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eria cocos Schw. Wolf Sclerotium Poriae Cocos Tuckahoe, China-Root, Poria Indian Bread, Tuckahoe
- 別名:茯神,絳晨伏胎,伏菟,雲苓,松木薯,白茯苓,茯兔,伏苓,茯靈,茯菟,松薯,茯蕶,松腴,茯苓塊,赤茯苓,松苓,茯苓皮,茯苓個
-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複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皮”及“茯苓塊”。
- 道地藥材:河北, 雲南, 四川, 廣西, 吉林, 河南, 安徽, 浙江,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茯苓的傳統功效
1. 利水消腫
茯苓,其利水消腫的功效歷來受到重視,並在眾多古代醫籍中有所記載。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茯苓的顏色與功效相關:「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這暗示了不同色澤的茯苓在利水方面可能存在差異,白色茯苓更偏向補益,紅色茯苓則更強調利水作用。
《本草書名》則將茯苓譽為「除濕之聖藥」,並強調其「淡能利竅,甘以助陽」的特性。其味甘平,能補益脾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本草衍義補遺》提及張仲景常用茯苓治療小便不利,尤其針對急性水腫。《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深入探討了茯苓利水機制,指出其「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他認為茯苓雖能利水,但其應用需區分病因,陰虛者不宜使用,因其淡滲之性,會進一步耗損陰液。此觀點也與《本草衍義補遺》中「陰虛者,恐未為宜」的說法相呼應。
《藥品化義》進一步闡述了茯苓利水的機理,認為其「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能補益脾陰,並通過脾肺氣的協調,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本草正》則指出茯苓「能利竅去濕」,並能「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與健脾胃密切相關。 綜觀諸家論述,茯苓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排水,而是通過調整人體水液代謝平衡,健脾益氣,最終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其作用機制複雜,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2. 利水滲濕
茯苓,其利水滲濕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茯苓的顏色與功效相關:「白色者補,赤色者利。」暗示不同顏色茯苓的利水作用強度有所差異。 《用藥心法》則更進一步概括茯苓的特性:「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說明茯苓味甘淡,能通過利竅(通利身體的孔竅)來排出體內濕邪,並能溫補陽氣,達到除濕的目的。 《本草衍義補遺》則強調茯苓在治療急性水腫方面的價值:「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說明茯苓在張仲景的許多方劑中被廣泛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但同時也提出「若陰虛者,恐未為宜」的警示,說明茯苓雖利水,但並非適用於所有體質。
《本草綱目》李時珍對茯苓利水機理作了更深入的闡述,他認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茯苓先向上運行,生津液,疏通毛孔,再滋養水源,最後向下運行,利尿排濕。 李時珍也解釋了前人對茯苓利水功效的歧見,指出茯苓的運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並非所有小便不利都適合使用,陰虛體質者慎用。 《藥品化義》則更詳細地闡述了茯苓「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的特性,認為其能補脾陰、益肺氣,同時又能利尿通淋,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
總體而言,古籍對茯苓利水滲濕功效的描述,既肯定了其在治療水濕病證中的重要作用,也提醒我們需辨證施治,避免濫用。茯苓的利水機制,是通過其甘淡的特性,兼顧補益和利水,最終達到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效果。
3. 安神
茯苓,歷代醫家皆認其有安神之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鎮靜,而是透過多重途徑,間接達到安神效果。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見其安神功效的論述: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指出茯苓能治療因情志不暢、心神不安所致的症狀。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其“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 這些記載都直接點明瞭茯苓的安神作用。
然而,古籍中對茯苓功效的描述並非單一指向安神,而是與利水、健脾等密切相關。《本草綱目》李時珍認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此“上行下降”的特性,說明茯苓能調節水液代謝,使水液平衡,從而間接影響心神。 過多的水濕,會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影響心神;而茯苓利水的作用,能改善這種情況,達到安神效果。
《本草正》提及茯苓“利竅則開心益智”,說明利水通竅,能使心神通達,解除鬱滯,從而安神。 《藥品化義》則強調茯苓“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白生,口焦舌乾煩渴亦解”,說明茯苓健脾益氣生津,改善臟腑功能,最終達到安神之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茯苓安神,並非單一藥理作用,而是透過其利水、健脾、益氣、生津等多方面作用,改善臟腑功能,調節水液代謝,使機體處於平衡狀態,從而達到間接安神之效。 此種安神方式,與現代藥物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的安神方式有所不同,更側重於整體調理,標本兼治。
4. 補血
茯苓,自古以來即其功效眾多,但關於其補血作用,歷代醫家論述不一,需細細分析。
首先,《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及「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暗示茯苓不同顏色具有不同功效,白色茯苓偏向補益。 然而,此說並未明確指出「補」的是何種不足,更未提及「補血」。
《本草書名》的《用藥心法》則強調茯苓「味甘平補陽」,雖未直接提及補血,但其「益脾」作用間接有助於氣血生化。脾為後天之本,脾健則運化水谷精微,供給氣血生成之源。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深入探討茯苓利尿與補益之關係。他指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認為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向下,而是先上行生津,後下降利水。此「生津液」的過程,則可能間接有助於營血的滋養。 此外,李時珍也提到茯苓赤白之分,認為「赤入血分,白入氣分」,暗示赤茯苓更可能具有補血之效,但並未明確肯定。
《本草正》則提到茯苓「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並提出以人乳拌曬茯苓以增強補陰功效。此處的「補陰」雖非直接的「補血」,但陰血相依,陰液充足也利於血的生成。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並無直接明確指出茯苓具有顯著的補血功效。 其補益作用更多體現在益脾、補陽、生津等方面,這些作用間接有助於氣血的生成和運行。 因此,茯苓雖非專門的補血藥,但在某些情況下,其間接的補益作用可能對改善血虛有一定的輔助效果。 但需強調的是,若需治療血虛,應選擇具有明確補血功效的中藥。
5. 健脾胃
茯苓,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中藥材,其健脾胃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觀點各有側重。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茯苓能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這些症狀都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茯苓能「開胃,止嘔逆」,說明其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提到「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點明茯苓不同顏色具有不同的功效,暗示其補益脾胃的功能。 《本草書名》則將茯苓譽為「除濕之聖藥」,強調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而脾胃濕困是許多脾胃疾病的病機,茯苓除濕,自然能健脾胃。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對茯苓的功效作用做了更深入的闡述,他認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其利水作用並非單純向下,而是先上行後下降,這與現代醫學對體液循環的認識不謀而合。 同時,他亦指出茯苓的運用需謹慎,因其性味甘淡,偏於滲利,陰虛者不宜使用。 《本草正》也提到「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說明茯苓雖能健脾胃,但需注意用量。
《藥品化義》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茯苓「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補益脾陰,並能益肺氣,從而達到和中益氣的目的,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茯苓健脾胃功效的論述,雖然角度不一,但都指向茯苓能通過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等多重途徑來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相關症狀。 其運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謹慎施治。
6. 安胎
古籍中記載茯苓具有安胎功效,但其機理並非單純,需結合不同典籍的觀點綜合分析。
《日華子諸家本草》直接指出茯苓「安胎」,但未詳述其機制。 其他典籍則從茯苓的利水、健脾、寧心等功效,間接佐證其安胎作用。
《本草經集註》提及茯苓的顏色與功效:「白色者補,赤色者利」,暗示不同品類茯苓作用略有差異,但與安胎的直接關聯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本草衍義補遺》則提出警示:「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指出茯苓並非所有孕婦都適用,應根據體質辨證施治。 《本草綱目》更深入分析了茯苓「小便多者能止,澀者能通」的特性,認為其藥性上行後下降,利水而不傷正氣。 此特性在孕期水濕停滯的情況下,能有效改善水腫等症狀,間接維護胎兒的發育環境。 但對於陰虛火旺的孕婦,則可能加重病情。
《藥品化義》從茯苓的甘淡性味出發,說明其能補脾陰、益肺氣,脾肺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孕婦及胎兒的健康。 此外,茯苓能利水除濕,對於孕期水腫、濕熱等症狀,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茯苓安胎功效的記載,多從其利水、健脾、寧心等方面推斷。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改善孕婦體內水液代謝、增強臟腑功能,從而維持胎兒發育的穩定環境有關。 但需注意,茯苓的應用需根據孕婦的具體體質和病症,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7. 祛風除濕
茯苓,自古以來即被譽為「除濕之聖藥」,其祛風除濕之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亦有共通之處。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指出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提示茯苓不同顏色可能具有不同功效,或與其所含成分略有差異有關。而《用藥心法》則更進一步闡述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指出其味甘淡,能通過利水滲濕來調節體內水液平衡,並具有補益陽氣的作用。此「淡滲」特性,正是茯苓祛風除濕的關鍵。
《本草綱目》李時珍對茯苓祛風除濕功效的論述尤為詳細。他認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說明茯苓能透過疏通經絡、促進津液生成,最終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其「上行而後下降」的特性,也暗示了其在調節氣機方面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風濕之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肢體痠痛、水腫等。
《本草正》則提到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說明茯苓除了利水之外,還能健脾益胃,從根本上解決濕邪的產生。
綜觀諸多古代醫籍,茯苓祛風除濕的作用,並非單純的利尿消腫,而是透過其獨特的「淡滲」特性,調節人體氣機、水液平衡,從而達到祛風除濕、健脾益胃之效。 不同醫家對其功效的側重略有不同,但皆肯定了其在治療風濕病證中的重要作用。
8. 清熱利尿
茯苓,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受到歷代醫家高度重視。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利尿」,而是與體內水液代謝和氣機運行密切相關。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指出「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暗示茯苓不同顏色具有不同功效,白茯苓偏於補益,赤茯苓則更偏向於利水。而《本草書名》更直接稱茯苓為「除濕之聖藥」,認為其「淡能利竅,甘以助陽」,說明茯苓的利水作用,是通過其甘淡的藥性,調節人體氣機,達到通利水道之效,而非單純的瀉水。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深入探討茯苓利尿的機制。他認為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說明茯苓雖利小便,但其作用並非簡單向下排泄,而是先上行開通水道,滋生津液,然後再下降利水。他進一步指出,茯苓適用於實熱型小便不利,而對於因陰虛、肺虛、心虛等導致的小便異常則不宜使用,這與《本草衍義補遺》中「陰虛者,恐未為宜」的觀點相呼應。
《藥品化義》則從脾肺的角度解釋茯苓的利尿作用:「甘補則脾臟受益,中氣既和,則津液白生……淡滲則膀胱得養,腎氣既旺」,認為茯苓通過補脾益肺,促進津液生成,並通利膀胱,從而達到利尿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茯苓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單純地排出水分,而是通過其獨特的藥性,調節人體氣機、脾肺腎功能,從而達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效果。其應用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證辨證論治。
茯苓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茯苓的抗腫瘤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直接抑制腫瘤生長:
- 動物實驗顯示,茯苓多糖對多種腫瘤具有抑制作用。例如,小鼠腹腔注射茯苓多糖,對肉瘤180實體瘤的抑制率可達95%。茯苓多糖粗提物A及其組分ASP30、Fi15、Hu4等,也對該瘤株有顯著抑制作用,抑制率在60%~99%之間。
- 茯苓多糖還能抑制艾氏腹水癌(EAC)的生長。腹腔注射提取物A或F,對EAC的抑制率可達60%。
- 茯苓聚糖復合物(u-p)對S180實體瘤也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可達57.8%。體外實驗表明,u-p能明顯抑制S180腫瘤細胞的DNA和RNA合成。
- 體外試驗表明,茯苓素能抑制人早幼粒白細胞(HL-60細胞)增殖,並誘導其分化為單核巨噬細胞。
抗腫瘤機制:
- 增強免疫功能: 有研究認為,茯苓多糖的抗癌機制與增強免疫力有關,特別是增強巨噬細胞的功能。茯苓多糖能提高荷瘤小鼠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水平和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
- 抑制磷脂酰肌醇(PI)轉換: 茯苓多糖能顯著抑制S180細胞膜PI的轉換。PI在腫瘤細胞中轉換增強,與癌基因激活和腫瘤發生有關,因此抑制PI轉換具有抗癌作用。
- 改變細胞膜磷脂生化特性: 茯苓多糖能改變S180細胞的細胞膜磷脂脂肪酸組成,例如顯著降低花生四烯酸(C20:4)和豆蔻酸 (C14:0)的含量。
- 抑制DNA合成: 茯苓素能抑制瘤細胞DNA合成,使Go、G期細胞增多,而S和Gz期細胞減少。其作用機制是與細胞膜核苷轉運載體蛋白結合,抑制細胞膜對核苷的正常轉運。
- 促進TNF基因轉錄: 茯苓素能刺激小鼠巨噬細胞,增強TNF基因的轉錄,從而誘導TNF的產生。
2. 其他功效
- 對抗中毒性耳損害: 茯苓煎劑可減輕卡那黴素引起的中毒性耳損害。在豚鼠實驗中,服用茯苓組的耳廓反射閾和腦幹聽覺誘發電位閥的升高幅度,以及柯蒂氏器外毛細胞缺失率,均顯著低於未服用組,顯示茯苓對卡那黴素造成的耳毒性具有保護作用。
- 抑制酪氨酸酶作用: 白茯苓的水提醇沈溶液可顯著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關鍵酶,茯苓通過可逆性競爭型抑制酪氨酸酶,降低黑色素生成,這可能是其增白功效的機制之一。
- 降低磷酸肌酸激酶(CPK): 對於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茯苓水煎劑能顯著降低其血清CPK活性。CPK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常表現出異常升高,茯苓的降CPK作用可能與其改善精神症狀有關。
- 促進造血功能: 茯苓注射液能促進小鼠紅細胞系統的造血功能。
- 影響血漿皮質酮和紅細胞2,3-DPG水平: 茯苓可使小鼠血漿皮質酮含量升高。體外試驗顯示,茯苓水提物能提升健康人紅細胞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水平,並能延緩其耗竭。靜脈注射也有類似效果。
- 藥代動力學研究: 茯苓聚糖和茯苓素在體內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過程已進行初步研究。口服茯苓聚糖符合開放二室模型。靜脈注射茯苓素符合二室模型,而灌胃則符合一室模型。靜注茯苓素後,主要通過腎臟和腸道排泄,並存在肝腸循環。
-
其他臨床應用:
- 茯苓餅乾能改善浮腫患者的症狀,如大便溏薄、睡眠不寧和脾虛納少。
- 茯苓水煎劑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 單味茯苓粉可用於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
- 有案例顯示,茯苓單味藥可用於治療斑禿和心悸。
- 茯苓與豬苓合用可縮短膀胱充盈時間。
3. 抗菌
- 有效抗菌: 100%茯苓水煎劑的平板打洞法實驗顯示,茯苓具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變形桿菌的潛力。這種方法表明,高濃度的茯苓水煎液可能透過直接接觸,對這些細菌產生抑制作用。
- 無效抗菌: 然而,另一份報告指出,100%、50%和20%茯苓水浸劑對一系列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類白喉桿菌、腸傷寒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及大腸桿菌)並無明顯抑制效果。
- 對結核桿菌無效: 在含有20mg/100ml茯苓的培養基中,茯苓對結核桿菌也未表現出抑製作用。
以上結果顯示,茯苓的抗菌活性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
- 製備方法: 水煎劑和水浸劑的製備方式差異可能影響有效成分的萃取,進而影響抗菌效果。
- 濃度: 雖然高濃度的茯苓水煎劑顯示出一定的抗菌活性,但較低濃度的水浸劑可能不足以達到有效的抑菌濃度。
- 細菌種類: 茯苓對不同細菌的敏感性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對某些細菌有效,而對其他細菌則無效。
- 實驗方法: 平板打洞法可能僅反映了直接接觸下的抑菌效果,而培養基中的測試可能受到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
4. 抗發炎
茯苓,古稱「云苓」,性平味甘,入心、肺、腎三經,向來為中醫藥常用之品,其應用遠不止於《神農本草經》所載之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然其藥理功效,尤其在「抗發炎」層面,則歸因於所含的豐富活性成分,如茯苓多糖與茯苓酸等。
研究揭示,茯苓多糖具有顯著的抗炎及抗菌作用。它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從根本上減少因細菌感染所引發的炎症反應,對改善尿路感染及皮膚炎症等症狀具有助益。更為關鍵的是,茯苓多糖能直接干預炎症途徑,透過減少炎症因子的生成與釋放,來緩解身體的發炎狀態。這表明它不僅能針對病原體,更能調節免疫反應,從而起到深層的抗炎效果。
另一方面,活性成分茯苓酸亦展現出強效的抗炎與鎮痛特性。其能有效減輕炎症所帶來的疼痛感,為受炎症困擾者提供緩解。這類鎮痛作用通常與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合成有關。
此外,茯苓的抗發炎機制更延伸至其卓越的抗氧化能力。它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正是導致細胞損傷、進而引發炎症反應的元兇。藉由清除這些有害物質,茯苓能從細胞層面減少炎症的發生與進展,為身體建立一道對抗氧化應激與炎症的屏障。
總體而言,茯苓透過其所含的茯苓多糖、茯苓酸以及其整體抗氧化作用,從抑制病原體、調節炎症因子生成、緩解疼痛及清除自由基等多個面向,發揮其多元而顯著的抗發炎功效。
5. 抗菌抗病毒
茯苓作為一種傳統藥用真菌,其於抗菌與抗病毒領域展現出顯著的藥理功效。這些效用主要歸因於其內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尤以茯苓酸、茯苓甙及茯苓醇等最具代表性。這些化合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與病毒的生長繁殖。
臨床應用上,茯苓常被用於輔助治療由感染引起的病症,例如常見的感冒、季節性咳嗽等呼吸道疾患。其直接作用於病原體,阻礙其複製與傳播,從而有助於緩解感染症狀。
此外,茯苓的藥理活性不僅限於直接清除病原體,更體現在其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它能有效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特異性免疫功能,提升整體防禦力,刺激免疫細胞活性,協助宿主抵抗入侵的微生物,從而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與進展。
對於已發生的感染性疾病,特別是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茯苓的抗菌抗病毒特性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助於控制病原體的擴散,減輕感染所帶來的不適症狀,並加速病情的緩解。其作用機制深入細胞層面,為抵禦病原體入侵提供了堅實的生物學基礎。
6. 保肝利膽
茯苓在多項藥理實驗中展現出顯著的保肝利膽功效。研究指出,其注射液能有效對抗由四氯化碳等化學毒物所引起的急性肝損傷,顯著減輕肝細胞的病理損害,並降低血清中谷丙轉氨酶(ALT/GPT)的升高,此指標的下降直接反映了肝細胞保護作用。此為茯苓在急性肝損傷方面的保護機制。
進一步的實驗更揭示了茯苓對於肝臟纖維化的干預潛力。例如,茯苓醇被證實在實驗性肝硬變動物模型中,經過數週的治療後,能顯著減輕肝硬變的程度。其作用機制涉及促進肝臟膠原蛋白的降解,並有助於纖維組織的重吸收。這意味著茯苓不僅能預防肝纖維的形成,更可能具備逆轉或減輕已發展肝纖維化的能力,對於慢性肝病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作用機理共同構築了茯苓在保肝領域的核心價值。透過減少肝細胞損傷、抑制肝纖維化進程,茯苓有助於維護肝臟結構完整與功能正常。雖然其直接利膽機制在特定文獻中未詳細闡述,但健康的肝臟機能是維持正常膽汁生成與分泌的基礎,因此茯苓對肝臟的全面保護作用,亦間接促進膽汁的流通與排泄,協同發揮其利膽效果,對於肝膽系統的整體健康有所裨益。
7. 防癌抗腫瘤
茯苓在防癌與抗腫瘤方面展現了潛力。動物實驗顯示,連續十日對小鼠腹腔注射茯苓多糖,對實體腫瘤的抑制率高達95%;而茯苓多糖提取物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則為60%。
茯苓的抗腫瘤機制涉及多個層面。有研究指出,茯苓多糖主要透過增強機體免疫力來發揮作用,特別是提升巨噬細胞的功能,進而強化其吞噬與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此外,實驗證明茯苓多糖能提高荷瘤小鼠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TNF)水平,這是參與腫瘤細胞凋亡和抑制其生長的關鍵細胞因子。同時,茯苓還能明顯提高自然殺傷(NK)細胞的活性,這些細胞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和腫瘤的重要防線。
進一步研究發現,含有茯苓的複方,例如桂枝茯苓丸,能抑制乳腺癌細胞中的PI3K與MAPK訊息傳導途徑。這些途徑在細胞生長、增殖、存活及遷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異常活化常與癌症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這提示茯苓可能透過干預這些關鍵的分子信號,從而發揮其抗腫瘤功效。想了解更多關於桂枝茯苓丸抑制乳腺癌的資訊,可以參考此連結:抑制乳腺癌。
8. 鎮靜
茯苓的鎮靜功效主要來自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例如茯苓酸、茯苓甙和茯苓醇。這些成分作用於神經系統,可以舒緩神經,進而增加個體的舒適感,最終達到鎮靜的效果。
實驗研究表明,茯神(茯苓的一種)的水煎劑具有抗興奮作用。具體而言,腹腔注射茯神水煎劑(劑量為5、10、20g/kg)可以有效對抗由皮下注射咖啡因(50mg/kg)引起的小鼠過度興奮。雖然口服(灌胃)茯神水煎劑(劑量為10、20、40g/kg)並不能直接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但可以延長腹腔注射戊巴比妥(60mg/kg)的小鼠的麻醉時間,這也側面說明茯苓具有一定的鎮靜及促進睡眠的作用。茯苓同時也被認為能夠調節心理狀態,平衡情緒,並緩解焦慮和憂鬱等情緒症狀。
9. 提升免疫力
傳統中醫學認為「脾主為衛」,意指脾臟功能與身體的免疫防禦能力(即衛氣)緊密相關,強調脾在抵禦外來病原體方面的重要性。茯苓作為一種健脾利濕的中藥材,其藥理作用能從多個層面協調並提升機體的免疫力。
研究顯示,茯苓多糖能顯著促進正常小鼠及帶有腫瘤小鼠體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這表明它能活化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增強身體清除病原體的能力。同時,茯苓多糖還能增加ANAE陽性細胞及脾臟抗體分泌細胞的數量,這不僅提升了細胞免疫,也促進了體液免疫的產生,有助於建立更全面的免疫防線。
茯苓素的免疫調節作用也十分突出。小鼠腹腔注射茯苓素後,可觀察到腹腔巨噬細胞的百分比顯著增加,且其吞飲率明顯升高,這代表巨噬細胞的數量與活性均得到提升。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些活化的巨噬細胞內酸性磷酸酶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含量升高,細胞膜上鹼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及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增強。這些酶的活性提高,皆指示巨噬細胞溶酶體功能增強,可更有效地分解與處理病原體,從而強化身體的清除能力與免疫應答。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素對體液免疫的影響呈現劑量依賴性。小劑量的茯苓素能有效刺激血清溶血素水平的提升,並促進脾細胞產生抗體,這有利於身體對抗原的識別與清除。然而,當劑量稍大時,其作用則轉為抑制,且達到一定劑量後,即使再增加劑量,其抑制強度也不再顯著增高。更多關於脾細胞抗體的資訊,可參考此連結:脾細胞抗體。
10. 降血糖
茯苓,作為傳統中藥材,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逐漸闡明其對血糖調節的潛在效益。其降血糖作用主要歸因於所含的茯苓酸、茯苓甙及茯苓醇等活性成分。這些化合物能夠多方面影響葡萄糖代謝。
核心機制之一是促進胰島素分泌。茯苓的有效成分能夠刺激胰腺β細胞,促使胰島素釋放增加,進而協助葡萄糖從血液進入細胞,被身體利用或儲存,從而降低血糖濃度。這種對胰島素分泌的調節能力,使其直接參與了血糖恆定的維持。
此外,茯苓在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方面亦具顯著作用。健康的電解質平衡是維持正常細胞功能與代謝活動的基礎,間接影響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同時,它還能提高腎臟的排泄功能。腎臟是清除體內代謝廢物與維持體液平衡的重要器官,透過增強腎臟對多餘葡萄糖或其代謝產物的排泄能力,茯苓有助於減輕體內高血糖的負擔,進一步輔助降低血糖水平。這些綜合性的藥理作用使得茯苓在血糖管理上展現出其獨特的潛力。
茯苓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朱砂拌。
茯苓的炮製
茯苓處理方法
-
茯苓:
- 用水浸泡,洗淨。
- 撈出,悶透。
- 切片。
- 曬乾。
-
朱茯苓:
- 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
- 稍悶潤。
- 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反復翻動,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
- 晾乾。
- (每茯苓塊100斤,用朱砂粉30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而無濕熱者慎服:茯苓性平味甘,陰虛無濕熱者服用可能加重體內陰虛狀況。
- 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茯苓性平偏涼,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服用可能損傷陽氣,加重虛症。
- 避免與白斂、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等藥物同用:這些藥物會影響茯苓的藥效。
- 忌米醋:米醋會破壞茯苓的藥性。
- 體質虛寒、肝腎不足、胃寒食慾不振者不宜服用:茯苓的溫補作用可能加重這些症狀。
- 腎功能不全、高血鉀症、心臟衰竭等患者應慎用或避免使用:茯苓含有一定量的鉀離子,可能會影響這些患者的身體健康。
- 小便利或數者不宜服用:茯苓利尿,小便頻繁者服用可能損傷目力。
- 汗多入服之損元氣:茯苓利尿,汗出過多者服用可能損耗元氣。
- 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虛寒精清滑者皆不得服:茯苓利尿,上述情況者服用可能加重病情。
- 氣虛下陷、水涸口乾者俱禁用:茯苓利尿,氣虛下陷、水涸口乾者服用可能加重虛症。
- 腹瀉者不宜服用:茯苓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腹瀉者服用可能加重腹瀉症狀。
- 孕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茯苓: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孕婦過量使用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
茯苓相關的方劑
茯苓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