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Fructus Corni Officinalis Cornelian Cherry Fruit, Cornus, Fructuscorni,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Fruit of Japanese Cornel Dogwood
- 別名:實棗兒,棗皮,紅棗皮,藥棗,蜀棗,鬾實,山萸肉,雞足,肉棗,萸肉,鼠矢
- 來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幹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幹燥。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陝西, 四川, 山東, 河南,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陜西
- 生長環境:山坡, 灌輸, 林緣,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山茱萸的傳統功效
1. 補益肝腎
山茱萸,其補益肝腎的功效歷來受到中醫典籍的重視與肯定。其作用機理,從古籍記載中可窺見一斑。
《神農本草經》提及山茱萸能「止小便利」,並以其酸味特性說明其作用。《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闡述,山茱萸能「滋陰益血」,並說明其補肝助膽,甚至藉由「補母」與「子令母實」的觀點,說明其補肝益腎的關聯性。肝腎同源,肝陰不足,腎精虧損,均可透過山茱萸的滋補而得到改善。《本經逢原》則指出山茱萸能使「腎氣受益,則封藏有度,肝陰得養,則疏洩無虞」,強調其在調節肝腎陰陽平衡方面的作用,並點明肝腎之間的相互關係。
《雷公炮炙論》更深入地剖析山茱萸的特性,認為其「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並強調其收斂作用中兼具條暢之性,能通利九竅,流通血脈,尤其對肝虛自汗、脅疼腰疼等症狀有效。該書還指出,山茱萸的核與肉性味相反,使用時應去除核。《本草新編》則以「五更洩瀉」為例,說明山茱萸補腎水、澀精止瀉的作用,並辯證地指出,即使其性溫,但對於陰虛火動者,並非禁忌,反能「益陰生水,止其龍雷之虛火」。《醫學入門》則從另一角度解釋山茱萸的功效,認為其能「補養肝腎,以益其源」,從根本上調理臟腑功能。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山茱萸補益肝腎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其藥性及作用機理,並強調其在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等症狀上的顯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古籍對其功效的描述略有側重,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2. 澀精止遺
山茱萸,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澀精止遺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補益肝腎,收斂固澀密切相關。
《本草經》中記載山茱萸能「止小便利」,《神農本草經疏》則進一步解釋,認為此功效源於其酸味,並指出其應用於治療心下邪氣寒熱、腸胃風邪等症,皆因肝腎虛弱所致。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山茱萸「滋陰益血」,能治療遺精、白濁等症,並闡述其通過「收其渙散」、「斂水生津」來達到收澀的目的,認為其能補腎,使腎藏精氣的功能得到加強,從而達到止遺的目的。此處也點明瞭肝腎互為表裡的關係,補腎同時亦能間接益肝。
《雷公炮炙論》提到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說明其具有強大的收斂作用,能固攝元氣,防止精液滑脫。此外,該書也強調山茱萸的核與肉功效相反,使用時需去除核。 《本草新編》則以「五更洩瀉」為例,說明山茱萸能補腎水,並兼具澀性,達到一物二用的效果。文中更進一步辯證,認為山茱萸雖性溫,但能益陰生水,對於陰虛火動者,並非禁忌,反而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本草逢原》則認為山茱萸入八味丸,能使「腎氣受益,則封藏有度;肝陰得養,則疏洩無虞」,說明其補益肝腎的功效是其澀精止遺的基礎。 《澠水燕談錄》更指出山茱萸補骨髓的功效來自於其核的溫澀性,能祕精氣,精氣不洩,進而補骨髓,強調古人用藥的完整性,不可捨本逐末。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山茱萸澀精止遺功效的論述,皆圍繞其補益肝腎,收斂固澀的藥性展開,並從不同角度闡明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其澀精止遺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收斂,而是建立在整體的肝腎陰精充盈的基礎之上。
3. 固澀收斂
山茱萸,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固澀收斂之效,體現在多個方面。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皆提及山茱萸能「止小便利」,其酸味正是收斂作用的體現。這與《本經逢原》中所言「以其酸收,無發越之理」相符,說明山茱萸的收斂作用並非透過發汗等方式達成,而是藉由酸味直接收斂,主要作用於腎氣,使封藏有度,從而達到止瀉、止遺精、白濁等作用,正如《本草新編》所論述的「補腎水,而性又兼澀」。《藥品化義》更進一步指出,山茱萸能「斂水生津」,並以此解釋其治療遺精、白濁、小便失禁等症的機理,其收斂作用不僅止於尿液,還涉及精氣的固攝。
《雷公炮炙論》則強調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並指出其收斂作用並非單純的收斂,而是「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能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此說法說明山茱萸的固澀並非死板的收縮,而是具有調節平衡的作用。 《本草新編》更以五更瀉例證其療效,認為其能補腎水,收斂因腎虛導致的滑脫症狀。
《澠水燕談錄》則特別指出山茱萸的核具有溫澀祕精氣的功效,認為古人完整使用山茱萸(包括核)更符合其藥性。 總而言之,山茱萸的固澀收斂作用,並非單純的收縮,而是通過補益肝腎,調節臟腑陰陽,最終達到固澀精氣,收斂滑脫的效果,在古代醫家眼中,是一味兼具補益和收斂功效的良藥。
4. 益精
山茱萸,其益精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釋。
《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皆提及山茱萸能止小便頻數,並以其酸味來解釋此功效。其酸味收斂,能固澀精氣,防止精液滑脫。《雷公炮炙論》進一步指出,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認為其能補益肝腎,從而達到益精的目的。肝腎虧虛,則元氣易耗,精血不足,山茱萸能溫補肝腎,使精氣充盈。 《藥品化義》則從五行相生相剋的角度解釋,認為山茱萸能滋陰益血,補肝助膽,進而通過「子令母實」的原理,滋養腎精,治療遺精、白濁等腎虛證狀。
《本草新編》則詳細論述了山茱萸治療五更泄瀉(腎虛之證)的功效,認為其能補腎水,又兼具澀性,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並指出,同樣的機理也適用於治療精滑、小便頻數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新編》也提及陰虛火旺者不宜多服,但同時強調其能益陰生水,反佐其能治陰虛火動,而非單純助火。
《澠水燕談錄》則強調山茱萸的核的重要性,認為其溫澀的特性更利於祕精氣,補骨髓。現代人多隻取肉棄核,實則違背古法。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山茱萸益精功效的理解,既體現了其收斂固澀的藥性,又聯繫到肝腎精血的滋養,並結合臨牀經驗,從不同角度闡明其作用機理。 其益精作用,並非單純的收斂,更重要的是通過補益肝腎,調節臟腑功能,從根本上提升機體精氣,達到強身健體之效。
5. 補血養肝
山茱萸,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補血養肝功效,從多個角度得到論證。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止小便利」,《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指出山茱萸「滋陰益血」,主治目昏耳鳴、口苦舌乾等肝腎陰虛的症狀。該書更精闢地闡述了山茱萸補肝的機理:「心乃肝之子……腎乃肝之母……即子令母實之義也」,說明山茱萸通過滋養腎陰來間接補益肝血,實現整體的陰陽平衡。
《本經逢原》認為山茱萸入腎經,能益腎氣,使封藏有度,從而使肝陰得到滋養,疏洩無虞,「乙癸同源」,說明山茱萸補肝是通過滋腎間接實現的,與腎陰的滋養息息相關。 《雷公炮炙論》更深入地指出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並強調其能「治肝虛自汗,肝虛脅疼腰疼,肝虛內風萌動」,直接點明山茱萸在治療肝虛症狀上的效用。 此書更指出肝虛往往導致元氣外洩,而山茱萸能收斂元氣,從而達到補益肝腎的效果。
《本草新編》則從臨牀經驗出發,闡述山茱萸治療五更泄瀉(腎虛)的功效,並提出其「益陰生水,止其龍雷之虛火」的觀點,說明山茱萸的溫性並非助長陰虛火旺,而是通過溫補腎水來制約虛火,從而達到陰陽平衡,間接達到補血養肝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山茱萸補血養肝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對臟腑之間相互關係以及陰陽平衡理論的理解。山茱萸通過補腎益精,間接滋養肝陰,從而達到補血養肝,以及治療一系列肝腎陰虛相關症狀的功效。 不同的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互相印證,更顯其臨牀價值。
山茱萸的古代典籍
山茱萸的現代功效
1. 預防心血管疾病
山茱萸經現代藥理分析,其主要有效成分如環烯醚萜類(如馬錢苷)、黃酮類與多酚化合物,能透過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以調節血壓。它有助於改善心肌細胞能量代謝,提升心肌收縮力與耐缺氧能力,同時抑制脂質過氧化,降低血脂與膽固醇水平。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減少內皮損傷;其抗發炎特性則能抑制炎症因子釋放,緩解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從多面向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2. 保肝利膽
山茱萸的保肝利膽作用乃現代藥理研究重點。其所含之山茱萸苷、山茱萸甙等活性成分,證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與修復,有效減輕各種肝損傷。這些成分亦能調節肝臟生理功能,提升其解毒能力。山茱萸具顯著抗氧化特點,有助於清除有害自由基,緩解氧化應激對肝臟的損害。同時,其抗炎效應能有效抑制肝臟炎症反應。綜合而言,山茱萸透過多重機制,在輔助治療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方面展現潛力,有助於肝臟康復。
3. 降血脂
山茱萸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降血脂功效。其作用機制多元而複雜。首先,山茱萸能夠上調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的生成與表達,增加肝臟細胞對LDL的攝取與清除,從而加速其在血液中的代謝過程。其次,它能促進肝細胞內膽固醇向膽酸的轉化,加速膽固醇的分解與排泄,進而有效降低肝臟和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含量。再者,山茱萸對膽固醇生物合成的關鍵限速酶——HMG-CoA還原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夠從源頭阻斷膽固醇的生成。此外,山茱萸還能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微循環,此舉有助於提升各組織尤其是肝臟的代謝功能,加速膽固醇的分解與利用,綜合實現其降血脂效果。
4. 抗發炎
山茱萸的抗炎功效已獲現代藥理學深入探究。研究揭示,其主要活性成分,如多種環烯醚萜苷(包括馬錢苷、莫羅忍冬苷)、鞣質、黃酮類化合物及多糖等,共同發揮其抗炎作用。這些成分能多靶點介入炎症反應路徑。
具體而言,山茱萸可能透過抑制關鍵的促炎因子合成與釋放來減輕炎症,例如下調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1β (IL-1β) 及白細胞介素-6 (IL-6) 等細胞因子的表達。同時,它能抑制環氧合酶-2 (COX-2) 及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等與炎症疼痛及紅腫密切相關的酶活性,從而控制炎症介質的產生。此外,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傷,進一步阻斷炎症級聯反應的啟動與進展。這些機轉綜合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水腫和發熱症狀,並解釋了其在輔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肝炎等炎症性疾病中的潛在益處。
5. 抗氧化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的抗氧化作用已獲得現代藥理學證實。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山茱萸多糖。該多糖體透過清除自由基、提升內源性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抑制脂質過氧化等機制,發揮顯著的抗氧化功效。這些作用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延緩衰老過程,並預防與自由基相關的疾病發生。相關研究可查詢此文獻:[研究發現。山茱萸多糖的抗氧化潛力,亦可與其他富含多醣體的抗氧化中藥和食物進行比較分析。
6. 降血糖
山茱萸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明確的降血糖潛力。其作用機制多元,主要透過促進胰腺β細胞功能,提高胰島素的分泌量。同時,它能顯著提升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此外,山茱萸富含的活性成分,包括沒食子酸、鞣花酸、鞣質、山茱萸皂苷及山茱萸多酚等,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糖尿病所導致的氧化應激,保護細胞免受損害。這些成分亦被證實能改善微循環及血流供應,對於預防和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具有積極意義,間接穩定血糖水平。
山茱萸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山茱萸的炮製
山萸肉處理方法:
- 洗淨: 將山萸肉洗淨,去除果核及雜質。
- 曬乾: 將洗淨的山萸肉曬乾。
酒山萸製作方法:
- 取淨山萸肉: 取出已洗淨的山萸肉。
- 酒拌勻: 用黃酒將山萸肉拌勻。
- 密封: 將拌勻的山萸肉放入密封容器內。
- 隔水加熱: 將容器置於水鍋中,隔水加熱。
- 燉至酒吸盡: 燉煮至黃酒完全被吸收。
- 取出晾乾: 將燉好的山萸肉取出,晾乾。
- 比例: 山萸肉每100斤,使用黃酒20-25斤。
蒸山萸製作方法:
- 取淨山萸肉: 取出已洗淨的山萸肉。
- 蒸黑: 將山萸肉置於籠屜內加熱蒸至變黑。
- 取出曬乾: 將蒸好的山萸肉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茱萸的注意事項重點
- 命門火熾、強陽不痿、素有濕熱、小便淋澀者忌服
- 水腫體質者應適當控制劑量,以免加劇水腫。
- 出血性疾病者應禁止或慎用,以免加重出血。
- 脾胃虛冷者應適當減量或選擇溫性補藥同用。
- 與含茴香精或血栓溶解藥物的西藥同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慎用。
- 對山茱萸或相關植物過敏者禁止使用。
- 孕婦禁用。
山茱萸相關的方劑
山茱萸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山茱萸含有的化學成分
山茱萸鞣毛1(cornus-tannin 1), 山茱萸鞣毛2(cornus-tannin 2), 山茱萸鞣毛3(cornus-tannin 3), 山茱萸鞣質2(cornus-tannin 2), 木鞣質 A(cornusiin A), 木鞣質 B(cornusiin B), 木鞣質 C(cornusiin C), 木鞣質 G(cornusiin G), 丁子香鞣質(eugeniin), 路邊青鞣質 D(gemin D), 山茱萸裂甙(cornuside), 莫羅忍冬甙(morroniside), 7-O-甲基莫羅忍冬甙(7-O-methylmorroniside), 馬錢子甙(loganin), 當藥甙(Sweroside),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熊果酸(ursolic acid),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酒石酸(Tartaric acid), 維生素A(Vitamin A), 異丁醇(isobutyl alcohol), 丁醇(Butyl alcohol), 異戊醇(isoamyl alcohol), 順式/反式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cis/trans)), 糠醛(furfural), β-苯乙醇(β-Phenylethyl alcohol), 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欖香脂素(elemicin), 異細辛醚(isoasarone), 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 油酸乙酯(ethyl oleate), 亞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 桂皮酸苄酯(benzyl cinnamat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copaene(copaen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α-薑黃烯(α-curcumene), 茴香腦(anethole), 細辛醚(asaricin), 馬兜鈴酮(aristolone), 乙基香蘭素(ethylvanillin), 亞麻酸乙酯(Ethyl linolenate), 胡薄荷酮(Pulegone), 黃樟醚(Safrole),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鐵(Iron), 鋁(Aluminum), 銅(Copper), 鋅(Zinc), 硼(Boron), 磷(Phosphorus), 蘇氨酸(Threon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組氨酸(Histidine), 賴氨酸(Lysine),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甘氨酸(Glycine), 丙氨酸(Alanine), 酪氨酸(tyrosine), 精氨酸(Argin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蛋氨酸(Methionine), 脯氨酸(Proline), 胱氨酸(Cyst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