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三五七散中包含天雄,主要原因有二: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天雄性溫燥,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等症,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祛風除濕: 天雄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可更好地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小三五七散的組成中包含山茱萸,主要是因為其 補益肝腎、固澀止瀉 的功效。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能 補益肝腎之陰,對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遺精滑泄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其 收斂固澀 的作用,可以 止瀉止帶,適用於脾腎虛弱、滑脫泄瀉等病症。
因此,在小三五七散中加入山茱萸,可以 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 補益肝腎、固澀止瀉,達到治療目的。
小三五七散中加入山藥,主要是為了健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滋腎填精的功效。
方中以三七、田七等活血化瘀藥為主,容易耗傷正氣,而山藥則可起到補氣健脾,協調藥性的作用,防止活血藥傷及脾胃,確保藥效發揮。
同時,山藥還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三五七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頭風目眩,耳聾」,屬風邪上擾、肝腎不足所致之證。
- 頭風目眩:因風邪挾虛上攻頭目,或肝腎精血虧虛,清竅失養,表現為頭痛、頭暈、視物昏花。
- 耳聾:多與腎精不足、耳竅失充相關,或風邪阻滯經絡,氣血不通所致。
方中藥物以溫陽固精、補益肝腎為主,兼散風邪,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劑量比:天雄(2兩)∶山茱萸(5兩)∶薯蕷(10兩),呈現「小三五七」之比例,故名。
天雄(炮製後為附子之類)
- 性味辛熱,歸腎經,具溫腎助陽、散寒祛風之效。
- 針對頭風之「風寒上襲」,溫通陽氣以驅邪,兼振奮命門之火,助腎氣上達清竅。
山茱萸
- 酸澀微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固精斂汗。
- 補肝腎之陰以涵養清竅,治眩暈耳聾之本;其收斂之性可防天雄辛散過度。
薯蕷(山藥)
- 甘平,歸脾肺腎經,健脾益氣、滋腎固精。
- 補後天脾胃以生養氣血,助山茱萸填精,並制天雄之燥烈,調和藥性。
配伍邏輯:
- 溫陽與滋陰並行:天雄溫腎陽,山茱萸補肝陰,陰陽互根,共調肝腎。
- 標本同治:天雄散風治標,山茱萸、山藥補虛治本。
- 比例深意:天雄量小防燥熱,山茱萸中等量斂陰固精,山藥量最大奠定補益根基,使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治療原理:
通過溫補肝腎、培補精氣,使清竅得養,風邪得散。酒送服可助藥力上行,增強溫通之效。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陽虛型眩暈:除風邪外,因腎陽不足、清陽不升者亦可用。
- 輕度寒性頭痛:天雄散寒之力適合風寒頭痛屬虛證者。
- 虛性耳鳴:非實火所致之耳鳴,屬肝腎虧虛者可能緩解。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補中寓散」思路,適合虛實夾雜之證,尤重肝腎與陽氣調理。
傳統服藥法
天雄2兩,山茱萸5兩,薯蕷10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5分匕,以清酒下,1日2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補益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三五七散,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天雄2兩,山茱萸5兩,薯蕷10兩。 主治:頭風目眩,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