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效。麻黃升麻湯主要用於風寒表證,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等。麻黃能發散風寒,疏通肺氣,使外邪得以宣洩,達到解表之目的。
- 通竅散寒:麻黃兼具通竅散寒之功效,可緩解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升麻湯中常加入其他藥物,如升麻、葛根等,共同發揮通竅散寒作用,有助於解除風寒束表之困。
麻黃升麻湯中含有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宣肺透表: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表之功效。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的功效,適用於風熱犯肺,症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等症狀。
- 升提陽氣,止咳化痰: 升麻具有升提陽氣、止咳化痰之效,可以緩解肺氣下陷導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麻黃則可以宣通肺氣,促進痰液排出。二者相輔相成,可以有效改善肺氣不足、痰濕壅肺等症狀。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升麻湯以麻黃、升麻等辛溫發散之藥為主,容易耗傷津液,而當歸味甘性溫,能補血活血,滋陰養血,可緩解麻黃升麻湯的燥烈之性,防止藥性過於峻猛,避免傷及正氣。
- 改善氣血循環: 當歸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與麻黃升麻湯的發汗解表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解除風寒表邪,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麻黃升麻湯主治風熱表證,知母性寒,入肺、腎經,能清肺熱、瀉腎火,與麻黃、升麻等辛溫解表藥相配,可避免藥力過於猛烈,避免傷陰耗津,達到清熱解表而不傷正之效。
- 滋陰潤燥:知母兼具滋陰潤燥之功效,可緩解麻黃升麻湯辛溫解表藥可能引起的燥熱症狀,並有助於改善因風熱引起的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以制約麻黃、升麻的發散之力,避免傷陰耗氣。
麻黃、升麻性溫,善於發散風寒,但若不加制約,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口乾舌燥等症。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熱瀉火,防止麻黃、升麻過於燥烈,避免傷及陰津。
此外,黃芩還能解表散寒,與麻黃、升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玉竹,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麻黃升麻湯主治風熱表證,藥性偏燥,容易耗傷津液。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可緩解麻黃升麻湯燥性,保護津液,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損傷。
- 調和藥性: 玉竹味甘,能中和麻黃升麻湯中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使其藥效更為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刺激,增強藥物的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考量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方中麻黃、升麻等藥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之效,容易耗傷津液。而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可以緩解麻黃升麻湯的燥性,避免傷及津液。
同時,天門冬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因外邪侵襲導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與麻黃升麻湯的解表散寒功效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麻黃宣肺: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發表解肌之效。麻黃升麻湯以麻黃為主藥,宣肺發散,但性寒易傷陽氣,桂枝的加入可溫和藥性,助麻黃宣肺,避免寒邪傷肺。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使寒邪易於外解。麻黃升麻湯主治風寒表證,桂枝的加入可促進營衛氣血運行,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治療效果。
麻黃升麻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中: 麻黃升麻湯主治風寒表證兼有水飲內停者,茯苓能利水滲濕,使水飲消散,並健脾和中,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解除水飲停滯所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
- 緩解麻黃升麻湯燥性: 麻黃升麻湯中麻黃、升麻等藥性偏燥,易傷津液,茯苓性甘平,可緩解藥性燥烈,防止藥物過度耗傷津液,使藥效更平和,避免副作用。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辛溫發散,升麻辛涼解表,二藥合用雖可迅速解表,但亦易傷津耗氣。甘草性甘平,既能緩解麻黃、升麻的燥烈之性,又能補益脾氣,防止藥物過於傷正。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解毒、抗炎等功效,與麻黃、升麻相伍,可增強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療效,使藥力更趨平和,並減少副作用。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麻黃升麻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患者常伴有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石膏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發熱症狀。
- 解表散熱:麻黃升麻湯以麻黃、升麻等辛溫解表藥為主,但若患者體內熱邪較重,單用解表藥恐難以奏效。石膏的清熱之性可以配合解表藥,使藥力更易於透達病所,達到解表散熱的效果。
因此,石膏在麻黃升麻湯中起到清熱瀉火、解表散熱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中焦:麻黃升麻湯為辛溫發散之劑,容易耗傷脾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可補脾氣,固護中焦,防止藥物過於耗傷脾胃,使藥力得以持久發揮。
- 配合升麻,共奏升陽散寒之效:白朮甘溫,能補脾陽,升麻辛涼,能升散風寒。二者合用,一升一降,相輔相成,共奏升陽散寒之效,使藥力更趨平和,不易傷及正氣。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脾胃,助麻黃升散: 麻黃性寒,易傷脾胃,而乾薑性溫,可溫脾胃,助麻黃之升散,避免寒邪傷及脾胃。
- 協調藥性,防止麻黃過於辛散: 麻黃辛溫發散,若單用易傷津液,乾薑辛溫,可協調麻黃的辛散之性,防止其過於耗氣傷津。
故乾薑在麻黃升麻湯中起著溫脾胃、協調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麻黃升麻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個原因:
- 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 麻黃性溫,發汗之力強,容易傷津耗氣。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斂陰止汗,與麻黃相配,可緩解其發汗作用,避免過度耗損津液。
- 調節氣血,和解表裏: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麻黃升麻湯主要用於風寒表証,白芍可調節氣血,使藥性更為平和,有助於和解表裏,促進風邪的排出。
主治功效
麻黃升麻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病症
麻黃升麻湯主治傷寒表證未解,又經誤下,導致陰陽兩虛、上熱下寒的複雜證候。具體表現為:
-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指病程已久,且經過強力瀉下。
- 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寸脈主上焦,沉遲反映陽氣虛衰;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說明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及下焦,下焦虛寒。
- 咽喉不利,唾膿血:咽喉不利為少陰虛火上炎的表現,唾膿血則提示熱邪傷及血絡。
- 泄利不止:脾陽虛衰,運化失司,導致完穀不化,大便稀溏,甚至泄利不止。
總結而言,麻黃升麻湯主治病症的核心為:上熱下寒,陰陽兩虛。
治療原理
麻黃升麻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寒溫並用,升降兼顧,陰陽雙補,以糾正上熱下寒、陰陽格拒的病理狀態。方中藥物可分為以下幾組: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為君藥。在此方中,其主要作用是開宣肺氣,發散表邪,並與升麻合用,起到升陽散邪的作用。
- 桂枝:辛溫,溫通經脈,助麻黃發汗解表。
升陽散寒,疏風解毒:
- 升麻:辛甘微寒,升陽發表,透疹解毒,與麻黃相配,加強升陽解表之力。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脾止瀉,與桂枝相合,溫陽散寒之力更強。
滋陰清熱,潤燥生津:
- 知母:苦寒,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清肺胃熱。
-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上焦肺熱。
- 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清解肺胃實熱。
- 玉竹(葳蕤):甘平,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滋養肺胃之陰。
- 天門冬:甘苦寒,養陰潤燥,清肺降火,生津止渴,滋養肺腎之陰。
補血活血,調和營衛:
-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既能補血以治血虛,又能活血以散瘀滯。
- 白芍: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當歸相合,補血養陰,調和營衛。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白朮: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益氣固表,扶助脾陽,以止泄利。
- 茯苓: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助白朮健脾利水,化濕止瀉。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補脾益氣。
藥物配伍精妙
麻黃升麻湯的配伍精妙之處在於寒熱並用,標本兼顧。
- 麻黃、升麻與桂枝、乾薑相配,既能發散表邪,又能溫陽散寒,驅散在裏之寒邪。
- 知母、黃芩、石膏、玉竹、天門冬相配,清熱滋陰,潤燥生津,以制約辛溫藥物之燥熱,並清解上炎之虛火。
- 當歸、白芍相配,補血養陰,調和營衛,以補充因大下而耗傷的陰血。
- 白朮、茯苓相配,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止泄利。
- 甘草調和諸藥,使寒溫補瀉之藥合而為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綜上所述,麻黃升麻湯通過寒溫並用、升降兼施、攻補兼施的配伍方法,達到宣上溫下、升清降濁、調和陰陽的目的,從而治療上熱下寒、陰陽兩虛的複雜證候。其組方嚴謹,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升麻湯,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麻黃(去節)2兩半,升麻1兩1分,黃芩1兩,芍藥1兩,甘草(生)1兩,石膏(煅)1兩,茯苓1兩。 主治:傷寒表未解,熱鬱作衄;風邪內縮,久瀉不止。
麻黃升麻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八。 組成:麻黃2分,桂枝1分,杏仁1分,吳茱萸1分,草豆蔻1分,厚朴1分,曲末1分,羌活1分,柴胡根5分,白茯苓1分,白朮5分,青皮5分,升麻根1分,蒼朮1分,澤瀉1分,豬苓1分,陳皮1分,黃連5分,黃柏1分。 主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
麻黃升麻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2兩半(去節),升麻1兩1分,當歸1兩1分,知母18铢,黃芩18铢,葳蕤18铢(1作菖蒲),芍藥6铢,天門冬6铢(去心),桂枝6铢(生成),茯苓6铢,甘草6铢(炙),石膏6铢(碎,綿裹),白朮6铢,乾薑6铢。 主治:發越鬱陽,清上溫下。主治:冬溫誤行汗下,陽熱陷於厥陰,經脈爲邪氣所遏,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