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2錢(酒炒),人參2錢(去蘆),肉桂7分(去皮),當歸1錢半(酒炒),白朮1錢(土炒),甘草5分(酒炒),陳皮(去白)1錢,北五味4分(打碎)。
如煩熱口乾,加生地黃;氣浮心亂,加丹參、棗仁;咳嗽,加麥門冬;挾濕,加茯苓、蒼朮;脈沈遲,加熟附子:脈數實,去桂,加生地黃;胸悶,倍陳皮,加桔梗;痰多,加半夏、茯苓;泄瀉
水2鐘,加生薑3片,棗肉2枚,煎1鐘服。
拯陽湯(《證治匯補》卷二)、拯陽理勞湯(《金鑒》卷四十)、救陽理勞湯(《馮氏錦囊·雜證》卷一)。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
-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
- 肉桂:溫經散寒,助陽益氣。
- 當歸:補血和血,活血調經。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證候

陽虛
陽虛陰盛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新定拯陽理勞湯, 出處:《醫宗必讀》卷六。 組成:黃耆2錢(酒炒),人參2錢(去蘆),肉桂7分(去皮),當歸1錢半(酒炒),白朮1錢(土炒),甘草5分(酒炒),陳皮(去白)1錢,北五味4分(打碎)。 主治:勞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偏身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