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多痰

現代醫學認為,痰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液體,含有灰塵、病原體等物質,作為黏膜保護和清除異物的防線。
一般痰的量少並會被吞下,若遇刺激或病理狀態,黏膜會大量分泌黏液,引起「痰多」現象。
造成多痰的原因很多,常見原因包括急性或慢性呼吸道感染(感冒、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囊腫性纖維化等。
環境或過敏刺激,例如空氣污染、粉塵、過敏原導致黏膜充血、水腫、黏液增多,也會造成痰多。
現代醫學治療痰多,主要是運用祛痰藥,配合多喝水、霧化生理鹽水,依病原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等等。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有些人經常會出現多痰現象,並沒有受到任何感染,這可以從經絡臟腑的角度來理解。
從中醫的觀點看多痰
一個人感到痰很多,這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常見症狀,古今不少醫家與典籍皆有深入探討。
古人認為,體內凡屬水液停滯之證,無論停於腸間、胸部、脅肋或四肢,皆可統稱為「痰」或「痰飲」。
這些痰液多由肺系臟腑所生,古籍如《金匱要略》曾記載其各種表現形式,稱之為「涎」、「沫」、「唾」、「濁」等。
一般來說,較為清稀者稱為「涎」或「沫」,質地較黏稠的則稱為「唾」或「濁」。這些物質的產生,主要是因水濕不能正常代謝,積聚於肺,最終形成痰液。
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鑒》中,將這些「涎沫」、「唾濁」統稱為「痰」或「痰飲」,並進一步細分為:清稀者稱為「飲」,黏稠者稱為「痰」。
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痰多」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辨證體系入手,例如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並結合現代的經絡數據進行觀察與分析,以下將分別加以說明:
1.從脾虛痰多現象
在傳統中醫的觀點裡,痰的產生多半是因為肺臟、脾臟與腎臟出了問題,同時也和肝臟、三焦(調節水液和氣機的通道)有密切關聯。
傳統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意思是體內的痰,多數是因為中醫的脾臟功能不好引起的。
黃帝內經提到足太陰脾經路線,「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與咽喉密切相關。
脾臟在中醫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負責把吃進去的食物和水分轉化成身體可以吸收和利用的能量與水分。

如果你經常吃太多生冷或油膩的食物,或是思慮過多、過度勞累,脾的功能就會變差,導致身體無法好好處理水分,水分就會滯留在體內,變成濕氣,再進一步凝結成痰。
所以脾虛的人,痰通常比較多,而且顏色偏白,容易咳出,有時還會黏稠。此外還常常伴隨其他症狀,例如食慾不好、腹部脹氣、大便軟爛、身體沉重沒力氣、舌頭顏色淡且腫,有牙齒印,舌苔白而黏膩。
脾胃所產生的痰,通常會結合「三焦」概念,這是水液運行的通道。三焦氣化不利,水道不通,則水濕內停,聚而成痰。
這種痰飲,可停留於三焦的任何部位(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引起相應症狀。
2.肺虛痰多現象
傳統中醫認為「肺為貯痰之器」,也就是說痰大多會停留在肺裡,並且透過肺部的症狀表現出來。
肺有「宣發肅降」的功能,意思是幫助把氣和水分往外散、往下送,讓身體內的水分循環順暢,這叫做「通調水道」。
黃帝內經提到手太陰肺經路線,「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上循喉嚨...」與咽喉相關。
如果身體受到外來的病氣影響,比如風寒、風熱、乾燥之氣,或是因為內在失調(例如脾虛導致痰往上跑到肺部),肺的功能就會失常,無法順利把水分調節好,水分就積在肺裡變成痰。

另一種情況是肺氣本身就不足,肺的力量不夠,沒辦法推動水分正常流動,也會讓痰液留在體內。
當痰聚在肺裡,就容易引起像是咳嗽、喘氣、胸口悶悶的這些症狀。而痰的顏色和質地,會隨著病因不同而有差異。
如果痰是白色而稀薄的,通常是因為寒氣引起的。如果痰是黃色而黏稠的,則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熱。
3.腎虛痰多現象
在傳統中醫的觀念裡,認為「腎為生痰之本」,特別是那種偏寒性、清淡、水狀的痰。腎陽虛弱(體內陽氣不足),是體內產生寒痰、水飲的深層原因。
中醫的腎臟負責調控身體的水分,腎陽(命門之火)除了溫暖全身,還能幫助脾臟發揮功能,把水分轉化、排出。
黃帝內經提到足少陰腎經路線,「...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與咽喉相關。

如果腎陽不足,也會連帶出現脾陽不足,結合上面脾虛的內容,就會一起出現多痰,久了就形成寒痰或水飲。
腎陽虛導致的痰,通常痰很稀,像水一樣,或是有氣泡,量也不少;遇到天氣寒冷或吃寒涼的東西會加重;常伴隨手腳冰冷、怕冷、腰膝無力、夜間常常起來小便;舌頭顏色淡、表面滑,有一層白白濕濕的舌苔。
4.肝鬱化火與痰多現象
傳統中醫認為,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氣在身體裡順暢流通(疏通氣機)。
如果一個人長期情緒不穩、常常憋悶、生氣或壓力大,就會讓肝氣鬱結,也就是氣卡住了,流動不順,進而影響到體內水分(津液)的輸送,容易讓濕氣積聚,形成痰。這種情況就是「氣不通、水就停,水停久了變痰」。
黃帝內經提到足厥陰肝經路線,「...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與咽喉相關。

如果肝氣鬱結太久,還可能轉化成「肝火」,造成內火旺盛。這種火會把體內的水分煉成濃濁的痰,稱為「痰熱」。
所以肝氣鬱結和肝火都可能導致痰的產生,甚至讓原本的痰更加難處理。這類痰通常很黏、不容易咳出,甚至會結成痰塊;痰的多寡可能會隨著情緒波動而變化(例如生氣時痰多)。
此外,會常伴隨兩肋(肋骨兩側)脹痛、心情煩躁、容易發怒;嘴裡有苦味;舌頭顏色偏紅,舌苔黃膩(顯示有熱和濕氣)。
因此,肝氣不順或肝火旺,不只是產生痰的原因,也常讓痰的問題更複雜,比如可能出現「氣鬱痰阻」或「痰火擾亂心神、侵犯肺部」等情況。
5.綜合臟腑的經絡現象
中醫給人的印象常常較為抽象,但如果能透過數據與圖形化方式,來驗證傳統中醫的理論,那會是一件完美的事。
依照上述的臟腑分析,我們可以推測:若人體內有痰,經絡上可能會出現以下變化:肝經實證(肝火旺)、脾經與腎經虛證(脾虛、腎虛)、肺經虛證,以及三焦經異常。
如果再結合「雲端中醫」從大量數據中發現的能量連動現象,推斷多痰的經絡組合應該是:肝經+胃經為實證;脾經+膀胱經+腎經虛證;三焦經+大腸經虛證;肺經+心包經+心經也表現虛證。
從數據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推理是合理的。實際分析雲端中醫上千筆「多痰」個案的經絡數據後發現,有超過 60% 呈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化熱極致型態」,這與前述的推理高度一致。

因此,如果你幫一個人進行經絡檢測,且出現這種「鐵三角經絡化熱極致型態」,那麼只要對他說「你體內痰多」,被驗證為準確的機率非常高,幾乎可以像「神算」一樣準確。
所以,若想預防體內產生過多的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善這種特定的經絡異常狀態。當然,造成多痰的經絡型態不只這一種,但本文聚焦討論最常見的情形。
既然已找出多痰的根本原因,只要透過經絡療法,或運用中藥來調理這些失衡的經絡。
根據痰的性質配伍化痰藥,中醫提出相對應的中藥,只要適合運用,就能有效改善痰多的問題。列之如下:
- 溫化寒痰(半夏、陳皮、白芥子)
- 清化熱痰(貝母、瓜蔞、竹茹)
- 潤燥化痰(沙參、麥冬、川貝)
- 熄風化痰(天麻、僵蠶、膽南星)
- 理氣化痰(枳實、厚朴、香附)
然而,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最根本的治本之道,是改善整體的「經絡體質」,才能真正解決痰多的體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