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五七散

大三五七散

DA SAN WU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三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肺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7%
胃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4%
腎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三五七散中包含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止痛止痙: 天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止痙之效。其能有效驅散寒濕,舒筋活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麻木、痙攣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大三五七散中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附子等,亦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天雄與之配合,可相互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筋骨攣縮等病症。

大三五七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之效。方中以細辛配伍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奏散寒解表、祛風止痛之功,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
  2. 通鼻竅:細辛辛散通竅,能通利鼻竅,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有較好的療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蒼耳子、白芷等,共奏疏風解表、通鼻竅之效。

大三五七散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1. 固腎澀精:山茱萸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固腎澀精的功效。方中以山茱萸配合五味子、肉桂等藥物,可有效治療腎氣不固、遺精滑泄等症狀。
  2. 滋陰補腎:山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方中以山茱萸配合熟地黃、山藥等藥物,可有效改善腎陰虧虛、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因此,大三五七散中以山茱萸作為主要藥物之一,可發揮其固腎澀精、滋陰補腎的作用,達到治療腎虛、精關不固等症狀的目的。

大三五七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的作用。大三五七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2. 助藥力:大三五七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多屬辛涼解表之品,若單獨使用,容易寒涼傷陽。而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物的寒性,使藥力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大三五七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是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並且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方劑中包含山藥,主要原因在於山藥具有諸多的藥用價值。

首先,山藥性平,味甘,能夠健脾益胃,適合用於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其中的黏液質和多醣類成分,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其次,山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此外,山藥對於潤肺止咳、滋陰補腎也有一定的效果,適合用於體虛之人。

綜合來說,山藥作為大三五七散的重要成分,能有效調整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狀況,提升整體健康,從而增強療效。這也是其在中醫方劑中被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大三五七散中含有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之效,可有效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與大三五七散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協同作用,增強祛風散寒之力。
  2. 止痛解痙: 防風亦有止痛解痙之效,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肌肉痙攣、關節疼痛等症狀,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止痛效果。

總而言之,防風在大三五七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有效祛除風寒,更能緩解疼痛,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三五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疇以「肝腎虧虛兼風寒侵襲」為核心,具體表現可分三大類:

  1. 頭面五官疾症:風寒上擾清竅,致頭痛眩暈、耳鳴耳聾(似舟車搖晃感)、口眼喎斜(面癱初期)、面骨疼痛。
  2. 經絡痹阻:風寒濕三邪滯留筋骨,引發肢體痹痛,或腳氣病緩弱無力。
  3. 產後虛風:產後氣血虛弱,風邪乘虛內侵,見頭暈或肢體麻木。

關鍵病機為「陽虛不能禦外邪」,天雄、乾薑溫陽為本,配伍風藥驅邪,佐以補益肝腎之品,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解析

  • 天雄(3兩):大辛大熱,為方中君藥,專溫腎陽、逐深層寒濕,針對「陽虛寒侵」根本。
  • 乾薑(5兩):輔助天雄溫中焦脾陽,與天雄形成「脾腎同溫」之勢,助氣血生化。
  • 細辛(3兩):辛烈走竄,擅祛頭面風寒、通竅止痛,治標要藥。
  • 防風(7兩):風藥中之潤劑,驅周身風邪而不傷陰,助天雄散外寒。
  • 山茱萸(5兩):酸溫收澀,補肝腎固精,防辛散藥物耗傷真陰。
  • 薯蕷(7兩,即山藥):甘平健脾益腎,與山茱萸共固下元,補虛培本。

2. 劑量設計深意
方名「三五七」暗藏藥量比例(天雄細辛3、山茱萸乾薑5、薯蕷防風7),體現「溫補遞增」法則:

  • 「3」為攻邪主力(天雄、細辛散寒開痹);
  • 「5」調和肝脾(山茱萸補肝、乾薑暖脾);
  • 「7」重補脾腎(薯蕷、防風相配,防風量大反佐其升散,助山藥固守中下焦)。

3. 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陽為體,祛風為用」,透過:

  • 天雄+乾薑:振奮陽氣,破除陰寒凝滯;
  • 細辛+防風:開泄腠理,引邪外出;
  • 山茱萸+薯蕷:填補肝腎漏洞,使散邪不傷正。
    酒送服更助藥力周行全身,尤擅治療「本虛標實」之頭面部風寒痺症。

三、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與《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異曲同工,皆為「溫陽解表」思路,然大三五七散更側重:

  • 以山藥代甘草,強化補益;
  • 以防風代麻黃,減緩發汗力道,適用於虛人外感;
  • 山茱萸收斂,防止細辛過散,適合久病緩調。

適合陽虛體質反覆受風寒,或產後、久病後之虛性頭痛眩暈,非單純外感實證所用。

傳統服藥法


天雄3兩,細辛3兩,山茱萸5兩,乾薑5兩,薯蕷7兩,防風7兩。上藥治下篩。
每服5分匕,清酒送下,1日2次。不知稍加。
天雄散(《聖惠》卷二十二)、三五七散(《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天雄,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耳鳴頭痛梅尼爾氏病坐骨神經痛貝爾氏癱瘓腳氣病耳聾心內膜炎五十肩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三五七散,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天雄3兩,細辛3兩,山茱萸5兩,乾薑5兩,薯蕷7兩,防風7兩。 主治:肝腎不足,風寒外襲,頭痛眩暈,口眼喎斜,耳聾耳鳴,風寒濕痹。面骨痛,風眩痛。陽虛風寒入腦,頭痛目眩,如在舟車之上,耳內蟬鳴,或如風雨之聲應,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産後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