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清神湯

REN SHENG QING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鑑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4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21%
肺經 16%
胃經 10%
肝經 8%
腎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益氣安神: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氣虛神疲、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人參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扶正固本: 人參清神湯常用於治療因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而導致的各種疾病。人參可補氣扶正,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材,協同發揮功效,達到清神安神的目的。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提升免疫力: 人參清神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本之效,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因氣虛而導致的心神不寧、睡眠障礙等問題。
  2. 協同作用,增強功效: 人參清神湯中人參、茯苓等藥材偏於補氣安神,而黃耆則能補氣固表,二者相互配合,可增強補氣安神之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人參清神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二者搭配,可調和人參的溫燥之性,避免過於溫燥而傷陰,更利於清神益氣。
  2. 增強藥效:甘草有解毒、調和脾胃、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增強人參補氣益血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起到清神益氣、安神定志的作用。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改善氣血虛弱: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人參清神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改善氣血虧虛,有助於安神定志,改善睡眠。
  2.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腦供血,對於心神不寧、頭昏腦脹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這與人參清神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的目標相一致。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補氣升陽: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人參清神湯主要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而脾胃氣虛則會影響心神安寧。白朮可以健脾益氣,補氣升陽,提高脾胃功能,改善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改善心神失寧。
  2. 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白朮還有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作用。人參清神湯多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而這些病症往往與氣血虧虛、心神失養有關。白朮可以固本培元,補益氣血,提高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更有效地改善失眠等症狀。

人參清神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肺,清心安神: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有滋陰潤肺、清心安神之效。人參清神湯多用於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麥門冬可滋陰降火,清心安神,與人參、黃芪等藥物相輔相成,達到益氣養陰、清心安神之效。
  2. 緩解人參燥熱之性:人參性溫,藥性偏燥,若單獨使用,易燥熱傷陰。麥門冬性寒,可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陰耗津,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陰虛體質患者使用。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和中開胃: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和中開胃的功效。人參清神湯多用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而脾胃虛弱往往會加重這些症狀。陳皮加入方中,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提高藥物吸收,更好地發揮清神安神的功效。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人參清神湯中多用滋補藥物,如人參、茯苓、酸棗仁等,容易導致藥性偏燥。陳皮味苦辛,能起到調節藥性、避免燥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減少副作用。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寧神的功效。與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症狀。
  2. 滋陰養血: 酸棗仁還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與人參一起滋補氣血,改善氣血虛弱所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等症狀。

因此,酸棗仁在人參清神湯中起到安神定志、滋陰養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氣血虛弱等症狀。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黃連,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平肝熄風的功效。人參清神湯主治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黃連的加入有助於清熱瀉火,平息肝陽,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2. 制約人參,防止過於滋補: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然而,若單用人參,容易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黃連的加入,可以制約人參的溫燥之性,使其補而不燥,達到平衡作用。

人參清神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方劑中人參補氣,但單用人參容易耗氣傷陰,而茯苓可健脾益氣,協同人參補氣而不傷陰,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同時,茯苓能寧心安神,與人參共同作用,起到清神益智、安神定志之效,使方劑更能針對心神不寧、思慮過度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人參清神湯》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清神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兩種情況:

一、治療疔瘡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熱

多部醫書如《驗方新編》、《外科正宗》、《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大成》、《外科備要》等均記載本方可治疔瘡潰後餘毒未盡,導致的五心煩熱,甚至精神恍惚、言語不清、睡臥不寧等症狀。

  • 分析病機: 疔瘡潰後,雖然毒邪已洩,但正氣亦虛,餘毒未清,邪熱內擾,心神失養,故見五心煩熱,甚至神志症狀。
  • 治療原理: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氣健脾益胃,扶助正氣,使邪有出路;當歸養血活血,使血脈調和;麥門冬養陰清熱,滋陰潤燥;陳皮理氣健脾,使氣機暢達;酸棗仁、茯苓養心安神;黃連清熱燥濕瀉火,直清餘毒;加糯米、大棗,更增益氣養血之功。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清熱解毒,安神定志之效。

二、治療痘瘡後期,痘痂不落,昏迷沉睡

《証治準繩‧幼科》、《痘科辨要》、《赤水玄珠》、《新訂痘疹濟世真詮》、《馮氏錦囊祕錄》等醫書記載,本方可治療痘瘡後期,因脾胃虛弱,正氣不足,導致痘痂不落,甚至出現昏迷沉睡的危重症狀。

  • 分析病機: 痘瘡後期,正氣虛弱,脾胃功能不足,氣血生化乏源,無力託毒外出,以致痘痂不落,邪毒內陷,矇蔽清竅,故見昏迷沉睡。
  • 治療原理: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大補脾胃之氣,使氣旺血生,正氣充足,則能託毒外出;當歸養血活血,使血脈調和;麥門冬養陰清熱,滋陰潤燥;陳皮理氣健脾,使氣機暢達;酸棗仁、茯苓養心安神;黃連清熱燥濕瀉火,可清餘毒;加糯米、大棗,更增益氣養血之功。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養血安神,清熱解毒之效,使正氣恢復,邪毒得解,痘痂自落,神志自清。

綜上所述,《人參清神湯》是一首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一方面益氣健脾養血,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毒邪排出;另一方面清熱解毒安神,直接清除餘毒,緩解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甘草、當歸、白朮(土炒)、麥冬、陳皮、酸棗仁、黃連(酒炒)、茯苓各等分。
加大棗、糯米,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清神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當歸、白朮(土炒)、麥冬、陳皮、酸棗仁、黃連(酒炒)、茯苓各等分。 主治:痘痂不滿,昏迷沉睡者。

人參清神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當歸1錢,白朮1錢,麥門冬1錢,陳皮1錢,茯苓1錢,地骨皮1錢,遠志1錢,甘草5分,柴胡5分,黃連5分。 主治:降火清心,保扶元氣。主治:疔瘡潰膿後,餘毒未盡,五心煩躁,精神恍惚不寧,言語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