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證又稱虛寒,是指陽氣不足,機能衰退,出現一系列溫煦失職的臨床表現的概稱。本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或寒邪傷陽所造成。這裡所討論的陽虛證,是指身體整體陽氣不足而言,它與心臟、脾臟與腎臟的陽虛證是相互關聯,所以每個臟腑也有屬於自己的陽虛證。
此證的主要症狀是:畏寒肢冷、面色皖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口淡、小便清長、大便清薄、舌質淡白、腹部畏寒、腸鳴腹痛、大便溏薄,脈象沈細無力脈虛遲或沈弱。
陽虛證在夏季得陽氣之助而病情較輕,而於冬季病情加重。在其演化過程中常出現兩種情況:
- 由於「陰陽互生」,陽虛日久可損及陰,造成陰陽兩虛證,同時具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陽虛表現,又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的陰虛表現。
- 陽氣不足時運化無力,濁陰積聚,水濕阻滯、痰飲、瘀血等隨之而生,產生更多證候。因此陽虛可謂萬病之源。
陽虛證可見於多種疾病,常見於「水腫」、「泄瀉」、「心悸」、「虛勞」…等等疾病中。本證常常與「氣虛證」、「里寒實證」、「真熱假寒證」一起討論。
一般而言,「氣虛證」進一步發展則為陽虛證。「裡寒實證」與陽虛證類似,裡寒實證是由於寒邪過盛,侵犯人體,困遏陽氣所致,表現為形寒肢冷,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白厚,脈弦緊有力。
「真熱假寒證」與陽虛證都有手腳冰冷、怕冷的外寒表現,而真熱假寒證肢冷畏寒是由內熱過盛,陽氣閉阻於內,不能布達於四肢肌表所致,身雖畏寒反不欲近衣被,並見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等里熱證的表現。陽虛證則可見一系列寒症,必須鑑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