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黃耆湯

NEI BU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1%
心經 19%
腎經 8%
肝經 5%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4%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內補黃耆湯

整體功效: 益氣生津,養血安神

主治: 潰瘍膿水出多,或過服敗毒之劑,致氣虛血弱,發熱無寐,或兼盜汗內熱,或不生肌。

本方由黃耆、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酸棗仁、五味子、甘草組成,具有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潰瘍膿水出多、氣虛血弱、發熱無寐、盜汗內熱、不生肌等症狀。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五:「內補黃耆湯,治潰瘍膿水出多,或過服敗毒之劑,致氣虛血弱,發熱無寐,或兼盜汗內熱,或不生肌。」
  • 中醫方劑學》:「內補黃耆湯,具有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潰瘍膿水出多、氣虛血弱、發熱無寐、盜汗內熱、不生肌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炒)2錢,人參1錢半,白朮(炒)1錢半,茯苓1錢半,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酸棗仁(炒)1錢,五味(桿)5分,甘草(炒)5分。
水煎,徐徐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黃耆、人參為君藥,具有益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白朮、茯苓為臣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陳皮、當歸為佐藥,具有理氣和胃、活血調經的功效。酸棗仁、五味子為使藥,具有養心安神、斂汗固表的功效。甘草為調和諸藥之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嗜眠症(嗜睡症)背部膿瘡夜間盜汗汗出(身體易出汗)口乾口渴呼吸氣短言語無力身體發低熱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黃耆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黃耆3兩,茯苓3兩,芍藥2兩,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2兩(炙),厚朴1兩(炙),人參3兩,生薑4兩,乾地黃3兩。 主治:婦人客熱,乳結腫,或潰,或作癰。

內補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黃耆2兩,當歸2兩,乾地黃3兩,麥門冬3兩,生薑5兩(切),大棗14枚(擘),芍藥1兩,川芎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男子背上發腫,時覺牽痛。

內補黃耆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黃耆2兩,茯苓2兩,桂心2兩,人參2兩,麥門冬3兩(去心),甘草6分(炙),生薑4兩,遠志2兩(去心),當歸2兩,五味子4兩,大棗20枚。 主治:發癰疽,腫潰去膿多,裏有虛熱。

內補黃耆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五。 組成:黃耆(炒)2錢,人參1錢半,白朮(炒)1錢半,茯苓1錢半,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酸棗仁(炒)1錢,五味(杆)5分,甘草(炒)5分。 主治:潰瘍膿水出多,或過服敗毒之劑,致氣虛血弱,發熱無寐,或兼盜汗內熱,或不生肌。

內補黃耆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黃耆3兩,乾地黃2兩,人參2兩,茯苓2兩,當歸1兩,芍藥1兩,川芎1兩,桂心1兩,遠志(去心)1兩,甘草1兩半,麥門冬(去心)3兩,生薑5兩,大棗14枚。 主治:發背已潰,大膿汁,虛惙少氣力。潰瘍作痛,倦怠少食,無睡自汗,口乾或發熱,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人參清神湯

相似度 84%

參耆健中湯

相似度 84%

人參寧肺湯

相似度 80%

托裏衝和湯

相似度 80%

參朮湯

相似度 80%

參朮地黃湯

相似度 80%

參耆補脾湯

相似度 80%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