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散

烏雞散

WU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9%
腎經 15%
心經 15%
肺經 14%
胃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4%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雞散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補腎陽,助陽氣化痰:烏雞散主治脾腎陽虛,痰濕凝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腎陽、補命門、散寒止痛的功效。其溫補腎陽,有助於化解脾腎陽虛所產生的痰濕,改善呼吸道功能,緩解咳嗽、哮喘症狀。
  2. 溫經散寒,助藥力宣通:烏雞散中多為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藥物,肉桂的加入可以起到溫經散寒、助藥力宣通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影響藥效的發揮。同時,肉桂還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烏雞散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雞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宣肺通鼻: 細辛還具有宣肺通鼻、利竅的作用,可疏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烏雞散中加入細辛,可增強其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的療效。

總而言之,細辛在烏雞散方中起到溫經散寒、宣肺通鼻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疾病的效果。

烏雞散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驅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雞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而防風可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起到協同作用。

二、疏通經絡: 防風能通經絡,散寒濕,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烏雞散中包含多味藥材,需要協同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而防風能起到疏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幫助其他藥材發揮效力。

烏雞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烏雞散以烏雞為君藥,性寒涼,適合滋陰補腎。乾薑性溫,可溫陽散寒,助烏雞散藥力,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
  2. 調和脾胃,增進吸收: 烏雞散中多含滋補藥材,如當歸、熟地等,易造成脾胃虛寒,影響藥物吸收。乾薑可溫脾胃,助藥物消化吸收,提高療效。

故烏雞散中加入乾薑,可起到溫陽散寒,助藥力,調和脾胃,增進吸收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烏雞散主治「中風,手足不隨,口面㖞僻」,此屬中風後氣血逆亂、經絡痹阻之證。風邪入中,痰瘀夾雜,致使氣血不能濡養筋脈,故見肢體癱瘓、口眼歪斜。本方以溫通經絡、祛風散寒為主,兼顧養血潤燥,適於風寒痹阻兼血虛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烏雌雞肉(炙乾)

    • 為君藥,性甘溫,入肝腎經。
    • 炙乾後益氣養血之功尤甚,兼能活血通絡。《本草綱目》載烏雞「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鬼擊心腹痛」,此處取其養血濡筋、扶正祛邪之效,針對中風後氣血虧虛、筋脈失養之病機。
  2. 桂(去粗皮)

    • 為臣藥,辛甘大熱,入心肝腎經。
    • 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本草經疏》言其「宣導百藥,通脈利關節」。本方借其辛溫之性,助烏雞通行氣血,破除經絡寒凝。
  3. 細辛(去苗葉)

    • 為佐藥,辛溫入肺腎經。
    • 散寒祛風、通竅止痛,《本草衍義》稱其「治頭面風痛不可缺」。配合桂、防風加強祛風散寒之力,尤擅解除風邪上擾頭面之㖞僻。
  4. 防風(去叉)

    • 為佐使藥,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 祛風勝濕、解痙,《珍珠囊》謂其「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與細辛協同,外祛風邪,內舒筋脈,針對風邪阻絡之病本。
  5. 乾薑(炮)

    • 為使藥,辛熱入脾胃肺經。
    • 溫中逐寒、回陽通脈,《藥性論》云「除風邪濕痹」。炮製後燥烈稍減,專於溫脾陽以資氣血生化,輔助君臣藥溫通之效。

【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養通散」為核心:

  • 溫養:烏雞血肉有情之品補血,乾薑溫陽,奠定氣血基礎。
  • 通散:桂、細辛、防風辛溫走竄,開泄腠理,驅散風寒濕邪。
  • 藉酒調服更助藥力上行外達,使氣血得充、經絡得通,則手足不隨、口面㖞斜可漸復。

此方組方簡練,側重溫通,適用於風寒襲絡兼血虛之輕證,若屬熱閉或陰虛風動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烏雌雞肉(炙乾)2兩半,桂(去粗皮)1兩3分,細辛(去苗葉)3兩,防風(去叉,銼)2兩半,乾薑(炮)2兩半。
上為散。
每服半錢,加至1錢匕,食後良久,溫酒調下,日2夜1。未覺效,稍增至1錢半匕,以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雞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癤和癰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慢性多發性(多病灶性)骨髓炎顏面神經麻痺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雞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烏雌雞骨(燒灰)1兩,牛棓木(刮,燒灰,3家者)1兩,炊單(燒灰,3家者)1兩。 主治:附骨疽久不癒,骨從瘡口出者。

烏雞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烏雌雞肉(炙乾)2兩半,桂(去粗皮)1兩3分,細辛(去苗葉)3兩,防風(去叉,銼)2兩半,乾薑(炮)2兩半。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口面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