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味防風湯

SHI YI WEI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肺經 18%
心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2%
胃經 6%
膀胱經 0%
膽經 0%
大腸經 0%
腎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十一味防風湯中包含防風,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風解表,散寒止痛: 防風味辛溫,性善於走表,能散風寒、止痛,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2. 引藥入經: 防風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表層,增強其祛風散寒的效果。

十一味防風湯中,防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十一味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溼痹,而風寒溼邪阻滯經絡,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肢體疼痛麻木。當歸能夠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幫助驅散風寒溼邪,緩解疼痛症狀。

二、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當歸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羌活、獨活等相配伍,能夠增強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效果。例如,當歸與防風、羌活、獨活等藥物共同作用,能夠更好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並促進人體陽氣恢復。

十一味防風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散寒解表: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對於風寒束表、咳嗽氣喘等症狀,能有效疏風散寒,使體表汗出,解除風邪入侵。
  2. 宣肺通竅:麻黃能宣通肺氣,開達鼻竅,對於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能起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十一味防風湯整體以散寒解表為主,麻黃的加入配合其他藥材,能夠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十一味防風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的作用。防風性辛溫,容易燥烈,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

二、補益脾氣,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健脾和胃。十一味防風湯中包含多種辛溫之藥,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甘草可以補益脾氣,使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十一味防風湯主治風寒濕痺,而濕邪易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疼痛麻木。茯苓利水滲濕,可助藥力祛除體內濕邪,改善痺痛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兼具健脾益氣的功效。風寒濕痺常伴隨脾虛氣弱,導致抵抗力下降。茯苓健脾益氣,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滋陰潤燥: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十一味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痰稠等症狀,而天門冬可以滋潤肺燥,緩解鼻塞、咳嗽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二、緩解燥熱: 風寒感冒初期,患者容易出現發熱、口渴、咽乾等燥熱症狀。天門冬能清熱解毒,緩解燥熱,降低患者的不適感,幫助機體更快恢復。

綜上,天門冬在十一味防風湯中的加入,既能滋陰潤燥,緩解風寒症狀,又能清熱解毒,緩解燥熱,起到協同作用,提高方劑療效。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治療目的。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功效,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風寒感冒、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同時,附子可助其他藥材發揮效力,例如配合防風、羌活等藥材,更能疏散風邪,止痛解痙。

十一味防風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風熱外邪侵襲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滋陰養血:十一味防風湯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風熱咳嗽,而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緩解因風熱所致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症狀,並促進機體恢復。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十一味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濕邪往往困阻脾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白朮入脾經,能健脾燥濕,祛除濕邪,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
  2. 補氣升陽:白朮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風寒濕痹常伴有氣虛乏力、肢體沉重等症狀。白朮補氣升陽,能提升機體陽氣,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肢體沉重,提高機體抵抗力。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腎助陽,固攝精氣:山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固澀精氣的作用。十一味防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而風寒易傷腎陽,導致陽虛不能溫煦筋骨,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山茱萸加入後,可以溫腎助陽,固攝精氣,使陽氣充盈,驅散寒邪,改善痺症。
  2. 收斂止汗,固澀止瀉:山茱萸還具有收斂止汗、固澀止瀉的作用。風寒濕痺患者,常伴有汗出、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等症狀,山茱萸可以收斂固澀,止汗止瀉,改善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因此,山茱萸的加入,既能溫腎助陽,固攝精氣,驅散寒邪,又能收斂止汗,固澀止瀉,從多個方面促進患者的康復。

十一味防風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治療風熱犯肺、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發熱、口渴等症狀。十一味防風湯以祛風解表為主,而黃芩的加入可以兼顧清熱,避免風熱之邪在體內久留,加強治療效果。
  2. 抑菌消炎: 黃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幫助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十一味防風湯中也包含其他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藥材,例如防風、蒼朮等,與黃芩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炎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十一味防風湯」

中藥方劑「十一味防風湯」,是由十一味中藥組成,包括:防風、當歸、麻黃、甘草、茯苓、天門冬、附子、生地黃、白朮、山茱萸、黃芩。其中,防風、當歸、麻黃為君藥,甘草、茯苓、天門冬為臣藥,附子、生地黃、白朮、山茱萸、黃芩為佐藥。

方劑組成介紹

  • 防風:辛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苦,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麻黃:性溫,味辛、甘,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天門冬: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
  • 附子:性大熱,味辛、甘,歸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等功效。
  • 生地黃:性微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白朮:性溫,味苦、甘,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功效。
  • 黃芩:性微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主治功效

十一味防風湯主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等症狀。中風:中醫術語,指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頭痛、眩暈、抽搐、半身不遂等。發熱無汗:體溫升高,但沒有出汗。肢節煩:四肢關節痠痛不適。腹急痛:腹部劇烈疼痛。大小便不利:小便困難或不通,大便困難或不通。

總結

中藥方劑「十一味防風湯」是由十一味中藥組成,具有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等症狀。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傳統服藥法


防風3分,當歸3分,麻黃(去節)3分,甘草(炙)3分,茯苓2兩,天門冬(去心)2兩,附子(炮)2兩,乾地黃2兩,白朮2兩,山茱萸2兩,黃芩5分。
大小便不利,加大黃、人參各2分,大棗30個(擘),生薑3兩。
嚼碎。以水9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服7合,每日3次。
忌海藻,菘菜、豬肉、蕪荑、大酢、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一味防風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無尿及少尿不易流汗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十一味防風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防風3分,當歸3分,麻黃(去節)3分,甘草(炙)3分,茯苓2兩,天門冬(去心)2兩,附子(炮)2兩,乾地黃2兩,白朮2兩,山茱萸2兩,黃芩5分。 主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