響、食慾不振、面色蒼白、逐漸消瘦、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口苦舌乾等症狀。尤其適合老年人因久病不思飲食的情況。此方為南雄韋守所傳。

木香(用濕紙包裹,略微炮製後切碎,半兩)、丁香(去除梗,半兩,不需見火)、白豆蔻(去殼,半兩)、紅豆(炒過,半兩)、肉豆蔻(用濕紙包裹後炮製,切碎,半兩)、胡椒(炒過,半兩)、附子(炮製至裂開,用沸水浸泡,去除臍部後切碎,半兩)、蓽茇(炒過,半兩)、乾薑(切碎、炒過、洗淨,半兩)、訶子肉(炮製後去核,半兩)、高良薑(去除蘆頭後切碎、洗淨、焙乾,半兩)、陳皮(用湯浸泡,去白色部分後焙乾,半兩)、草果子(去除殼和皮,半兩)、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搗碎後與厚朴一同浸泡一晚,炒至顏色變黃,半兩)、肉蓯蓉(用酒浸泡一晚,稍微炙烤後切片,一兩)、鹿茸(去除皮毛,切片,用酥油炙烤至紫黃色,洗淨,一兩)、縮砂仁(三兩),精羊肉(去除筋膜,取二斤,切成薄片,用鹽、酒、蔥少量醃製兩個時辰,用沸水焯過,取出壓乾,研磨成鬆脯狀,焙乾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