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補黃耆湯

DA BU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8%
肺經 16%
腎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4%
胃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黃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黃耆補氣之要藥: 黃耆為補氣之聖藥,性溫平,味甘,入脾、肺經,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大補黃耆湯以黃耆為主藥,旨在補益正氣,扶正祛邪,以達強壯身體、抵抗疾病之效。
  2. 方劑主治需求: 大補黃耆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食少便溏、自汗盜汗、四肢倦怠、脈虛無力等氣虛症狀。而黃耆補氣作用顯著,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進行治療。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黃耆性溫燥,久服易傷陰,防風性微溫,能疏散風邪,兼具清熱解表之效,可協調黃耆的燥性,避免過於燥熱傷陰。
  2. 防止氣虛上浮,固護元氣:黃耆補氣健脾,若氣虛上浮,容易出現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防風能固表止汗,使氣血運行正常,避免氣虛上浮,有助於黃耆更好地補益元氣。

因此,防風在[大補黃耆湯]中發揮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補益效果更佳。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川芎,是為了緩解黃耆補氣過於燥烈之弊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避免黃耆補氣過度,導致氣滯血瘀,出現頭昏腦脹、口乾舌燥等不適。

同時,川芎還能與黃耆相輔相成,增強補氣效果,使補氣更趨平和,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滋陰補腎,固攝元氣:山茱萸味酸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之功效。黃芪性溫,補氣昇陽,但易耗陰,而山茱萸可滋陰補腎,防止黃芪過補傷陰,使補氣效果更持久,並協同固攝元氣,避免氣虛脫泄。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大補黃芪湯以補氣爲主,但氣虛常伴有陰虛,山茱萸的加入,可滋補肝腎陰血,陰陽相濟,更能促進氣血生化,增強整體療效。同時,山茱萸還能緩解黃芪的燥性,使藥性更加溫和,更適合體質偏虛者服用。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黃耆補氣固表,但氣血相生,氣足則血行,血行則氣盛,因此加入當歸補血,有助於氣血雙補,增強黃耆補氣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黃耆性偏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燥熱的副作用。當歸性溫和,能起到緩解黃耆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更適合長期服用。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黃耆一同使用,可增強補氣效果,使補氣藥力直達脾胃,改善脾胃虛弱,提升身體對營養的吸收和利用。
  2. 助氣升陽: 黃耆善於補氣,但性偏溫燥,易耗陰津,白朮則性溫和,能助黃耆補氣而不傷陰,並可升陽氣,避免補氣過於滋膩,導致氣滯血瘀。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陽助氣,並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活血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

將肉桂加入黃耆湯,可溫補脾腎之陽氣,有助於黃耆補氣固表的作用,並促進氣血運行,溫通經絡,緩解氣血不足引起的四肢冰冷、畏寒、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肉桂也能改善脾胃虛寒,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黃耆補氣養血的效果。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黃耆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兩者配伍,可以減緩黃耆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燥熱傷陰。
  2. 增強功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黃耆配伍,可以增強補氣固表之效,使藥效更佳。

此外,甘草還能解毒,與黃耆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一些由氣虛引起的病症,如乏力、自汗、易感冒等。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人參與黃耆的協同作用,達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生血行氣之效。

兩者合用,則相輔相成,既可補益元氣,又能固表止汗,對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自汗盜汗、脾胃虛弱等症狀,均能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考量其「斂肺氣、固元氣」的作用。黃耆性溫,補氣力強,但容易耗氣,且易傷津液。五味子性酸,入肺經,具有斂肺止汗、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收斂肺氣,防止黃耆過度補氣而耗傷津液。同時,五味子還能固元氣,使黃耆補氣的效果更加持久,並減少其對脾胃的負擔。因此,五味子在大補黃耆湯中發揮著重要的平衡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且能保護脾胃,使補而不燥,溫而不烈。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輔助黃芪補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黃芪補氣之力強勁,容易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受阻,茯苓加入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使黃芪補氣更有效。
  2. 防止氣盛上擾,維持陰陽平衡: 黃芪補氣過度,容易出現氣盛上擾,出現頭昏、目眩、心悸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使補氣之效更平穩,維持陰陽平衡,避免氣盛上擾之弊。

總之,茯苓在大補黃耆湯中起著輔助黃芪補氣、健脾利濕、防止氣盛上擾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安全。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其清熱涼血的功效,以平衡黃耆的溫補特性。

黃耆性溫,補氣力強,過度服用易致燥熱,引發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可緩解黃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平和,補而不燥,更利於氣血雙補。此外,生地黃亦可滋養陰血,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氣養血的效果。

大補黃耆湯中加入肉蓯蓉,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能溫補腎陽,壯陽益精,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2. 補氣益血: 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生成,有助於氣血雙補,與黃耆同用,可加強補氣效果,使氣血充足,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主治功效


《大補黃耆湯》:中醫經典方劑,益氣固表,調補虛弱

中藥方劑「大補黃耆湯」,由多味藥材組成,以黃耆為主藥,配伍防風、川芎、山茱萸、當歸、白朮、肉桂、甘草、人參、五味子、茯苓、生地黃、肉蓯蓉等藥材,具有出汗多且身體虛弱的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是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澀腸止瀉、生津止渴、養陰補虛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可治療腎陽虛衰,精血不足所引起的陽痿、遺精、白濁、尿頻餘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以及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祕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大補黃耆湯」,以補氣為綱,配伍補益氣血之藥物,旨在增強人體正氣,改善出汗多、身體虛弱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1兩,防風(去蘆)1兩,川芎1兩,山茱萸(去核)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朮(炒)1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1兩,甘草(炙)1兩,人參(去蘆)1兩,五味子1兩,白茯苓1兩半(去皮),熟乾地黃2兩(洗),肉蓯蓉3兩(酒浸)。調養氣血。
每服5錢,水1中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枚,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黃耆湯是一張補氣固表的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黃耆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黃耆(蜜炙)1兩,防風(去蘆)1兩,川芎1兩,山茱萸(去核)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朮(炒)1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1兩,甘草(炙)1兩,人參(去蘆)1兩,五味子1兩,白茯苓1兩半(去皮),熟乾地黃2兩(洗),肉蓯蓉3兩(酒浸)。 主治:調養氣血。主治:自汗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