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朮甘湯

Ling Gui Zhu G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甘草湯,茯苓白朮湯,茯苓桂朮甘草湯,苓桂湯,桂苓朮甘草湯,桂苓朮甘湯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腎經 15%
胃經 11%
膀胱經 6%
肝經 6%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滑脈,弦脈,沉脈,緊脈

舌象舌苔灰黑,舌苔淡薄白

疼痛胸悶胸痛,肩背交接處肩痛,全身酸痛,上腹胃脘痛,頭痛,心絞痛,腳外側痛,耳朵痛,腳五趾痛,腳三趾痛,腳二趾痛,腳底外側痛

症狀心悸,流鼻涕,眼皮水腫,腹中有鳴叫聲,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氣喘,咳嗽,胃腸脹氣,乾嘔,排尿困難,鼻塞,胸部發冷,胸悶脹,耳鳴

現代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炎,心臟病,阿茲海默症,胸部發冷,腎炎,心包炎,胃下垂,神經衰弱症,支氣管炎,胃潰瘍,冠狀動脈疾病,中耳炎,鼻竇炎,結膜炎

方劑組成解釋

苓桂朮甘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化氣: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通陽氣,散寒止痛。本方主治脾陽虛寒,水濕內停,症見四肢不溫,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小便不利等。桂枝溫陽化氣,促進脾陽運化水濕,有助於改善上述症狀。

二、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溫通經絡的作用。本方中桂枝配合茯苓、白朮、甘草等藥物,共同起到調和脾胃,溫補氣血,利水消腫的功效。桂枝的加入,能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治療疾病。

苓桂朮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苓桂朮甘湯中,桂枝辛溫、茯苓甘淡、白朮甘溫,甘草的加入可以調和各藥材的燥烈之性,使其藥性平和,不致於過於燥熱或寒涼。
  2. 補脾益氣: 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苓桂朮甘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甘草的加入可以補益脾氣,增強水液代謝,促進病症的改善。

苓桂朮甘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其健脾燥濕,能改善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瀉、食少、倦怠等症狀;利水滲濕,則可幫助水濕代謝,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苓桂朮甘湯中,茯苓利水滲濕,桂枝溫陽化氣,甘草調和藥性,白朮則以健脾燥濕為重點,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溫陽利水、健脾燥濕的效果。

苓桂朮甘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濕邪阻滯中焦,脾胃失健,茯苓可健脾利濕,助運水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可以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配合桂枝、白朮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的目的。

總而言之,茯苓在苓桂朮甘湯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重要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方劑介紹


苓桂朮甘湯

苓桂朮甘湯的功用是「溫陽化飲,健脾利水」,主治「痰飲」病所成造成的胸脅支滿、頭暈目眩、心悸、短氣咳嗽、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此方是治療痰飲病的有效方劑,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的病理性產物。人以水谷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謝,有賴臟腑的協同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提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若臟腑的功能正常,水液與津血調和,就無法生痰,若臟腑功能紊亂,則水液停聚而為「痰飲」。可見,痰飲的產生,與臟腑的功能是否正常宜接相關,尤其與肺、脾、腎三個中醫臟腑的關係最為密切。

苓桂朮甘湯所治的痰飲,是中陽不足虛弱,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所造成的痰飲。不論是傷寒吐、下之後,還是雜病,主因都是: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水飲內停

蓋脾主中州,職司運化,為氣機升降樞紐,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能散精歸肺,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

《醫宗必讀》提到:「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淤而成痰。」這個痰如果堆積在胸脅,就會胸脅支滿,堆積在中焦,造成清陽不升,就會頭暈目眩。水氣上凌心肺,出現心悸、短氣、咳嗽,這些都是痰飲內停之主要症狀。

張仲景提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化飲首以甘淡之茯苓為主,用於健脾利水,滲濕化飲,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飲,且可治生痰之源。

飲為陰邪,主要是因為寒氣得以聚集,得寒則聚,得溫則散,因為溫熱藥物提升陽氣,開宣腠理,通行水道,因此運用桂枝溫陽化氣。

芩、桂兩藥,一利一溫,通陽化飲,對水飲留滯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功效。濕源於脾陽不足,配合白朮健脾。《本草經疏》稱其:「安脾胃之神品。」本方主治證是脾虛濕盛,所以其健脾燥濕。方中還佐以炙甘草,甘溫和中。

方中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治其本,去濕化痰飲以治其標,是治療痰飲之良方。本方的配伍以通陽化氣藥與健脾利水藥合用,配伍嚴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苓桂朮甘湯與五芩散二方均有溫陽利水的作用,但苓桂朮甘湯具有健脾滲濕,濕化痰飲之功,主治證的病機是脾陽虛不能制水,水停胸脅所致的痰飲病。五苓散主治膀胱氣化不利的蓄水證,主要改善小便不利,口渴飲水卻吐水,水腫。

張仲景運用「溫化痰飲」的方劑不少,苓桂朮甘湯為其代表方劑,其他如:真武湯、腎氣丸、五芩散、小青龍湯等,亦為溫化痰飲的著名方劑(參考文章)。

本方加減法:眩暈甚者,加澤瀉。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半夏,陳皮。乾嘔,巔頂疼痛,加吳茱萸。體寒加附子,以溫散水氣,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耆以益氣健脾。

本方在現代廣泛用於各種疾病,包含:各種眩暈(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腦震蕩後遺症眩暈):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積液、心臟神經官能症、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弛緩症、舞蹈病、習慣性痙攣、內分泌失調所致之乾渴症(喜熱飲),慢性腎炎,乳腺小葉增生(乳癖)、慢性軸性視神經炎、夜盲症、視網膜炎、角膜炎,鼻竇炎,中耳炎,迷路神經疾患,頸椎病等引起的耳鳴,單純性肥胖症等。

亦應用於運動失調、眼球振盪症、耳鳴、結膜炎、霧視、巴西多氏病、胃下垂、胃弱、眩暈、心悸亢進症、神經衰弱、歇斯底裡、心臟瓣膜症等。以上諸病,辨證屬脾陽虛,水飲內停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本方亦可改善諸多感冒後遺症,例如:痰多、鼻涕倒流、鼻塞、心臟不明原因、有點氣短走路會喘...等等症狀

該注意的是:此方服後,當小便增多,是飲從小便而去之現象,故原方用法之後有「小便當利」之說。此亦即《金匱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之意。

傳統服藥法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偏溫,痰飲而陰虛火旺者慎用,濕熱阻遏而生的病飲者,不宜應用 原方有服藥後「小便則利」,服用後小便會增多,這是飲邪從小便去之的好現象。

苓桂朮甘湯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苓桂朮甘湯的經絡型態,主要是脾經與膀胱經異常為主,由於脾經與膀胱經連動性高,經常會一起實證虛證,異常時體內水氣運化不佳,有機會出現痰飲病。

如果又出現心經與心包經虛證,配合體內陽經虛證的話,就會非常適合運用此方加減。以下是冬季常見的經絡型態,可參考之:

苓桂朮甘湯的其中一種經絡模型
苓桂朮甘湯的其中一種經絡模型

隨著秋末冬季的天氣愈來愈冷,許多人中焦開始自然虛寒,加上原本整個夏季的脾虛沒有改善,體內水液運化能力不佳,自然出現痰飲,這時候就可以運用苓桂朮甘湯輔助改善。

別小看這四味藥,可以改善的疾病非常多,全部都是現代人的流行疾病,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型態也可以驗證,此方劑是改善多數現代流行病的核心組成。

相關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