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補心湯

FU LING BU X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四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22%
肺經 16%
肝經 13%
胃經 8%
腎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心氣不足常與水濕困脾相關,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改善心氣不足之症。
  2. 安心神,助睡眠: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對於心氣不足所導致的睡眠障礙,茯苓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心: 茯苓補心湯主治心氣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狀。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心之效。它能補益心氣,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心悸怔忡,並可安神定志,改善失眠健忘。
  2. 扶正祛邪: 茯苓補心湯中茯苓利水滲濕,能化解心氣鬱滯,而人參則能補氣扶正,增強機體抵抗力。兩者相輔相成,能有效地祛除病邪,促進心氣恢復。

故人參的加入,不僅能補益心氣,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扶正祛邪,改善心氣不足症狀的效果。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茯苓補心: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擅長補益心氣,但需脾氣健運才能將藥力輸送到心臟。白朮健脾,可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使茯苓補心之力更顯著。
  2. 燥濕健脾,防心氣受阻: 心主神志,心氣虛弱容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白朮燥濕健脾,可防治脾虛濕困,進而避免心氣受阻,更有利於心神的安定。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養心: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養心安神之效。茯苓補心湯以茯苓為主,補脾益氣,但心血不足容易導致心神不安,而當歸補血養心,能與茯苓相輔相成,增強心氣,改善心神失養的症狀。
  2. 活血化瘀: 茯苓補心湯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有關。當歸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有助於消除心血瘀阻,使心氣通暢,從而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茯苓補心湯主要用於心氣不足,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瀉火,降心火,安神定志,配合茯苓、柏子仁等藥材,共同達到滋陰補心、安神定志之效。
  2. 緩解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容易導致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等症狀,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心火亢盛,使心氣平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效。茯苓補心湯旨在補心安神,而酸棗仁的安神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效力,使心神安定,改善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
  2. 益氣養血: 酸棗仁還具有益氣養血之功,可補益心脾,使心血充盈,有助於改善心悸、面色蒼白等氣血不足的症狀。茯苓補心湯中加入酸棗仁,可以起到補益氣血、穩定心神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補心湯主要用於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常伴有失眠多夢、心悸氣短等。白芍的養血柔肝作用可與茯苓、遠志等藥材協同作用,改善心神失寧、睡眠障礙等問題。
  2. 和緩藥性: 茯苓補心湯中多用甘溫補心藥材,如茯苓、遠志等,白芍的酸味可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溫燥,防止燥心傷陰,使藥性更平和,更加適合心虛失眠的患者服用。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養心: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心主神明,若心陰不足,則易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茯苓補心湯以茯苓補脾益氣,配合麥門冬滋陰養心,相輔相成,共奏益氣養心、寧心安神之效。

2. 潤肺止咳:麥門冬亦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可緩解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茯苓補心湯中的茯苓健脾利濕,配合麥門冬潤肺止咳,能有效改善因脾虛肺燥導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助茯苓滲濕: 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茯苓甘淡滲濕,善於利水消腫,但單用茯苓容易導致脾胃氣虛,不利於水濕運化。陳皮的加入,可以協同茯苓,促進脾胃運化,使水濕得以順利排出。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性偏寒,對於脾胃虛寒者可能加重症狀。陳皮性溫,可以溫中和胃,調和茯苓的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脾胃。同時,陳皮還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茯苓補益心氣,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茯苓補心湯以茯苓、人參、麥冬、五味子等滋陰補心為主,但若心火過旺,僅補心難以奏效。黃連性寒,善清心火,可降心火之亢,防止補心藥物過於滋膩,助心氣運行,使補心之效更顯著。

此外,黃連亦能瀉心火之熱,防止心火上炎,導致口燥咽乾、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黃連的加入,可謂是茯苓補心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有效平衡了補心與瀉火之間的關係。

茯苓補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其方中包含茯苓、人參、炙甘草、生地黃、酸棗仁、遠志、柏子仁、丹參、五味子與硃砂等藥材。硃砂,在此方中擔任鎮靜安神的角色,因其具有重鎮安神之效,可安定心神,對於因心火亢盛所導致的心悸不安、失眠多夢有良好療效。然而,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有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非所有情況下皆適合使用,特別是在現代醫學觀點下,更應慎用以避免可能的中毒風險。在應用茯苓補心湯時,通常會將硃砂研細,微量加入,以發揮其藥效而減低毒性。

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茯苓補心湯中其他藥材如茯苓、酸棗仁等,性味偏寒或偏燥,甘草的加入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或過燥,使藥效更趨和緩。
  2. 增強補益功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心氣的作用,能與茯苓、酸棗仁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心安神、益氣健脾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茯苓補心湯」介紹

茯苓補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心汗症,心汗症是一種汗症,主要是由於心氣虛弱引起的,患者常常會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而且汗液經常會比較粘稠。

中藥方劑組成

茯苓補心湯的主要成分包括: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硃砂: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組方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 硃砂: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臨牀應用

茯苓補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汗症,心汗症是一種汗症,主要是由於心氣虛弱引起的,患者常常會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而且汗液經常會比較粘稠。

結語

茯苓補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汗症,心汗症是一種汗症,主要是由於心氣虛弱引起的,患者常常會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而且汗液經常會比較粘稠。茯苓補心湯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桂心2兩,大棗20個,紫石英1兩,甘草2兩,人參1兩,赤小豆14枚,麥門冬3兩。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補心湯具有滋陰補心,寧心安神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貧血肺結核扁桃腺炎胰臟炎子宮崩漏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鏈球菌性咽喉炎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補心湯,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三。 組成:茯苓、紫蘇、當歸、熟地、川芎、白芍。 主治:孕婦虛熱。

茯苓補心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原書參蘇飲3兩,局方四物湯1兩半。 主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或五心煩熱,並治吐血、衄血、便血並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

茯苓補心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茯苓、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白芍、麥門冬、陳皮、黃連(炒)各等分,辰砂(研末,臨服調入)5分,甘草3分。 主治:心汗症。

茯苓補心湯, 出處:《醫統》卷七十引《局方》。 組成:白茯苓1錢,白茯神1錢,麥門冬1錢,生地黃1錢,陳皮1錢,半夏曲1錢,當歸1錢,甘草5分。 主治:思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心氣爲邪所傷吐血。

茯苓補心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三。 組成:茯苓1錢半,川芎1錢半,當歸1錢半,白芍1錢半,生地3錢,蘇葉1錢,人參1錢,前胡1錢,陳皮1錢,甘葛1錢,甘草1錢,半夏1錢,桑皮1錢,桔梗1錢,枳實8分,薑3片。 主治:血虛,肺燥金枯,經來常咳嗽。

茯苓補心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白茯苓3分,人參3分,前胡3分,半夏(湯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紫蘇半兩,桔梗半兩,甘草(炙)半兩,乾薑半兩,當歸1兩3分,白芍藥2兩,熟地黃1兩半。 主治:心虛寒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寒,恍惚喜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渴,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汗出,善忘,恐走,及治婦人懷孕,惡阻吐嘔,眩暈,四肢怠惰,全不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